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說文解字:課、功課、課誦


高明道老師在《法光》(2011年1月)的文章〈佛門行者的「課」指什麼?〉,探討了佛教文獻或佛教用語所說的「課誦」是什麼意思,甚至追究其用語的源頭。文章的結語說:
當初佛門常用的「早課」、「晚課」、「早晚課」或名詞「課誦」,都是在上述語言歷史的基礎上衍生的。其中「課」的成分顯然跟「計程度」、「圖功德」或「有老師上課」的「課」不相干,而單純著重於該修持行為在時間、內容或量上頗為固定。
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探索「課、功課、課誦」的用語如何成型;上面高老師結語的最後一句結構很奇怪,好像漏掉幾個字似的,感覺不是完整的句子。另外,文中提到義淨法師翻譯的《佛說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
為眾生故,說此『如意輪陀羅尼』。若有受持,常自作業;專心誦者,所願成辦。」(CBETA, T20, no. 1081, p. 197, b13-15),
「作業」相當於梵語「krīya」,有宗教儀式、祭祀或供養等義。
「課」有「考核(考試)」與「徵收賦稅」的意思。
例如《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漢書》.〈儒林傳.序〉:「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
這是「考核(考試)」的意思。
出土文物「睡虎地秦墓竹簡」(約當西元前220年)有《牛羊課》,這是「徵收賦稅」的意思。
《後漢書》49卷:「審此十六者以為政務,操之有之有限,安寧勿懈墯,有事不迫遽」,這是當作「考核」或「考核標準」之意。
接下來看佛教文獻:
東漢康孟詳翻譯《修行本起經》卷2〈3 遊觀品〉:「令監課之」(CBETA, T03, no. 184, p. 467, b18),這是當作「考核、督察」講。
不知譯人,而登錄在南朝梁《譯經目錄》的《牟梨曼陀羅咒經》卷1:「三倍誦呪功課如故」(CBETA, T19, no. 1007, p. 665, b5),這是指「定期、定量」的「讀誦工作」。
唐朝不空翻譯《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2:「所有念誦功課,定充先行成就數。功不虛棄,剋獲悉地」(CBETA, T20, no. 1056, p. 78, c17-19)。
「念誦功課」這是當作「讀誦『定期、定量』的工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