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方廣錩敦煌遺書中之《法華經玄贊》為何要用章草書寫

ap_20071210052154851

以下引自部落格《藏經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23f390100vpmv.html

敦煌遺書中之《法華經玄贊》為何要用章草書寫

——答博友問

方廣錩

首先,佛教作為宗教,要講權威、講傳承。經、律是佛所說或佛認可的,地位最高,是佛教徒判別是非的標準。論是後代大德寫的,地位相對較低,是佛教徒判別是非的參考。至於解釋經律論的註疏,雖然其中包含許多後代大德對佛教理論的新發展、新思想,但站在宗教的立場去評價,它們的地位最低。

    其次,中國佛教是從域外傳來的。所以,中國佛教傳統認為,從域外翻譯過來的典籍地位高,中華佛教撰著地位低。

在上述思想指導下,中國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大藏經主要以翻譯典籍為主,基本上不收中國人的撰著。即使收入少量中國人的著作,也屬於僧傳、音義、目錄、禮懺之類所謂「毗贊大藏」的典籍。至於中國高僧大德、各宗祖師所撰的著作以及各類經律論疏,不管作者的地位多高,佛學造詣多深,統統不收。

    於是,在敦煌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凡屬正規佛經,大部份抄寫認真。有的極其精美,抄後三校。因為那是做功德,信徒們都是用一顆虔誠的心來書寫。至於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疏釋,抄寫它們是爲了學習佛經,所以用紙、抄寫都遠不如正規的佛經。

    《法華玄贊》是窺基所撰,共十卷,篇幅宏大。由於《法華經》在中國影響巨大,流通非常廣泛,大家都努力學習,都用註疏的形式寫心得體會,所以中國僧人對《法華經》的註疏也非常多,僅敦煌遺書中就保存了幾十種。窺基名氣再大,他的註疏也不過是諸多註疏之一種。只不過他的名氣大一點,大家對他的註疏相對重視一點而已。無論怎樣重視,它的地位也比不上佛經。章草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書法,比起一豎一橫都一絲不苟的楷書,章草的書寫速度快,抄寫效率高。所以,篇幅宏大的《法華玄贊》就被人用章草書寫了。

    敦煌遺書中的各類註疏,大部份都是行書、行草、章草。原因就在於此。

    後來有人對這種不重視中華佛教撰著的風氣提出批評,情況慢慢改善。唐代中期開始有人編纂別藏,收入中華佛教撰著。到了宋代,中國人自己的佛教著作正式開始大批入藏。

    人的行為都在一定的觀念指導下產生。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比較重視佛經,相對輕視註疏,是可以理解的。至今不少佛教徒依然有這種情結。

    以上供參考。

                     2011年8月30日星期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