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濁流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曾在照門國小與馬武督任教,和新竹縣淵源不可以說是不深,相對於楊逵與台南縣新化市,楊逵除了在新化出生和讀小學以外,大半事蹟都在台南縣外。將新化的楊逵文學紀念館與新竹縣一比,顯然,新竹縣的文化水準低了很多。新竹縣政府除了將新竹縣文化中心旁的道路取名作「吳濁流路」以外,其他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看來,新竹縣沒有像新化市重視楊逵那樣地重視吳濁流。
吳濁流在新埔讀完小學,考入台北師範學校,開始了教師生涯。
吳濁流曾短暫在大陸任職。
1964年吳濁流創辦《台灣文藝》,並且設立「吳濁流文學作品獎」,是台灣早期的文藝獎項之一。
我們在星期六下午趕到苗栗縣四湖鄉吳濁流文藝館,已經是下班時間了。負責的女是十分客氣,要我們慢慢參觀。遲到的原因是當地本來就是偏僻的鄉下,加上沿路的標示不清,時間就浪費在找路,還差一點放棄。
以下引自《這是扁頭仔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renan-huang/article?mid=3530&prev=3533&next=3482&l=f&fid=8
《人文步道》系列一 文壇巨擘 走到哪都像孤兒 家祠題忍辱負重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的穿龍頸步道曾在吳濁流小說中出現過,卵石鋪成傾斜的山徑,像永無止境地延伸著。(記者王錦義攝)
☆吳濁流故居: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五鄰大茅埔十號
國道一號從竹北交流道下來後,尋指標往新埔鎮方向行駛,約六公里抵達新埔市區,再循一一五縣道路指標往龍潭方向,行駛約三公里即可到達吳濁流故居「至德堂」。
來到新埔鎮,循一一五縣道接竹二十鄉道,往大茅埔方向約四點五公里,可以看到一塊日治時代石碑,遠處有一棟三合院古宅,就是吳家宗祠「至德堂」,也是吳濁流故居。
吳濁流姪孫吳載堯今年六十八歲,每當有遊客來探訪吳濁流故居,他總是幫忙解說。回憶五十年前放假回老家,在公車上聽到有人吟詩,回頭一看,原來是田叔公(吳濁流)望著車窗外,吟唱「過新埔橋」的詩。他說,細細品味,似乎可聞到故鄉芬芳,與人情的可愛。
吳載堯說,小時候常看到田叔公在田間散步,吟誦詩章,長大後走在田間,總會想起田叔公身影,覺得當時的田叔公,除了作詩明志,在田間散步也有一種滿足的感覺。
至德堂正廳兩側廂房,是吳濁流曾住過的地方,目前只擺設些舊物,廳堂右側廂房內有兩個大舊書櫃,吳載堯說,這是田叔公晚年訂製,準備在這裡成立台灣文藝資料館,但心願未了就不幸辭世。
他是老師,也是新聞記者,更是關心台灣人地位的本土文學家-吳濁流。(記者王錦義翻攝)
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吳濁流(右一)任關西公學校首席訓導時與學生們合照。(記者王錦義翻攝)
本土文學家吳濁流小說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道出台灣人四百年來,隨著外來政權興替,如孤兒般隨波逐流,任憑強權擺佈。
民國五十九年,吳濁流在新埔老家後方山丘興建祖先芳信公祖塔,完工時落款「忍辱負重」,引起家族反對,認為一般祖塔都是寫「光前裕後」等語,吳濁流怒斥說,「你們知道什麼!」這四個字一直留到現在。
若看過吳濁流的作品,就會瞭解為何當時他那麼堅持,也與所提到的台灣人被日本人看做二等國民,到中國又被視為漢奸,走到哪裡都像孤兒一樣相呼應。
吳濁流曾在照門分校(今照門國小)、五湖公學校(今五湖國小)、四湖公學校(今西湖國小)、關西公學校(今關西國小)、馬武督分教場(今錦山國小)當教員,之所以調動頻繁,主要是他看不慣日本的鴨霸,批評教育制度所致。
後來因不滿日本官員凌辱本土教員憤而辭職,之後吳濁流到中國,以為可以脫離日本人禁錮,沒想到看到滿街乞丐、流鶯,大失所望,在他的自傳《無花果》說,雖然是自己的祖國,但風情、人文習慣完全不同,感覺像置身異域。
當時正值中日戰爭,台灣人在中國常被視為日本人派來的間諜,但在日本人眼中,又覺得台灣人懷有祖國情節,吳濁流在《台灣連翹》就提到,台灣人被雙方視為「異己份子」,只好把身分隱藏起來。
吳濁流一九四四年開始起稿長篇小說《胡太明》,亦即《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原名。當時正值二戰最激烈時期,吳濁流擔心稿中批評日本人會讓家人招來厄運,在台北寫好一、兩張稿子,就藏在竹炭簍中,利用返鄉機會,藏入老家廚房牆壁裂縫中,可說冒生命危險,揮灑其心酸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