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s Ye 提問
致力於弘揚原始佛法的朱教授,曾經談到《雜阿含335》經,他説:
【《雜阿含335》中所提到的,「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然而,在南北傳阿含/尼柯耶當中,這是絕無僅有的「經文」,也正是部派佛教添入的內容。
這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所流傳的文字,在其它所有的部派所傳的經文版本,都沒有相同的說法。
另外,這篇「經文」所使用的術語和解說法,像是「第一義」、「俗數法」,或像是把「十二緣起」歸類為「俗數法」,或像是關注現象生滅的推展方式,在在都顯示這是部派時期才新增加的教義,與其它原始經典格格不入。】
請問蘇老師及法友們,是否認同朱教授的看法?《雜阿含335經》是部派時期才新增加的教義嗎?
*** *** ***
朱教授的原文如下(非 我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雜阿含335》中所提到的,「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然而,在南北傳阿含/尼柯耶當中,這是絕無僅有的「經文」,也正是部派佛教添入的內容。
這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所流傳的文字,在其它所有的部派所傳的經文版本,都沒有相同的說法。
另外,這篇「經文」所使用的術語和解說法,像是「第一義」、「俗數法」,或像是把「十二緣起」歸類為「俗數法」,或像是關注現象生滅的推展方式,在在都顯示這是部派時期才新增加的教義,與其它原始經典格格不入。】
請問蘇老師及法友們,是否認同朱教授的看法?《雜阿含335經》是部派時期才新增加的教義嗎?
*** *** ***
朱教授的原文如下(非 我 – 原始佛法~林居禪園):
---------------
蘇錦坤 回答:
朱倍賢教授與我倒是有一面之緣,我們彼此交換過名片,也交換過將 Thera Thanissaro 坦尼沙羅長老 「《相應部》英譯」翻譯成中文的事宜。不過我們就只見過一面,似乎也只通過一封電郵(?),因此彼此稱不上是朋友。其實,我耳聞朱倍賢教授甚早,他參與馬德偉教授主持的「沼田計畫:T26《中阿含經》英譯」,並且擔任了T26 頗多經典的翻譯,我雖不是成員,但是參加過翻譯檢討會議,也對此頗有知聞。
回到問題來,朱先生稱「此一經文」無漢巴對應經文,真是如此的話,我怎有足夠的經證去推論「除俗數法」的「俗數法」就是「saṅkhātadhammā」呢?
我們先處理「有業報而無作者受者」。
---------------
《清淨道論》513頁,「依第一義而說,一切四諦為空,因為無作者、受者、入滅者與行道者。如偈中說:『
有苦,但是無受苦者;
有作,卻沒有作者;
有滅,卻沒有滅苦者,
有苦滅道,卻沒有證涅槃者。』
《雜阿含 58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殼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CBETA, T02, no. 99, p. 14, b12)
同樣的問題也在《中阿含 62經》出現:「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CBETA, T01, no. 26, p. 498, b7)
世尊的「諸行無常」教法並不難理解體會,在孔子即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言談。在古希臘哲學家則有「溪邊濯洗,抽腳再把腳放入溪中,已經不是同樣的溪流」的論點。世尊的獨特教法為「無我教」與「涅槃道」,「無我教」帶來的是「業報」的問題,也就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問題。
佛教文獻中對此提出解答:
《中阿含 62經》「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至天上。我知彼如是,然不語彼,此是我為能覺、能語、作教、作起、教起。謂彼彼處受善惡業報。』」(CBETA, T01, no. 26, p. 498, b9-14)
《雜阿含 335經》「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CBETA, T02, no. 99, p. 92, c16-24)
在《雜阿含335經》(第一義空經)直接給了答案:「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成實論》「第一義門者皆說空無。如經中說:『此五陰中無我我所,心如風焰念念生滅。雖有諸業及業果報,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如佛以五陰相續因緣說有生死。」(CBETA, T32, no. 1646, p. 248, a20-23)
《大智度論》(64c.6):「如說偈言:『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見。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此為〔中論〕〔觀業品第十七〕20頌。
由《成實論》與《大智度論》可知這個教義為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所共許,類似的教義也見於《瑜伽師地論》與《大毘婆沙論》。在長老菩提比丘訪台時,曾請問他這個教義巴利文獻怎麼解釋,長老思索了一下子,回答說巴利文獻似乎沒有這種說法,唯一的例子可能是《清淨道論》的一首偈。半年後,無著法師訪台,我也請教他同樣的問題,他也是回答似乎古代巴利文獻只有《清淨道論》提到這樣的說法,他也回答說這樣的說法他沒有疑慮,他可以完全接受這樣的說法。
同樣的問題也在《中阿含 62經》出現:「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CBETA, T01, no. 26, p. 498, b7)
世尊的「諸行無常」教法並不難理解體會,在孔子即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言談。在古希臘哲學家則有「溪邊濯洗,抽腳再把腳放入溪中,已經不是同樣的溪流」的論點。世尊的獨特教法為「無我教」與「涅槃道」,「無我教」帶來的是「業報」的問題,也就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問題。
佛教文獻中對此提出解答:
《中阿含 62經》「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至天上。我知彼如是,然不語彼,此是我為能覺、能語、作教、作起、教起。謂彼彼處受善惡業報。』」(CBETA, T01, no. 26, p. 498, b9-14)
《雜阿含 335經》「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CBETA, T02, no. 99, p. 92, c16-24)
在《雜阿含335經》(第一義空經)直接給了答案:「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成實論》「第一義門者皆說空無。如經中說:『此五陰中無我我所,心如風焰念念生滅。雖有諸業及業果報,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如佛以五陰相續因緣說有生死。」(CBETA, T32, no. 1646, p. 248, a20-23)
《大智度論》(64c.6):「如說偈言:『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見。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此為〔中論〕〔觀業品第十七〕20頌。
由《成實論》與《大智度論》可知這個教義為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所共許,類似的教義也見於《瑜伽師地論》與《大毘婆沙論》。在長老菩提比丘訪台時,曾請問他這個教義巴利文獻怎麼解釋,長老思索了一下子,回答說巴利文獻似乎沒有這種說法,唯一的例子可能是《清淨道論》的一首偈。半年後,無著法師訪台,我也請教他同樣的問題,他也是回答似乎古代巴利文獻只有《清淨道論》提到這樣的說法,他也回答說這樣的說法他沒有疑慮,他可以完全接受這樣的說法。
《清淨道論》513頁,「依第一義而說,一切四諦為空,因為無作者、受者、入滅者與行道者。如偈中說:『
有苦,但是無受苦者;
有作,卻沒有作者;
有滅,卻沒有滅苦者,
有苦滅道,卻沒有證涅槃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