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三談「Ina 母親」

CIMG9047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6/ina-richter.html

Xian 提到...

我舊家在台中海線一帶,我媽以前也稱我外婆作「阿姨」或者「姨阿」,念法比較像是英文E的聲音,像是依阿,阿依這樣的音,念法跟稱呼母親姊妹那種阿姨和姨阿的二三聲的音不一樣。
我也認同是閩南話影響台灣原住民語的原因比較大,以前就有人炒作過「牽手」這詞是來自原住民語,真的讓我很困惑,因為這意思一看從台語詞彙上都可以理解,最後也被發現福建、馬來西亞的華人亦有使用「牽手」一詞,台灣有些人很愛炒作台語有平埔族的言語,卻從不探討福建與東南亞各地閩南裔華人的用法,從歷史上的遷徙,及閩南語影響了當時平埔族語的說法還比較可靠。
且從明代《東番記》上記載當時的台灣原住民(十七世紀初期),「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人精用鏢。鏢,竹棅鐵鏃,長五尺有咫,銛甚。出入攜自隨,試鹿鹿斃,試虎虎斃。居常禁不許私捕鹿。」
原住民連衣服都沒穿,武器使用的是更原始的標槍,亦無弓箭,可見衣物穿著及傳統服飾係後來才發展出的。

2014年7月26日 下午5:38
在比較學術的網站裡,有外國學者把許多人類學家原野採集的結果,列在此處。
我只摘錄與台灣有關的地區,所有南島語系的資料,請自行到文章最後的網址去閱讀。
  • 古南島語: t-ina

    布農、巴賽: t-ina

    噶瑪蘭: t-ina?(?是代表塞喉音,類似台語讀成入聲字)

    排灣:kima

    南鄒 Kanakanabu: cina

    阿美、西拉雅、卑南、道卡斯、巴宰、: ina

    在語言學的立場,這強烈建議這一名稱來自共同的母語的演變:古南島語。

    至於「福建有些地方的閩語稱母親為 /i-a/,詔安閩南語稱母親為 /i-e/。」這一證據是否足夠排除 ina 來自南島語言的推論,至少學術界還沒有人如此主張。

    附帶一說,滿州語稱父親為「阿瑪」,母親為「額娘」,

    其實有南島語(及部分台灣原住民語)是稱父親為「Ama 阿瑪」,母親為「i~n~na 額娘」,為何會如此?你我都知道,這可不能信口胡謅、大膽臆測,隨便亂講的。

    《Austronesian Basic Vocabulary Database》

    http://language.psy.auckland.ac.nz/austronesian/word.php?v=59

  • Richter 提到... 2010年6月25日下午4:29

  • >> 至於「福建有些地方的閩語稱母親為 /i-a/,詔安閩南語稱母親為 /i-e/。」

  • 這一證據是否足夠排除 ina 來自南島語言的推論,至少學術界還沒有人如此主張。

  • 我的意思是,「伊阿」未必都源自平埔,因為有些閩語也這樣叫。

  • 至於「阿姨」,應該來自閩語或客語。

  • 建甌閩語 i-a

  • 平和客語 oi-ni

  • 詔安客語 a-ne

  • 詔安閩語 a-ne, a-i, i-e, i

  • 潮汕話 a-i

    Richter 提到... 2010年6月25日下午4:34

    >> 二林鎮位於台灣彰化縣西南部,古時是巴布薩族二林社所在之地。

  • 地名源自平埔,不見得表示現在的居民就源自平埔。

    Taiwanlang 提到...2010年6月28日下午10:08

  •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6/ina.html

  • 從荷蘭、明鄭時期以來,廈門、漳州、泉州和客語人群與平埔族接觸,不可避免地對彼此的語言有些「借用」或「混用」的影響。對閩語(閩北語和閩南語)和客語而言,長期和福建的原住民(百越)、兩廣的原住民(傣、苗)接觸、混居甚至通親,肯定有部分語彙受到影響。這是直覺的推論。

    除了專家的原野採訪以外,我們手頭上還有光緒十七年,為了要編寫《台灣通志》所遺留下來的文稿(連雅堂所謂「台灣固無史也」的《台灣通史》與蔣師軾、蔣師轍應聘來台要編寫的《台灣通志》之間的關係,頗值得注意)。

    在胡適的父親,當時任職台東州知州的胡鐵花,他編寫的《台東州採訪冊》(約 1891年)有「番社」和「番語」的紀錄。

    番語
    番語南路埤南各社番語:天:你鴨日:奴冷月:母覽風:嗎哩雲:下林月四雷:弄雨:毛烏臘星:墨都恨天曉:夫因那日夕:噶喇瞞晴:依乃馬乃街乃陰:因念馬烏乃地:臘六水:來弄火:阿坏土:那那海:塔里布潮:房都乃隴溪:那隴山:扶然乃田:火猛石:八乃然沙:乃乃父:阿媽母:乙乃妻:下冷子:阿蠟媳:抱送孫:的滿人:乙奴男:媽依乃女:媽發然。

    我們可以發現此處紀錄的卑南語,標點符號錯了。可能是中間的空格,排版時未顯示出來。

    這些字,在丁邦新《中國語言學論文集》的〈古卑南語的擬測〉(來自原野採集)文中是:

    父:阿媽 ama

    母:乙乃  ina

    妻:下冷   (???)

    子:阿蠟 lalak

    媳:抱送  (???)

    孫:的滿  manibuan (滿的音是對了)

    人:乙奴       tau

    男:媽依乃   ma?inayan (? 為類似入聲字的標示)

    女:媽發然 babayan, fafayan

    在台灣的另一頭,《雲林縣採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37種,清、倪贊元編訪)的平埔語紀錄是:

    番話(多有音無義。惟就字、音之近者紀之)
    「天地」呼「亦干爾」,「吃飯」呼「滿允」,「銀」呼「簑」,「米」呼「得力」,「地瓜」呼「佛但」,「豬」呼「肉毋」,「牛」呼「干望」,「羊」呼「失禮」,「狗」呼「阿註」,「雞」呼「啄瓜」,「鴨」呼「主鹿國」,「魚」呼「於時干」,「下雨」呼「高難難」,「煮飯」呼「必也」,「酒」呼「荖吻」,「鹽」呼「加至力」,「手」呼「陰馬」,「足」呼「邁達」,「眼」呼「馬答」,「鼻」呼「五突」,「日」呼「馬麗」,「月」呼「滿星問答干」,「有」呼「伊那」,「無」呼「靡著」。

    我們與網路上的資料對照: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lingtables/lingtable4.htm

    在台北縣金山鄉附近的巴賽族(平埔),與《台東州採訪冊》相同部分

    父:阿媽 ima

    母:乙乃  ina

    妻:下冷   (???)

    子:阿蠟 alak

    與《雲林縣採訪冊》相同部分

    手:陰馬  lima

    眼:馬答  mata

    男:媽依乃   mainaen

    女:媽發然 babaian

    我們可以發現,在錯綜複雜當中,台東縣的卑南語,宜蘭縣的蛤瑪蘭語,台北縣金山鄉的巴賽語,台灣西部平原的道卡斯、西拉雅、洪雅、巴宰各社,這些詞句的用語都是相同或接近的:

    父:阿媽 ima

    母:乙乃  ina

    子:阿蠟 alak

    手:陰馬  lima

    眼:馬答  mata

    男:媽依乃   mainaen

    女:媽發然 babaia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