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顧廣圻與段玉裁的爭論

203

照片引自《豆瓣網》《妹夫的相冊》「達成共識」: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48309928/

==========================

從 HC 借回《陳寅恪先生論集》,這一回看出一點眉目了。

385頁〈讀《洛陽伽藍記》書後〉,陳寅恪引用顧廣圻《思適齋集》:

「予嘗讀(劉知幾)《史通補註》,知此書原用大小字分別書之,今一概連寫,是混注入正文也,意欲如全謝山治《水經注》之例,改定一本…」

這有一點奇怪,戴震校《水經注》績效顯著,除了建立義例將經文、注文分開之外,戴震〈水經注序〉稱:「謹排比原文,與近本鉤稽校勘,凡補其闕漏者2128字,刪其妄增者1448字,正其臆改者3715字」,恢復了《水經注》原貌。不提「戴震校《水經注》」,反而提全謝山治《水經注》,這是什麼道理?

(2011.9.8 補記:實際上,胡適任為「全謝山的校本」大有問題,他跟句一本沒有人見過的《水經注》做了許多校訂。)

原來,七十多歲的段玉裁與三十五歲的顧廣圻論「四郊、西郊」的問題動了肝火,在段玉裁認為此事十分明確,顧廣圻讀書不周、思慮不廣。顧廣圻則認為段玉裁倚老賣老,輕視後學,強詞奪理。可能因此「牽拖」到段玉裁的老師戴震(已去世三十年),依顧廣圻的博學多識,不可能不知道戴震校訂《水經注》的成就。如果,顧廣圻不提戴震的原因正如版主所猜測的一樣,那麼顧廣圻的胸量氣度未免太過狹隘。

從段玉裁這邊來看,其實有人願意提反對意見,獎掖之意應該重於揪錯,不用於一二義理要將對方「技術擊倒(KO, knock-out)」,看來,必須回到兩人的文集去判定是非。在「山外書局」翻閱《清學案》時,這兩人都各有徒孫,也該算是一代宗師,應該會有一代宗師的器量。

在意見討論時必須時常提醒自己:支持這樣的結論的證據在那裡?有沒有反對意見?我有沒有足夠的理由駁倒或回應反對意見?

通常看到的問題是,忽視反證,有時在名家的作品也出現同樣的問題:「只關心支持自己推論的正面證據,而像座山丘那樣高的反證卻未列入思考。」

這是最難的地方,通常在部落格發表這類文章有兩個陰謀:一是尋找對這題材有興趣的人,也就是「同好」。

二是尋找能理性地提出反證的人。提出反證的人根本就不應該當老師來尊敬,而是應該當神來膜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