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正信佛青會是高雄市居士學佛的重鎮,它的前身是1980年三月宏印法師開辦的法輪班。其中至今仍然對居士學佛有相當影響(特別是在印順學與阿含教義)的法輪班成員為莊春江、呂勝強與黃崧修。1985年黃崧修到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將當年的交通大學鐘鐸社學長與東海大學佛學社長蔡峻宏、交大教授張隆憲聯合起來閱讀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也是日後新竹市「普賢學佛會」的前身。
莊春江老師編選的《雜阿含經二十選》、《中阿含經二十選》、《阿含經隨身選輯》三書是我初讀阿含經典的指引,從莊春江老師處獲益不少。最近有幸與莊春江老師互通了一封電子郵件,請教有關於莊春江老師《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的世尊涅槃紀年(以下簡稱為「佛滅紀年」)。
敬啟者:
莊老師大作素為學習阿含者的入門指引,我也從<南北傳雜阿含經選讀>、<雜阿含經二十選>、<中阿含經二十選>等書受益不少,算是我的老師輩。
此次留言只是建議下一版<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應作適當修正,略舉四例:
1. 書47 頁,左數第六行舉出世尊生於阿育王就王位(灌頂為王)前一百多年。
此處我是採取116年說,阿育王灌頂或他在位的年代是有考古資料和阿育王刻石敕文可考,學界一般是傾向 BC 268, 亞歷山大入侵北印,也是有史書可考,這是 BC 327, 如此一來就與第一頁之前的印度佛教紀事略表的生於 BC 511年衝突。我是傾向五師相傳至阿育王師,所以約一百年較為合適,兩百年就太過勉強。
但是不管如何,此書中如要兩存其說,至少也該在一個註解說明。
莊春江老師的回答:
《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是要略本,只提供讀不下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法友,事實上以您的質疑,您應該直接去讀完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道聖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等三部論著。
6.我現在全力從事《南北傳雜阿含經對讀》的編譯工作,其它事且擱置。
該書〈印度佛教記事略表〉底下註明「*依阿育王即位(271BC)於佛滅後160年之傳說推算,佛滅於431BC,生於511BC。」該說法載於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8。
對於佛滅紀年,目前有較準確年代的兩件歷史事件是亞歷山大入侵北印度與阿育王即位。前者由亞力山大的隨軍歷史學家流下紀錄,後者由阿育王石刻敕書提到同時代的希臘裔國王可以考證其灌頂年代。前者是西元前327年入侵印度,西元前325年順印度河而下,經海路回到巴比倫,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在西元前325年順印度河而下之前,亞力山大派任的「印度總督」叛變,而據說這個人就是阿育王的祖父。後者依據考古與古文獻的結果,阿育王灌頂即王位約在西元前268年,我們要依據後面這一年代來推斷「佛滅紀年」。
印順導師1950年的〈佛滅紀年抉擇談〉(收於《妙雲集》22冊,〈佛教史地考論〉107-194頁)提及:
《十八部論》卷1〈15 分別部品〉:「佛滅度後百一十六年,城名巴連弗。時阿育王,王閻浮提匡於天下」(CBETA, T49, no. 2032, p. 18, a9-10)。
《阿育王傳》卷1:「大王當知佛亦記汝將來佛滅百年後。王華氏城號阿恕伽。」(CBETA, T50, no. 2042, p. 101, c21-23)
在漢譯的《善見律毘婆沙》記載的是
《善見律毘婆沙》卷1〈3 阿育王品〉(【宋】【元】【明】【宮】【聖】版大藏經):「從此佛涅槃已二百一十八年」(CBETA, T24, no. 1462, p. 679, c12-13)
這是和現存巴利《善見律毘婆沙》相同。
Tathāgatassa parinibbānato dvinnaṃ vassasatānaṃ
upari aṭṭhārasame (218) vasse sakala-Jambudīpe
ekarajjabhisekaṃ pāpuṇi.。
只是,《大正藏》所承襲的《高麗大藏經》在此處《善見律毘婆沙》記載的卻是:「從此佛涅槃已一百一十八年」,這可能需要由文獻學來追蹤,究竟是那一寫本抄寫訛誤(很不幸的,此處不能用少數服從多數,由證據的數量來決定,《雜阿含經》有案例,有時宋、元、明版為訛誤,反而,《大正藏》、《高麗大藏經》正確)。
K. R. Norman 在《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1997), page 38-39, 提及,很不幸的 18 是印度的吉祥數字,常用來表示「多」(版主按語:有一點像漢文的「三多九如」),所以218年,很可能只是「一個較大數目的很多年,在加上一個較小數目的很多年」,218這個數目字可能無法當成確切的數字。
所以,比較能做推論的是南北傳的「五師相傳說」。
在律的傳承上,漢譯的《善見律毘婆沙》與巴利《善見律毘婆沙》記載相同,都是五師相傳:
《善見律毘婆沙》卷1〈1 序品〉:「優波離 Upāli,大象拘 Dāsaka,蘇那拘 Sonaka,悉伽符 Siggava,目揵連子帝須 Tissa Moggaliputta」(CBETA, T24, no. 1462, p. 677, b19-20)
如果我們接受目犍連子帝須是阿育王的佛教老師的說法,悉伽符與目犍連子帝須授具足戒,可能不會遲於阿育王灌頂(西元前268年),優波離 Upāli 是世尊成道後返回釋迦城時的理髮師,世尊29歲出家,雪山六年苦修,35歲成等正覺,七年後返鄉,42歲,
(《佛本行集經》卷55〈56 羅&CB00264;羅因緣品〉:〈「然其五師或有異說,作如是言:「其羅睺羅,生二年後,菩薩爾時方始出家,苦行六年,然後成道。成道七歲,方始來向迦毘羅城,如是次第,數羅睺羅出家之日,正年十五。」)
(或有諸師作如是說:「波闍波提見其菩薩捨家出家,為此因緣,憂愁懊惱啼哭之時,眼壞失明。然佛世尊,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十二年,然後方還迦毘羅城,欲於眷屬現憐愍故。」)」(CBETA, T03, no. 190, p. 909, c24-p. 910, a3)
當年的剃頭童子如果是16歲,則優波離小世尊26歲(也有說,優波離與世尊同年齡),世尊涅槃時,優波離為55歲,經過三傳到帝須,以三十五年為一傳的話,
(甲)優波離為75歲傳大象拘(20歲),大象拘(55歲)傳蘇那拘(20歲),蘇那拘(55歲)傳悉伽符(20歲),悉伽符(55歲)傳目揵連子帝須(20歲),那年阿育王灌頂(西元前268年),十二年後阿育王奉帝須為師。
如此,阿育王灌頂(西元前268年)離世尊涅槃為125年, (75-55)+35+35+35=125,與「116年的傳說」很接近。
如果我們將此各增加十五年,以五十年為一傳,則此距離可以達到170年(20+50+50+50=170),雖說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以耆年老比丘連續四代都傳給二十歲的年輕比丘,而且都是這一位弟子的傳承成為阿育王國師,未免太過巧合:
(乙)優波離為75歲傳大象拘(20歲),大象拘(70歲)傳蘇那拘(20歲),蘇那拘(70歲)傳悉伽符(20歲),悉伽符(70歲)傳目揵連子帝須(20歲),那年阿育王灌頂(西元前268年),十二年後阿育王奉帝須為師。
我們再加上10年,以六十年為一傳,將此距離拉長為210年,這個傳承會成為:
(丙)優波離為85歲傳大象拘(20歲),大象拘(80歲)傳蘇那拘(20歲),蘇那拘(80歲)傳悉伽符(20歲),悉伽符(80歲)傳目揵連子帝須(20歲),那年阿育王灌頂(西元前268年),十二年後阿育王奉帝須為師。
雖然達到210年,可是也可以看出這樣的安排是非常極端的事例。一般而言,四傳當中有一次是六十年,這並非不可能,但是連續四次都相差六十年,而都是由這位最小的弟子傳給最小的弟子,最終成為帝師,機會實在是微乎其微。這個年代距離的計算,與目犍連子帝須受戒與成為帝師的年齡有關,如果成為目犍連子帝須受具足戒是20歲,成為帝師的年齡是55歲,那麼,55-20-12=23 各個時段就要再加 23年(12年是阿育王灌頂到目犍連子帝須受戒成為帝師的12年)。
因此「116年的傳說」似乎是比較合理。
其次看罽賓的傳法「五師相傳」記載(版主按語,阿難於世尊成等正覺時出生,小世尊35歲,世尊涅槃時阿難45歲):
(丁) 阿難(70歲)傳商那和修(20歲),商那和修(70歲)傳鄔波笈多(20歲)。
假設鄔波笈多(70歲)時,阿育王灌頂,這樣子,阿育王灌頂離世尊涅槃為
(70-45)+50+50=125
也是以116 年為合理。我個人以為,律的傳承可以具足戒為依據,80歲的老比丘不妨為20歲比丘的阿闍梨,但是法的傳承可能年輕比丘已經出家多年,才前來學法,得到法的傳承,年長比丘歲數無法太老,年輕比丘又較不可能在20歲就得到認可,彼此年齡的差距要更小一些。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40:「我滅度後,於王舍城有商主妻當生一子。其子生時以『奢搦迦衣』裹身而出。因即名為『奢搦迦』(即是麻類,此方先無,高共人等堪織為布。舊云『商那和修』者訛。)」(CBETA, T24, no. 1451, p. 408, c15-1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40:「又此國內有賣香人名曰笈多。當有一子名鄔波笈多。汝度出家」(CBETA, T24, no. 1451, p. 410, b5-6)
《舍利弗問經》卷1:「迦葉傳付阿難。阿難復付末田地。末田地復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傳付優波笈多。優婆笈多後。有孔雀輸柯王」(CBETA, T24, no. 1465, p. 900, a13-15)
《舍利弗問經》的五師相傳,末田地與舍那婆私(商那和修)為同時,所以,以世尊涅槃年度來看,只是兩傳:
阿難--->末田地與舍那婆私(商那和修)--->優婆笈多
在兩傳之間要安排218年的話,是相當難入情入理的。
(戊)阿難80歲傳商那和修(20歲),商那和修(80歲)優婆笈多(20歲),優婆笈多(80歲)那年阿育王灌頂(西元前268年)。
(80-45)+60+60=155
離218年還有一大段距離。
結論:
佛滅後,距阿育王灌頂為116年,阿育王灌頂即王位約在西元前268年,
所以「佛滅紀年」為西元前384年,佛陀誕生於西元前464年(可能有前後二十年的誤差)。
與莊春江老師建議的「佛滅於431BC,生於511BC」,有五十年的差異,
也與印順法師《妙雲集》22冊,《佛教史地考論》〈佛滅紀年抉擇〉,
194頁的結論:
阿育王灌頂於西元前271年,自立於西元前275年,(加上115年)
佛後元年為西元前390年。
本文結論與印順導師此文,有七年的差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