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台灣村野喪葬民俗雜談

17

台灣村野習俗以喪禮最為粗鄙,雖歷經四百年,仍然呈現一種非儒、非道、非佛的「禮數」,真是「粗鄙不文」;有時,連民俗考察中難得一聞的「平埔族送靈曲」也參雜在中西歌曲裡出現,以下聊談幾則禮俗。

1. 孝女白琴(白瓊):

 在康熙、乾隆、嘉慶早期,有禁令,只能男丁來台,又過於貧窮,飲水不潔,疾病叢生,(日本海軍攻澎湖,戰死一人,死於病疫達攻澎湖海軍之一半),常有民丁死於路旁,(所謂「路旁屍 loo7-poon7-si1」),或客死台灣,無家屬收屍,於是有「百姓公」、「有應公」之類小廟,收集無主屍骸,定期祭拜。

 由於人丁單薄,又常青少年夭折,於是喪禮有所謂「孝女白瓊」的習俗。我有一姪女自幼生長於澳洲,因喪事回國奔喪,見到隔壁喪家來這套「孝女白瓊」,大驚失色,手足無措。

 大抵,出錢聘來的弔客如「孝女白瓊」,要以嚎哭、聲淚俱下,聲嘶力竭,為盡哀。

   (台灣各地習俗略有不同,在中部地區,僅僅在亡者無後,或者雖有後卻不能出席喪禮,才會聘用「孝女白瓊」。)

2. 送上山頭:

 喪家孝男於「告別式」之後,起程將棺木葬於墓地,通常視喪家在當地的聲望決定送葬是否繞行市區,及繞行多遠。

 有些親友會在路邊設小香案祭拜亡者致意(台語稱為「路祭 loo7-tse3」)。

 以彰化人而言,弔唁賓客到達彰化八卦山牌樓過後不久,喪家孝男即於道旁跪辭,真能到墓穴旁成禮的只有直系親屬,有時夫妻也不能到墓穴哀悼亡者下葬。

3. 湊衣工(tau3-sann1-kang1 鬥衫工):

 喪家會傳遞一塊小紅紗布讓鄰居別於各自門前,用以識別(也避免遠來弔客哭錯家門)。

 此時會於喪家門口或附近合適地點搭起竹棚,鄰居主動湊集,聽老輩說明,麻衣、衰絰,或配藍紗,或加紅布,喪家的喪服完成之後,會隨著陸續來悼唁的姻親、親堂、外家等等,製作來賓的紗布臂章,近日已由禮儀社統一製作,有時也出現混用、錯置的情況。

4. 弄樓(lang7-lau5):

 台灣民俗以「三七」為「女兒七 tsa1-boo2-kann2-tshik 查某仔七」,由出嫁的女兒作悼唁儀式,通常在道士唱誦之後,於晚上有「弄樓 lang7-lau5」,一般是演一齣孫悟空、豬八戒送亡者上西天的短劇,中間穿插雜耍,印象較深刻的是插上五到七根長竹棒,於上端轉動杯盤。

===============================

雖鄙俗不文,但是知其民俗的遠因,則知哀矜其來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