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佛教術語 (16):「方便」


最近讀了一篇專論「佛教翻譯詞彙」詞義變化的文章,覺得作者通篇未談到梵巴字義,而去空談此詞在原譯經典是什麼詞義,而到了晉朝、隋唐又轉變為如此如此的意涵,不禁替作者捏了一把冷汗。更何況,作者隻字未提「不同詞彙」被譯成「相同漢字」的情況,其結論顯然是要打折扣的。
昨天又讀到網友一篇有關「方便」的貼文,我一時興起,用「漢譯佛典語言學」的方法,來寫一篇貼文。
http://miscbu.blogspot.tw/2016/01/22.html
我們先看看一般佛教辭典怎麼講
《佛光大辭典》(此處僅僅引了十分之一):「
釋文: 梵語 upya,巴利語同。音譯作漚波耶。十波羅蜜之一。又作善權、變謀。指巧妙地接近、施設、安排等。乃一種向上進展之方法。諸經論中常用此一名詞,歸納之,其意義可分為下列四種,即:(一)對真實法而言,為誘引眾生入於真實法而權設之法門。故稱為權假方便、善巧方便。即佛菩薩應眾生之根機,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益。(二)對般若之實智而言,據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下舉出,般若者,達如之慧;方便者,通權之智。以權智觀照於平等實智所現之差別。(三)權實二智皆係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而盡己身心所示化之法門。(四)為證悟真理而修之加行。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有二釋:一對般若而釋。二對真實而釋。對般若而釋,則謂達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於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釋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稱為方便。」

這兩部辭典的解釋,對於出現在「阿含、尼柯耶」翻譯經典的「方便」兩字,沒多大幫助。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2提到「八正道」:「第二八法,可行得道者。八種道,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方便、七為直意、八為直定。」(CBETA, T01, no. 13, p. 237, a23-25)
《雜阿含42經》卷2:「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CBETA, T02, no. 99, p. 10, a16-18)
「正方便」是相對於「Sammāvāyāma 正精進」的翻譯。
另一處譯詞出現在《雜阿含91經》卷4:「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6-28)
此處「方便」相當於uṭṭhāna 立足、奮起、努力」,從《雜阿含91經》經文來看「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䟽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CBETA, T02, no. 99, p. 23, a28-b2),似乎是指「對賴以營生的工作精勤努力」。
第三種是「upāya 方法」的翻譯,最常見到的是「upāya-kusala 善巧的方法」,常譯作「方便善巧」。
例如,《雜阿含616經》卷24:「善巧方便」(CBETA, T02, no. 99, p. 172, c11)
《別譯雜阿含57經》卷3:「譬如魚師及其弟子,於捕魚法善巧方便」(CBETA, T02, no. 100, p. 393, b7-8)。
《翻譯名義集》卷5:「漚和俱舍羅(upāyakauśalya, upāyakusala),此云方便。《維摩》云:『方便以為父』。肇師云:『方便即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有不失無,在無不捨有。冥空存德、彼我兩濟,故曰方便。』《淨名疏》云:『方便是權智。權智外用,能有成辦,如父能營求長成。』......」(CBETA, T54, no. 2131, p. 1132, a24-b1)
《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CBETA, T09, no. 262, p. 10, a19-20)
這是說「不假借權宜的方法,純正而直截地講說無上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