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細說台語:疑紐,「玉、育」與「芋、誤」


一個漢字的發音為 A + B + C,此處 A 和 C 為子音, B 為母音。一個漢字可以沒有 A 或 C,甚至只有 B 而沒有前後子音。 A, C 均為單一子音,(自高本漢、蒲立本等人主張,古漢語的 A 有雙子音,以母音前的子音 A 來論,egg 沒有子音,but 只有單子音,slow 有雙子音,strike 有三子音 )。以母音後的子音 C 來論,當代的普通話(華語、北京話、台灣國語), C 只有鼻音「n, ng」兩個(此處把ㄦ, ㄜ 當作類似德國話的 ö 而不當作 er)。

在漢語聲韻學裡頭,我們稱 A 為聲紐, B + C 為韻母。相鄰的兩個字「聲紐」相同就叫「雙聲」,「韻母相同就叫「疊韻」。
所謂「反切」,是用兩個字代表「此字」的讀音,第一個字取聲紐,第二個字取韻母,因為唐以前的佛教譯經每個字的讀音是「中古漢語」,發音接近台語,以下版主就以台灣教育部所頒行的「台灣羅馬字音標」(簡稱「台羅」)來標音。
中古漢語」的 C 有「m, n, ng, nn, p, t, k, h」八個。
我們這裡要談的是,聲紐為「疑紐」的字。ㄅㄆㄇㄈ注音符號的「ㄍ」標為「k」,「疑紐」標為「g中古漢語有標作「g-」的「疑紐」,像「疑 (gi5)、悟 (goo7)、言 (gien5)、牛 (gu5)」。
「疑紐」的字請參考《維基百科》:(http://ytenx.org/kyonh/cjeng/%E7%96%91/)。
「疑紐」反切時的用字為「五、吾、魚、宜、俄、遇、牛、危、疑、玉、虞、研、愚、擬、語」。好,現在我們看「玉、育」兩字。我們從「疑紐字」可以查到「玉」字,可是「育」字是屬於「以紐」(http://ytenx.org/kyonh/cjeng/%E4%BB%A5/)。
我們查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玉」字為「魚欲切 giook」,可是「育」字為「余六切 iook」。兩字都是「入聲」。
我們從「疑紐字」可以查到「誤」字,可是「」字是屬於「于紐」
「誤」字為「五故切 goo7」,可是「芋」為「王遇切 oo7」。兩字都是「陽去聲」。
(《聲紐表》引自《維基百科》:
========
接下來我們談母音(A + B + C 之中的 B),「華語、北京話、普通話」有單母音(a, e, i, o, u, ö, ü)、雙母音(au, ua, ui, ei, ai, ie, io)、三母音(iau)。台語單母音沒有(ü)、雙母音有(iö)
除此之外,台語還有兩個所謂的「奇怪的」母音(當然,也有人主張它們不是母音,而是「台語有『沒母音的字』」),這是「m」,「ng」。例如,「不要 m7」,「姆(伯母) m2」;「黃 ng5」、「阮 ng2」、「遠 hng7」、「園 hng5」。

3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冷板凳」留言指出:「台羅」是「台灣教育部審訂台灣羅馬字」,「台羅」是「字」,不是音標。
台灣是個自由民主國家,我管不了這麼多,我就是把「台羅」當作音標來用。

台語與佛典 提到...

獅ㄝ,
我基本上不贊同吳國安先生「台語有音無字」的主張。他可以說,台語的標音符號與(或)標音系統由古代與近代設計改良而成。
「我」讀成「gua2」,有何證據?「我」是(聲紐)「疑母」的字,證據?請查《廣韻》、《切韻》。
「疑母」的字,聲紐為「g-」。證據?我會用「台語錄音機」(中古漢語錄音機):「魏晉南北朝隋唐的佛經譯音」,來說明。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台灣赫宇的回答:
1. 個人的看法亦咸吳國安先生有爭差,講一個較無輸贏的,我毋相信對日本時代徦民國40年代斯當時,台灣人寫批、記數 (ki3 siau3)、看通書算命批流年、讀史漢、看三國水滸、吟詩作對 …… 計用官話。

我 tiu1 tiu1 咧講,主張「去中國化」是人的自由,咱無可置喙。但是「去中國文化」這著怪怪。我嘛毋相信這寡先兮飵三頓攏用湯匙仔?逐家計毋 pat4 拍麻雀、飵肉粽月餅、過年摕紅包?阿春聯、墓碑攏改換做ABC?呵呵,「中國文化」無 hah4 嚴重啦。

2. 請教 *汝,「魏晉南北朝隋唐的佛經譯音」是啥,書名是毋 (「是毋」連音唸simh4)?
2016年7月25日 下午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