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新約》漢譯本與《阿含經》漢譯本的翻譯失誤


新一代的學者主張《新約》與《阿含經》都是翻譯的產物,而只要是出自翻譯,就有失誤或譯得不貼切的文句。
學者認為最初的《新約》是希伯來文,後來轉成古希臘文,然後翻譯成為拉丁文,漢譯《新約》(和合本)翻譯自英文《新約》,這是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西元 1494-1536年)的英譯本,丁道爾本人也因為「將拉丁文《聖經》翻譯成英文」這個罪名而被活活燒死。
《阿含經》也是如此,可能最初的經文是摩竭陀語(西元前380年之前),轉為某些地方語言之後,最後成為犍陀羅語(犍陀羅地區使用的語言,西元前100年到西元400年之間),在中亞地區轉為某種「佛教混合梵語」,求那跋陀羅在西元443年翻譯成今日的《雜阿含經》。
-------
在網路上見到一段介紹,
1. 《羅馬書》5:3-5「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正確的翻譯應作:「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毅力.毅力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
2. 《馬太福音》11:12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和合本將相當於希臘單字「biazetai」翻譯為 「努力的人」。此字有兩種語態,一是有主動式語態(active)之意義,意指天國是以大刀闊斧、披荊斬棘式地前進,故此「努力的人」(biastai)即是勇往直前的人,這些人就「得著」(harpazo)天國了。

另一是被動式語態(passive),指天國經歷諸多攔阻,荊棘滿途,不易前進,而「攔阻的人」(biastai)將天國「奪去了」(harpazo,意「攫奪」,表「暴力」。如《馬太福音》13:19 同字譯「奪了去」,此字在新約中常有用力將之拿走的涵義,與「得著了」不太接近)。
正確的翻譯應作:「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不斷遭受猛烈的攻擊.強暴的人企圖奪去天國」。
-------
當然,我們要談的主要是佛經的「誤譯」,以下略舉兩例。
1. 《雜阿含551經》
「斷一切諸流,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畢竟不復為。」(CBETA, T02, no. 99, p. 144, b4-7)。
這是《相應部22.3經》與《經集》844頌,應翻譯為:
「捨棄了家之後,無(固定)住所(而遊方乞食),
 牟尼在所到的村落不與人親暱;
 捨除感官欲樂而無所期待,
 他不與世間爭訟。」
2. 《雜阿含64經》: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CBETA, T02, no. 99, p. 16, c8-10)
應翻譯為:
「我不存在,我所不存在;
 它(五蘊)將不存在,我所將不存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