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書房夜話 73:第四章〈定的相關性〉


書房夜話 72:第四章〈定的相關性〉
第四章翻譯者:溫宗堃
-----------
以下,我們會作粗淺的禪修相關問題的介紹。不過,請大家還是牢記大原則:「請跟禪師學習禪修」。
-----------

書本: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無著比丘著,釋自鼐、釋恆定、蘇錦坤、陳布燦、王瑞鄉翻譯,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2013年元月初版。

三版預計明年 2020年二、三月之間訂正出版。
-----------
《雜阿含537經》:「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CBETA, T02, no. 99, p. 139, c24-25)
元亨寺版《相應部52.4經》:「以熱誠、正知、正念,對世間之貪憂調伏而住。」(CBETA, N18, no. 6, p. 147, a12 // PTS. S. 5. 299)
莊春江老師翻譯:「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書中翻譯為:「是精勤的、正知的、具念的,遠離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巴利經文為:ātāpī 精勤 sampajāno 正知 satimā 具念,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調伏(去除、遠離)世間的貪欲(貪婪 abhijjhā)和憂惱(domanassa)。
前面三章介紹了「ātāpī 精勤」、「sampajāno 正知」與「 sati 念」,第四章介紹「調伏(去除、遠離)世間的貪欲(貪婪 abhijjhā)和憂惱(domanassa)」。
  1. 巴利《小部》第十七《導論》(Nettippakarṇa) 解釋:「遠離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即意指「定根」。
  2. 修習念住能導致「遠離世間的貪欲和憂惱」,而不是「在達到『遠離世間的貪欲和憂惱』之後,才開始修習念住。」
  3. 註釋書也提到,「是精勤的、正知的、具念的,遠離世間的貪欲和憂惱」意指「五蓋的止息」。(帖主按語:印象中,好像楊郁文老師講過「五蓋不生即是定」?)。
  4. 同樣地,修習念住能導致「五蓋的止息」,而不是「在達到『五蓋的止息』之後,才開始修習念住。」
  5. 定 samādhi 意指:收攝自我,即「心的穩定或統一」。 Samādhi thus stands for "collecting" oneself, in the sense of composure or unification of mind.(「定」意指「心一境性」。)
  6. 巴利《尼柯耶》經文中的「定」並未局限於用來指稱「止 samatha」,也用來指稱「觀 vipassanā」,適用的範圍較為廣泛而「鬆散」。
  7. 「正定 sammā samādhi 」等同於四禪。唯有具八正道中「正見」的「定」,始算是「正定」。
  8. 尋 vitakka:「心的初始運用 initial mental application」。伺 vicāra:「持續維持心的運用 sustained mental application」。(曾聽老師講過一個比喻,例如駕駛汽車時不看儀表板而要維持一百公里時速,尋是不斷加速、減速直到時速一百公里,伺是維持住一百公里的時速。)
  9. 「是否唯有在長期修習而需要相當精通禪修之後,才能證得初禪?」或者,「任何人都能輕易達到初禪,不太需要精通禪修」,無著比丘引經證,主張是第一種情況。
  10. 經典對此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止禪」和「觀禪」是心的培育上的兩個互補層面。因為止禪以本身作為一種修習,與觀禪相較之下,止禪的重要功能從未被降級到附庸的角色。所以,有關於僅僅修習觀禪的疑問是不會發生的。(無著比丘對「乾觀者」毫無禪定基礎的主張,是持保留意見的。)
  11. 《增支部》的一段經文,確實將「止」的修習與斷除愛染相聯結,以及將「觀」的修習與無明的滅盡相聯結。兩者的差異,分別是用「心解脫」(cetovimutti)和「慧解脫」(paññāvimutti)這樣的用詞來表達。然而,這兩個用詞,在成就證悟的重要性上並不是單純地相等。「慧解脫」是指涅槃的證悟;而「心解脫」,除非進一步指明為「不動的」( akuppa)心解脫,否則就不是指這相同的證悟〔涅槃〕。「心解脫」也可以意味著:「心暫時的解脫」的經驗,像是證得第四禪或「四梵住」的修習。因此,這段經文並非表示兩種不同的證悟方法,而是表示禪修之道的兩個層面,只有其中之一是不足以單獨導致證悟的。
  12. 修習者或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將「止」和「觀」其中的某一個層面修習到較高的程度,但是,在修習的最後階段,修止和修觀二者必須結合在一起,以便達到最終目的:完全的覺悟,貪愛和無明兩者的破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