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讀詩會 10: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雜阿含1169經》

564
以下引自部落格

° A Journey of Awakening∴°

http://blog.yam.com/vala/article/9123148
蘇軾一首有〈題沉君琴〉的禪詩,極膾炙人口。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大意是說,如果琴上發出的琴聲是琴,那麼,將琴放置在琴匣內時,為何琴不自鳴?若說琴不能自鳴,那麼,該是撥琴的指頭發出的聲響吧?那麼何不在彈琴的指頭上聽聽?如果都不是,琴聲何來?
《楞嚴經》有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此。」又:「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有。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
萬事萬物皆為「緣起」,有因必有果,因果相生,有無相成。《楞嚴經》所言「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本是形容學人開悟,需要自心清淨及師家點撥兩方面的因緣和合,才有可能。而蘇軾〈題沈君琴〉則化用佛偈經意,演說「法不孤起」、「有無相生」的佛教「緣起論」。

僅有琴弦不能發聲,僅有指頭也不能發聲,琴聲是產生於指頭與琴弦的相互作用。
韋應物〈聽嘉陵江水寄深上人〉詩中亦云:「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同樣表達出「有」與「無」相生相成的因果論。

水與石本靜,由於地勢的高低,江水自上而下沖激石頭,才發出了聲音;如果水與石沒有如此高下激盪的因緣合成,則水聲就無從產生;琴師若空有指頭,而不去撥動琴弦,則琴聲亦無從生起,所謂「法不孤起」、「因緣相生」、「有無相成」,世上萬法萬物,莫不如此。
蘇東坡是個黠慧的小賊,他盜用了《雜阿含1169經》
《雜阿含1169經》卷4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識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礙、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應自防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惰放逸,欄牛噉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暴,設復入田,盡驅令出;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心令滅。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驅出其田。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
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諸比丘!

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染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大臣答言:『此是琴聲。』語大臣:『取彼聲來。』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絃、有皮,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
爾時,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染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棄於十方。』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處。
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312, b16-c2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