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展示《漳州話詞彙》

大愛新聞


本文及圖均引自《新頭殼》:(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4-13/84540)
呂晏慈綜合報導 
發布 2017.04.13 | 20:17 
==========
17世紀的人怎麼說閩南語呢?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明(14)將舉辦「西班牙所藏臺灣與東亞史料數位化現況與展望國際研討會:新史料發表會」,發表一份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發現的《漳州話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此為本世紀研究明代閩南語最重大的史料發現,透過手稿,將有機會還原17世紀在馬尼拉、北台灣閩南人的語言。
中研院台史所表示,《漳州話詞彙》撰寫1626年至1642年間,當時西班牙人殖民北臺灣,手稿中甚至出現台灣地名「北港(Pag Cang)」、「雞籠(Quey Lang)」、「淡水(Tam Chuy)」等詞彙,現今常見螢火蟲的稱呼「火金星(Hue Quion Che)」也包含其中,該史料比編於清康熙55年的漢語辭典《康熙字典》還早了近百年。
「閩南語」一詞,是195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字彙,清代、日治時期尚未使用,而是以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加上少許永春話稱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及塞維亞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究這份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裡尋獲的《漳州話詞彙》,其成書約400年,可藉此瞭解閩南人在臺灣及東南亞活動足跡,並用來分析現今臺灣與東南亞閩南話的流變。 ============== 
以下圖文引自《自由時報電子版》 (http://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36147)〈中研院尋獲閩南語重要詞彙文獻 400年前就有「洗門風」〉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你知道閩南語「洗門風」一詞,400年前就已經被廣泛使用嗎?閩南語是台灣民眾生活語言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頻繁使用之餘,你對它又瞭解多少?由台灣及西班牙組成的研究團隊,今天發表閩南語研究的重大發現,透過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中尋獲一份厚達千頁,內載2萬字詞的《漳州話詞彙》,成功建立起西班牙據台時期(1620年代)閩南語發展架構。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陳宗仁說,現在政府在講新南向,其實早在400年前閩南人就大量前往東南亞各地,包括日本、菲律賓、中南半島、爪哇島、蘇門答臘等,南向程度超乎想像,他們當時講甚麼語言,曾經發生甚麼事,想些甚麼,透過找到這份資料,可以一窺堂奧。 陳宗仁說,從這份辭典發現,當時的閩南語與現在所講的閩南語大多類似,可以說閩南語在這400年呈現穩定發展。而事實上,閩南語在宋代以後就有,已經維持超過1000年,當成方言有點可惜。目前包括台灣,中國閩南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都有使用閩南語,因此從文化角度而言,閩南語是台灣與東南亞連結的重要窗口。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毓中也說,尋獲的《漳州話詞彙》不只是能了解語言的發展,也具有「解說」的功能,因為很多閩南語現在人不一定了解其真實涵義,但辭典中有漢字、西班牙文、普通話拼音、閩南語的羅馬拼音等,透過西班牙人用西班牙語解釋其意義,又有閩南話的拼音、搭配漢字,其中更有3分之1詞彙甚至註記當時官話的拼音,對整體瞭解意思很有幫助。 李毓中舉例,像是「洗門風」、「目虱」(眼淚)、「回批」(回信),以及髒話等,現在都還是常用;而「竹系蛇」(毒蛇青竹絲)、「火金星」(螢火蟲)等則略有不同。在地理知識方面,西班牙人解釋「北港」為「台灣」,而「雞籠、淡水」則是「艾爾摩沙島上,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足見西班牙人殖民北台灣的歷史過程。 未來如果要拍明鄭時期、大航海時代的戲劇、電影,當時如何稱呼這艘船、如何解釋某項行為,甚至是如何罵髒話,在語言上的問題都可以解決,這樣的考究對重現400年前閩南語的語音與閩南人生活狀況,瞭解現今台灣與東南亞閩南語的流變,以及新南向政策中學術與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漳州話詞彙》相關研究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西班牙巴賽隆納大學Pompeu Fabra、西班牙塞維亞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共同發表,是目前尋獲16、17世紀閩南語詞彙文獻中,詞數最多且內容最豐富的資料。





3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冷板凳:
螢火蟲如果叫Hue Quion Che
對應的字應該是火光星

台語與佛典 提到...

「覆鼎」應該寫作「戶定 hoo7-teng7 (門檻)」, 「覆鼎鞍」應該是「戶定庵 hoo7-teng7-am1」,這個北部地名不知是哪裡?
或者是「 戶定鞍 hoo7-teng7-uann1」,就是指「門檻」。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哇!連「三字經」(姦你母)都出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