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前三種缺失:
1. 以《頻伽藏》為「工作底本」2. 無標點符號
3. 著者或譯者的標註不可盡信
-----
第一點,在上一貼文已說明過了,本文接著談另兩項。
-----
第二點,《大正藏》無標點符號。
如圖所示,古代書籍、經典並無標點符號;讀書的第一步,就是學「章句」,自己在文章下標點符號。
部分古書有所謂「句讀」,「句」是在句子結束處畫圓圈作「句號」,「讀」(讀作「逗」)是「逗號」。
珍貴的古書通常不標「句讀」,以免減損書本的價值;佛教經典則出於恭敬,更是很少在上面畫句讀。
我們看附圖《大正藏》經號 1670A 《那先比丘經》702頁下欄,此處顯示的標示為:
「王言不知。那先言。王言我國治法。大臣有過則罪之重。小民有過罪之 。是故我知智者作過惡得殃大。愚者作惡得殃小。那先問王。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前取燒鐵。誰爛手大者耶。王言。不知者手爛不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如此曹人亦不樂其身。那先言。其學道人者。能制其身能制口能持經戒。能一其心得四禪。便能不復喘息耳。王言善哉善哉。王復問那先。為呼言[10]。海為是水名為海耶。用他事故言海。那先言。人所以呼為海者。水與鹽參各半。是故為海耳。王復問那先。何以故海悉醎如鹽味。那先言。所以海水醎者。啖畜以來久遠。及魚鼈虫多共漬水中。是故爾醎耳。王言善哉善哉。王復問那先。人得道已寧能悉思惟深奧眾事不。那先言然。人得道已。能悉思惟深奧之事。佛經最深奧知眾事。不可稱量眾事。皆以智評之。王言善哉善哉。王復問那先。[11]人神[12]智[13]自然此三事寧同不各異。那先言。人神者。生覺智者。曉道自然者。虛空無有人也。王又問那先。人言得人何等為得人者。今眼視色耳聽聲鼻聞香臭口知味身知軟麁。志知善惡之事。何所為得人者大。那先言。愚者作惡不能自悔故其殃大。智者作惡知不當所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王言善哉善哉。」
為了方便解說,在此將上一段經文縮寫如下:
「王言不知。那先言。王言我國治法。大臣有過則罪之重。小民有過罪之 。是故我知智者作過惡得殃大。愚者作惡得殃小。那先問王。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前取燒鐵。誰爛手大者耶。王言。不知者手爛不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志知善惡之事。何所為得人者大。那先言。愚者作惡不能自悔故其殃大。智者作惡知不當所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王言善哉善哉。」
上述從「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經戒」到「志知善惡之事。何所為得人者」共295字為錯位,必須在此刪去,原文成為:
「王言不知。那先言。王言我國治法。大臣有過則罪之重。小民有過罪之 。是故我知智者作過惡得殃大。愚者作惡得殃小。那先問王。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前取燒鐵。誰爛手大者耶。王言。不知者手爛大。智者作惡知不當所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王言善哉善哉。」
重新標點如下:
------
王言:「不如那先言。」
王言:「我國治法,大臣有過則罪之重;小民有過罪之輕。是故我知,智者作過惡得殃大;愚者作惡得殃小。」
那先問王:「譬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為燒鐵,一人不知;兩人俱前取燒鐵。誰爛手大者耶?」
王言:「不知者手爛大。智者作惡知不當所為,日自悔過,故其殃少。」
王言:「善哉!善哉!」
--------
從此一例子可知,如果不先校勘經文,直接從經文表面字義去標註標點符號,常有「有人以為他讀懂了,其實是他讀錯了」的狀況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