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雜阿含1214經》---修習於無相

ap_20071211100645689

為了追趕翻譯的進度以及幾篇文章,又隔了三個月沒參加星期三上午的「雜阿含讀書會」。今天難得找到時間出席,閱讀的是《雜阿含1214經》,此經的對應經典是《別譯雜阿含230經》與《增一阿含35.9經》,《增一阿含35.9經》的經文結構雖然相同,但是偈頌後半段的差異很大,所以在此擱置不論。在巴利對應經典為《相應部尼柯耶 8.4經》。

同學提出很多問題,例如經文為何前面譯為「阿難陀」,後面譯為「阿難」?到底是同一個人還是不同的兩個人?

從對應經典來看,是一個人,也就是「阿難 Ānanda」。至於為何會一個字譯成兩種名,更何況在《雜阿含經》的譯文,「阿難陀」會與「難陀」混淆。這樣的「同字異譯」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講得完的,暫且不論。

但是經中有更大的問題:「諦觀察諸行,苦空非有我」,《雜阿含經》譯文有「空」的地方,巴利對應經文通常不提到「空」字,此處巴利對應經文有「空」字嗎?

偈頌中「修習於無相」,是什麼意思?與「大乘思想」有關聯嗎?

我們先看對應的《別譯雜阿含230經》,可以看到同門師兄弟(同樣是出自「說一切有部」的經典)的經文是:

「莫數受燒燃, 當觀察諸行,

無常無有樂, 并及無我法,」

這是沒有「空」字的,所以不用指望,巴利對應經典為《相應部尼柯耶 8.4》偈頌中應該也不會有「空」字。果然(菩提比丘的譯文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相應部尼柯耶》英譯」 283-284頁):

See formation as alien, 視諸行為無常,

As suffering, not as self, 為苦為非我,

Extinguish the great fire of lust; 速滅貪欲火,

Don’t burn up again and again. 莫數受燃燒。

《雜阿含1214經》的譯文是:

速滅貪欲火, 莫令燒其心。

諦觀察諸行, 苦空非有我,

關於偈頌中的「修習於無相」,

「《相應部尼柯耶》英譯」是:

Develop meditation on the signless, 修習「無相」的禪修,

And discard the tendency of conceit. 滅除憍慢使,

Then, by breaking through conceit, 正觀於慢,

You will be one who fares at peace. 你將能平和地雲遊。

(版主註 animitta 無相(signless),覺音註此字為「毘婆舍那,內觀」,不只無「大乘」意涵,也無「三三昧」的意思。breaking through 巴利為 abhisamayā 正觀,慢 mānā 簡潔地說,就是我見。)

《別譯雜阿含230經》的譯文作:

「修習正智慧, 除七慢結使,

若知斷慢已, 苦則有邊際。」

「修習正智慧」雖然未解釋成「內觀、毘婆舍那」,但是也未譯作「無相」,算是相當程度地呼應覺音論師此處的「大疏」。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551.html

當天有一個小男生在場,國小三年級吧?我們說到對男色、女色的迷戀,就像南印地安猴一樣,捨不得放開手中的米飯而逃回森林去。

我說:「如果籠子裡擺的不是米飯,而是灑了蔥花與辣椒的臭豆腐,南印地安猴一定不肯靠近。」我問小男生:「如果你是那猴子,籠子裡如果是臭豆腐而不是米飯,你會緊抓著不放嗎?」小男生說:「不會,因為我怕辣。」

會後,小男生跟我講:「如果小猴子不要緊抓飯粒,而是把它弄翻,再把米飯撥到地上,然後抽出手來,在地上撿,這樣小猴子就不會被獵人抓走。」

=====================================

《雜阿含1214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陀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為伴。時,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樂,我今見年少女人有妙絕之色,貪欲心生。今為生厭離故,而說偈言:

「貪欲所覆故, 熾然燒我心,

今尊者阿難, 為我滅貪火。

慈心哀愍故, 方便為我說。」

尊者阿難說偈答言:

「以彼顛倒想, 熾然燒其心,

遠離於淨想, 長養貪欲者。

當修不淨觀, 常一心正受,

速滅貪欲火, 莫令燒其心。

諦觀察諸行, 苦空非有我,

繫念正觀身, 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 滅除憍慢使,

得慢無間等, 究竟於苦邊。」

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331, a18-b9)

《別譯雜阿含230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耆奢與阿難俱,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見一女人,年在盛壯,容貌端正,便起欲想。爾時婆耆奢尋自覺知,極自呵責:「我今名為不得出家之利,我之壽命,極為難得,若生是心,名為不善。寧捨壽命,不作欲想,我於今者,不名出家。何以故?見於盛壯端正女人,即起愛心。若生此心,非我所宜。」即向阿難而說偈言:

「為欲結所勝, 燋然於我心,

唯願為我說, 除欲善方便。」

爾時,阿難即說偈言:

「起於顛倒想, 能燒燃然其心,

淨想能生欲, 應修不淨觀。

獨處而坐禪, 速滅於貪欲,

莫數受燒燃, 當觀察諸行,

無常無有樂, 并及無我法,

安心念此身, 多厭惡生死。

修習正智慧, 除七慢結使,

若知斷慢已, 苦則有邊際。」」(CBETA, T02, no. 100, p. 458, a25-b1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