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一音


以下引自部落格《銀碗盛雪》:
http://mormolyca.blogspot.tw/2015/12/divine-sound-or-monotone-divyadhvani.html
Divine sound or monotone? -- Divyadhvani between Jaina, Buddhist and Brahmanical epistemology / Johannes Bronkhorst
  之前讀Jaini論文集時就有發現耆那教全知者(kevalin)具有天音(Divyadhvani)這個特質,但是當時讀過去時並沒有聯想太多,今天因為JB在標題就點出這一特質與佛教、婆羅門教知識論之間的關聯,腦中瞬間浮現了大乘佛典的經典名句,至於是哪句就容後再敘。
  JB的這篇論文基本上還是循著他近年來的佛教梵語化(sanskritization)、婆羅門化(Brahmanization)發展的面向來探討耆那教在面對梵語至上的社會環境下,如何的將教主抬上神龕,成了一位如如不動的活死人(咦),然後藉由天音來讓底下的桌頭(gaṇadhara;大弟子)理解他的法要--所以本來可能操著半摩揭陀語(Ardha-māgadhī)的教主大雄(Mahāvīra)瞬間無語可說。
   JB文中引了成書早於九世紀的《Tiloyapaṇṇatti》對天音的陳述:在其他時候,天音與大弟子、諸天之王、世間主的疑惑相應(sesesuṃ samaesuṃ gaṇadharadeviṃdacakkavaṭṭīṇaṃ / paṇhāṇuruvam atthaṃ divvajhuṇī; p.10-11)。
  至此,應該就可搬出《維摩詰經》的那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了,同樣的,原本可能操著半摩揭陀語(Ardha-māgadhī)的教主釋迦牟尼,到了大乘佛教在西元一世紀前後於古印度西北方開展時,也被抬上了神龕,被迫只能以一音(ekāṃ ... vācaṃ)開講,而在那樣的時空情境下,所謂的一音當然就是梵語(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佛教混合梵語Buddhist Hybrid Sanskrit)了。
  若再繼續往下討論語言使用的轉向,就勢必牽扯到宗教/政治之間的相互糾結,這也是為何性妄矇會跳出來參政的原因之一,因為如此才可透過政治來散播歡樂散播愛--不管是好的層面或是卑劣的面相--這就又是個long long story了啊……

=========
贊同者:
《大智度論》卷30〈1 序品〉:「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發一音使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聞聲,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菩薩得六神通,增長梵聲相,過三千大千世界,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世界。
問曰:
若爾者,與佛音聲何異?
答曰:
菩薩音聲有恒河沙等之數,佛音聲所到無有限數。
如《密跡經》中所說:目連試佛音聲,極至西方,猶聞佛音,若如對面。
問曰:
若爾者,佛常在國土聚落,說法教化,而閻浮提內人不至佛邊,則不得聞。何以知之?多有從遠方來,欲聽法者故。
答曰:
佛音聲有二種:一為密中音聲;二為不密音聲。
密音聲先已說,不密音聲,至佛邊乃聞。
是亦有二種弟子:一為出世聖人,二為世間凡夫。
出世聖人如目揵連等,能聞微密音聲,凡夫人隨其所近乃聞。
復次,諸菩薩得入正位,離生死身,得法性真形,能見十方無量佛身,及遍炤光明,亦能得聞諸佛六十種極遠無量音聲。
諸大菩薩雖未具足如佛音聲,於佛音聲中普得其分。
是佛菩薩音聲有三種:
一者、先世種善音聲因緣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種種妙好遠近音聲,所謂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里、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聲遍滿。
二者、神通力故,咽喉四大出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恒河沙世界。
三者、佛音聲常能遍滿十方虛空。
問曰:
若佛音聲常能遍滿,今眾生何以不得常聞?
答曰:
眾生無量劫以來,所作惡業覆,是故不聞。譬如雷電霹靂,聾者不聞,雷聲無減;佛亦如是,常為眾生說法,如龍震大雷聲,眾生罪故,自不得聞。
如今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
菩薩於三種音聲中,欲得二種,是二種音聲,甚難希有故;如業果音聲,自然可得故。以是故說:「菩薩摩訶薩欲以一音使十方恒河沙等世界聞聲者,當學般若波羅蜜。」」(CBETA, T25, no. 1509, p. 284, a12-b19)。
《維摩詰所說經》卷1〈1 佛國品〉: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CBETA, T14, no. 475, p. 538, a2-8)
======
反對黨說:佛以「一音」說法,有人聽不懂。
《出曜經》卷2327 泥洹品〉:
「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
 摩屑妬屑,一切毘羅梨,是謂名苦際。
昔佛世尊與四天王說法,二人解中國之語,二人不解。二人不解者,與說曇密羅國語,宣暢四諦。雖說曇密羅國語,一人解、一人不解。所不解者,復與說彌梨車語:『摩屑姤屑,一切毘梨羅』。時,四天王皆達四諦,尋於坐上得柔順法忍。 (CBETA, T04, no. 212, p. 734, b2-10)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41〈2 使揵度〉:
「佛以聖語為四天王說四諦。二解、二不解。佛欲饒益憐愍故,復作陀毘羅語說四諦。謂:「伊彌彌禰,踰被陀踏被。」二不解者,一解、一不解。世尊欲饒益憐愍故,作彌梨車語說四諦。謂:「摩奢兜奢,僧奢摩,薩婆多毘羅緻,是名苦邊」。四皆得解。問曰:「佛能以聖語為四天王說四諦令其解不?若能者,何故不使他解?不能者,偈所說云何通?如偈說:
 佛以一音演說法  而現種種若干義
 眾生皆謂獨為我  解說諸法不為他」(CBETA, T28, no. 1546, p. 306, c16-2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