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阿含字典》(21)---㮈

526

《佛光大辭典》與《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沒有「㮈」(柰)的詞條。

1. 《中阿含56經》卷10〈5 習相應品〉:「此地平正,名好㮈林」(CBETA, T01, no. 26, p. 491, a21-22)

2. 《中阿含171經》卷44〈2 根本分別品〉:「阿難!猶如四種㮈,或㮈不熟似熟,或熟似不熟,或不熟似不熟,或熟似熟。」(CBETA, T01, no. 26, p. 708, c22-24)

《一切經音義》卷23:「菴羅林(菴羅,果名,狀貌似此方『㮈』,其味如梨也)。」(CBETA, T54, no. 2128, p. 453, a24),

《中阿含56經》的對應經典《增支部 9.3經》來看,「好㮈林」對應的是「ambavana」,意為「芒果林」。

========================

以漢地來說,「柰」類似林檎果,「林檎果」類似野生蘋果,與芒果的藥性、藥效都不同,弄混了小則誤事,大則致病;這是馬虎不得。李時珍《本草綱目》30卷第9頁,「菴摩羅果」位於「柰」(柰林檎)之前,而兩者不同。《略疏》云:「柰樹定非柰也。」雖然如此,翻譯佛經時,似乎不如此分別,而將兩者混為而一。

也就是說,在漢語文獻,「柰」是林檎果。在漢譯佛典,「柰」是芒果。在不同的語文環境,代表的意涵不同。

《翻譯名義集》卷3:「庵羅,正云『庵沒羅』,或『庵羅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經》云:『維耶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生此女。梵志收養,至年十五,顏色端正,宣聞遠國,七王爭聘。梵志大懼,乃置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設與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樓上請王平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從伏竇中入,登樓共宿。謂女曰:「若生男當還我。」即脫手金環之印,付女為信。便出語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軍皆稱萬歲,六王罷去。後女生故活,至年八歲,持環印見瓶沙王。王以為太子,至二年,會「闍王」生,因讓曰:「王今嫡子生矣,應襲尊嗣。」遂退其位。』肇師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樹定非柰也。』又翻為『難分別』,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與大經意同。經云:『如庵羅果生熟難分。具有四句,釋「難分別」。一內外俱生。二外熟內生。三外生內熟。四內外俱熟。』《纂要》云:『舊譯為柰,誤也。此果多華子甚少,其葉似柳而長一尺,廣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鉤曲。生熟難知,可以療疾。彼國名為王樹,謂在王城種之。』」(CBETA, T54, no. 2131, p. 1102, c17-p. 1103, a8)

===========

《雜阿含34經》卷2:「佛住波羅㮈國」(CBETA, T02, no. 99, p. 7, c13)

「波羅㮈」跟「波羅(鳳梨)」、「㮈(芒果)」沒牽連,「波羅㮈 Bārāṇasī」是地名,今日印度地名為「Varanasi 瓦拉那西」,是印度教聖地。

《印度謎城--瓦拉那西》,[台灣、林許文二,陳師蘭],<馬可孛羅出版社>。

52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