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法友飛鴻 195:秦言與晉語

法鼓山上群賢畢至,眾仙雲集
Dear Yifertw,

佛經上偶爾見到秦言、晉言,這是什麼意思?

    法友 敬上
==========
親愛的法友:

  《別譯雜阿含326經》卷15:「名曰毘𠼝(毘𠼝,秦言『雄』也)。」(CBETA, T02, no. 100, p. 483, b5-6)。
 《增壹阿含50.4經》卷48〈禮三寶品50〉:「名婆羅含[22](秦言:『髮鳥朱髮尾』),」(CBETA, T02, no. 125, p. 807, b22)。[22]夾註(晉言髮鳴)本文(珠毛尾)七字【元】。
這是做註解的人解釋:毘𠼝,就是我國的國語『雄』。
婆羅含,就是我國的國語『髮鳥朱髮尾』。
在《別譯雜阿含326經》,代表這個人是生活在「秦國」,這個秦國,當然不是秦始皇的秦,而應該是「苻秦(前秦)、姚秦(後秦)、西秦(鮮卑人乞伏國仁所建的秦國)」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漢言」,「梁言」,「齊言」,「魏言」,
《分別功德論》卷4:「漢言曰籌,天竺為舍羅。」(CBETA, T25, no. 1507, p. 43, a13-14)
《孔雀王咒經》卷1:「部多伽那(梁言神眾)」(CBETA, T19, no. 984, p. 446, c7)
《無量義經》卷1:「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言,」(CBETA, T09, no. 276, p. 383, c11-12)
《僧伽吒經》卷2:「名曰彌伽(彌伽者,魏言雲),」(CBETA, T13, no. 423, p. 966, b1)
《正法念處經》卷16〈餓鬼品4〉:「蘇支目佉餓鬼(蘇支目佉,魏云『針口』),」(CBETA, T17, no. 721, p. 93, a6)。
多位學者指出,即使有此類「漢言」,「梁言」,「齊言」,「魏言」的敘述,不代表此經就是在此朝代翻譯。
例如:《法句經》卷1〈法句經序〉「唯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佛調,譯梵為秦,實得其體」(CBETA, T04, no. 210, p. 566, c2-3)
〈法句經序〉為三國支謙(在吳國)所作,不管是支謙、安侯世高或都尉佛調,都不適合稱「譯梵為秦」,可見此四字是後人抄錄時所改。
從《出三藏記集》的錄文可以得到證明。
《出三藏記集》卷7:「唯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弗調,譯胡為漢,審得其體。」(CBETA, T55, no. 2145, p. 50, a6-7)。

                                     Yifertw 敬上
明朝時候就預知後面有一個康熙年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