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以算是一場有趣的宗教對話:
蘇錦坤
|
如如
|
附註
|
1. 其實,在思想自由的前題之下,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選擇「相信什麼是佛說」與「相信什麼不是佛說」。這樣的主張,可以說就不需要有討論的空間。
|
1.我的立場是我選擇相信所有經典是佛說。不管是阿含經或是之後的大乘經典。我是佛弟子。皈依三寶 佛、法、僧。信受佛陀的所有教法。末學發現如果從三法印及四聖諦的緣起角度來解釋這些經典都是非常圓滿的,可以說三乘同一行跡。所以我確信都是佛所親說。
|
|
2. 以前,我也相信「『學佛』比『佛學』重要」。看了許多千奇百怪的「學佛團體」與「正信的佛教團體」之後,我認為「『佛學』比『學佛』重要」。你認為呢?
|
2. 不好意思,我之前沒有清楚說明我所說的學佛跟佛學的背後意含。我認為了解這些文獻的差異及考舊其先後而沒有去抓住佛陀所要表達的意思。頂多只是了解多一點世俗知識,其本身對修行坦白說不但沒有多大的幫助。其實是有障礙的。信為欲依,欲為勤依。多了解這些知識,但如果不從緣起角度來看來解釋, 坦白說會生疑的。如果有所懷疑那些經典不是佛說,那些是佛說。這些會 是修行(也就是學佛)的障礙。對於蘇兄所提及的團體我大概有些耳聞。我也可以理解你的看法。
每個人都有其因緣, 或許現在在這些團體所學習的是不如理思惟。但若是這些中當中有人在後期有因緣接觸別的說法,而了解之前的學法不是那麼如理。 這也是一種獲得。坦白說這都是一個過程,我倒不是很在意。
從考據角度來切入來理解佛教的演變都是很好的事。但就我之前所說,沒有發現的文獻一定比有發現的文獻還多,所以這一定不是當時的全貎。但就學佛角度來看,我認為會有另人生”疑”的顧慮。 因為重點是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二千多年前的事。這些歷史文獻只是一小部份,所以就文獻所推論出來的東西,我是保持開放的態度。但請不要誤會為我輕視這些考據文獻,這裡要再次澄清。我個人也是非常尊重。就如同沒有過去的祖師大德們,我們現在那裡有這些論典可以參考及修行。
|
|
3. 我見過原書作者,也跟他當面提問。他認為用三法印判別是不是「佛說」很難。所以,你選擇相信,應該是很勇敢,屬於「生而知之者」、「不學而知者」,為你的情況而慶幸。
|
3. 首先我尊重這位作者,他一定有他的專業,我也尊重他的看法。但坦白說還是要回到我所說的學佛(修行)還是佛學(研究)這兩個構面來看。所以我相信他只是學者而不是佛弟子。若是用三法印無法判斷佛說,那為何它是”法”的”印”記呢 ?
|
|
4. 為什麼說「以三法印來判定是否為『佛說』很難呢?」一、因為這需要「學習」。二、「原作者」說這很難。三、外面很多「附佛外道」的老師和弟子也自稱是「以三法印來判定『佛說』」。四、我請你回答一個問題,請用「三法印」來判斷:「常樂我淨是佛說呢?還是無常、苦、無我、不淨是佛說呢?還是兩者都不是佛說呢?還是兩者都是佛說呢?」怎麼樣?這個問題很簡單呢?還是很困難?是不是需要學習才能回答呢?還是以「相信」就能回答呢?
|
4. 前面三個小題,我之前己經回答了。我從第四題來說我的看法。
【常、樂、我、淨】及【無常、苦、空、無我】當然都是佛說。但是這些是從不同經典由佛所說。大家都了解佛的應機說法。所以這些經典是對不同的對象而說的,所要對治的是不同的問題,我認為不太適合拿來比較。緣起法是佛法的重心,我認為這些不同就是緣起法的表現。但【常、樂、我、淨】及【無常、苦、空、無我】都不違背三法印的。常、樂、我、淨是比較徧重從涅槃寂静的”果”的層面來看,而無常、苦、空、無我是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娑婆世間的”境”的層面來看。 |
|
5. 在佛教這個大家庭裡,說「誰的教理、修持、行履是『佛說』」、「誰的教理、修持、行履不是『佛說』」,只會引起諍論,而障礙對『佛說』的信奉、理解與修行。不能「漢傳說藏傳不是佛說」、「南傳說漢傳不是佛說」、「南傳漢傳藏傳一起說日本佛教不是佛說」。我建議,各自說自己依止的是哪些經律論,再來看你所依止的經律論在文獻學的角度是誰先誰後。這樣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只是一個越來越多人願意傾聽的一個建議而已。
|
5. 南傳,北傳及藏傳互相攻擊,坦白說我認為這個是末法的現象。世間人的心會反應出這個世間的。人的心愈亂愈難修行,佛法也會示微。我之前己經說過沒有發現的一定比發現的多。論佛學(文獻)誰先誰後只有在當下有其意義而己。這些爭論只是學佛(修行)障礙而己。就連南傳的阿含經也跟北傳的阿含經有所出入,在法的傳播及翻譯是很難保留當時原貎的。
我再舉個例子,末學家裡的祖宗牌位只有寫列祖列宗,末學並沒有過去所有祖先的名字(文獻),但我確信他們過去是存在的。這也說明了,現在沒有發現的文獻並不代表他過去不存在。很多人會認為大乘經典不是佛親說,因為考據上不是在佛世。不過我的例子己經說明我的立場。 |
|
6. 從語言文獻學角度來如何看待佛教起源的一些重要問題,研究書面文字書寫之前佛教文獻的口誦傳統,以及以文字書寫佛教文獻之後,對「阿含、尼柯耶」與大乘經典的影響。
佛教逐漸從拒絕梵文到接近全面梵語化的過程,文獻學讓我們探討這些文獻錯誤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
在真正弄清楚佛教文獻中的「意思」之後,再逐步開展佛教哲學、歷史、文獻、藝術等一系列其他研究。
|
6. 這個末學我就不表示意見了。這是蘇兄的專業。我非常尊重佛學考究的研究,在這裡再次表達。
|
|
7. 對於在家學佛者還是要說一句老生常談「在還沒讀懂地圖之前,不要游泳過河。」請在家學佛者看一下現在外面的紛紛擾擾,就不要堅強地自信「你自己能憑『三法印』判定什麼是『佛說』」。我給在家學佛者兩個衷心的建議。一是「相信,自己在未『學習』之前,沒有能力憑藉『三法印』判定什麼是『佛說』」。二是「如果你發現你手上沒有地圖,請不要游泳渡河,特別是在『佛學』與『學佛』這兩件事上」。
|
7. 我同意蘇兄的看法。聞(信)=>思(解)=>修(行)=>證(證)
地圖很重要。但是若是有很多地圖,但卻不知道回家的路也是枉然。再次說明現階段末學認為很多由歷史來對佛法判教會造成很大的修行盲點,末學認為佛法傳播確有其歷史演進的痕跡,但是若太專注在這些發現的佛學文獻的次序及所下的結論,是會障礙學佛的道路的。佛所說的不管是阿含經或是大乘經典,不管是一句還是一偈,能夠如理思惟,對修行都是很有幫助的。如果真的要修行,那麼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就己非常足夠,因為三世諸佛皆以此成道,又或者真的理解三法印(或是四聖諦)就也足夠了,因為它真的是法的印記。 |
|
8. 感謝蘇兄的分享。末學若有時間及因緣會找機會來拜讀一下。
|
3 則留言:
Heaven Chou 三法印不是用來判斷佛說, 判斷是否佛說, 要用四大教法. 三法印只是判斷是否為 "法" . 如果有一法, 違背諸行無常, 則此法不可能存在. 但不違背諸行無常, 並不等於就是佛說.
用提婆達多的五法來判斷就可以明白. 例如盡形壽素食, 這不違背諸行無常, 也不違背諸法無我, 更不違背涅槃寂靜. 提婆五法雖然不違背三法印, 但的確不是佛說, 反而是佛陀所不許之法.
我有一個感想,所謂的信,也是建立在選擇之上,謝謝如如法友的解釋。
信=>某種內在的選擇;
擇法:也是某種選擇,然而我個人以為,但希望能從有客觀的文獻上來比較,再做選擇。
不能說,擇法出來的東西就是比較高明,但是,至少是看過比較多文獻後比較再提出的。
蘇老師,我想忍者的意思是說,只要不違反三法印,五種人可以說法不過,然而要更準確的判別佛說,應當是加上律的比對才會比較精準。我想忍者要表逹的應該是這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