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友飛鴻 226:拿丈八蛇矛去戳 2012年6月7日
親愛的法友:
〈《優陀那》的結集 〉是一篇有趣而簡短的論文(http://yifertw.blogspot.tw/2009/05/development-of-udana-collection.html),首次發表於 2008 年的第二屆巴利學研討會,後來無著比丘以論文方式另外發表(期刊與頁數我還要查一下)。當然英文的註解與參考資料比較詳盡。如果不那麼講究的話,看我翻譯的中文應該五分鐘內可以看完。
從巴利《小部》的《優陀那》可以看到逐步增廣的痕跡,如此一來,所謂「第一結集」究竟是以什麼形式結集了什麼內容,大有可疑。
我以為,這主要是針對部分南傳佛教的僧團堅持第一結集就固定了所有經律而談。
《雜阿含1164經》:
「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
『若知二邊者,於中永無著,
說名大丈夫,不顧於五欲,
無有煩惱鏁,超出縫紩憂。』」(CBETA, T02, no. 99, p. 310, b22-26)
「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 Pārāyana Metteyyapañha」見巴利、小部尼柯耶《經集》,(Sn. V. 3. Tissametteyya Māṇavapucchā)。
《雜阿含1321經》:「誦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尸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CBETA, T02, no. 99, p. 362, c10-12)。
既然《雜阿含1321經》提到「憂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等等《小部尼柯耶》的經典,代表在結集《雜阿含1321經》時,這些《小部尼柯耶》的經典就已經結集了。
如此一來,在「第一結集」之前就有經典結集,「第一結集」就很難算是「第一」次的結集了。
Yifertw Thursday, 7 June, 2012 10:09 PM
---------- Forwarded message ----------
Dear Yifertw:
總體而言,偈頌的古老也是我的認知(當然無著比丘提到就個案而言,問題可能更加復雜),像長老偈的偈頌也是早於後來增加的修多羅體注釋。至於這個規律,在大乘經中是否也同樣適用,則尚需討論。
我看到你有一種傾向,即好像不止一次提過否定初結集的存在。當然,這封信中提到的是反對“南傳教團認為初結集就固定了所有經律”,當然,我也認為這是胡說。但我個人還是同意有初結集的,因為在不同的部派、不同語種之中,是一定有一個最早的共同源頭,而很多證據也表明有這種源頭存在。
問題就是,哪些是最初的源頭,這則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即如果有“原始藏經”,那如何去確認呢?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我個人也把它當作一個自己未來需要完成的任務之一。在此之前,我們的瑣碎的討論,可能都不夠全面,需要用大篇幅的文章來解決它。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騰出時間來專門處理此一實際上非常重要的個案研究。以解決其中的一些懸疑。
MJ 叩 Thursday, 7 June, 2012
===========
Dear MJ,
被你看出我「包藏禍心」的企圖了。
好吧,我就認罪了。我是反對所謂的「五百羅漢」於「釋迦牟尼入滅的第一個結夏安居」在「王舍城靈鷲峰七葉巖」結集「經、律、論」三藏(或者說僅結集「經、律」)的「第一結集」。
在嚴酷的自我反省之下,我認為我反對的不過下列三項:
1. 時與地:在「釋迦牟尼入滅的第一個結夏安居」於「王舍城靈鷲峰七葉巖」進行「第一結集」。
2. 人:「五百羅漢」進行「第一結集」。
3. 結集內容:有固定內容的「經、律、論」或「經、律」直到佛入滅的第一個結夏安居的「第一結集」才結集。
如我所說,如果有任何結集(如「半月半月誦戒」、「彼岸道品」、「義品」)在第一結集之前就已經結集,所謂的「第一結集」就不算是「第一」,如果有經典是在「第一結集」之後還編入現存的《尼柯耶》、《阿含》,現存的《尼柯耶》、《阿含》也不是 「第一結集」的原裝貨。
那我的主張是什麼?
我主張的是
1. 「經、律」的結集在佛在世時就不斷地作或大或小規模不同的結集。
2. 「經、律、論」的結集在佛入滅後仍然不斷地誦出與判定、抉擇。
3.面對沒完沒了、不斷誦出的經律有了所謂抉擇原則。就經而言,是四大教法:
《長阿含經》卷3:「佛告諸比丘:『當與汝等說四大教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CBETA, T01, no. 1, p. 17, b29-c2)
就律而言,是: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4:「我從佛聞。佛未制不得輒制。已制應奉行。」(CBETA, T22, no. 1421, p. 26, a23-24)
《摩訶僧祇律》卷32:「諸長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當隨順學。」(CBETA, T22, no. 1425, p. 492, c16-17)
《四分律》卷41:「佛有如是言。佛不制不應制。若已制不應違」(CBETA, T22, no. 1428, p. 860, a5-6)
Yifertw 頓首 Friday, 8 June, 2012 12:24 PM
===========
Dear Yifertw,
呵呵,您的觀點,我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一,您反對的:1、時和地確實有爭議,我回頭會來總括性研究。2、人也有問題,但我能推測出大致規模(100人之內),具體等我的論文。3、內容也有待詳細分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同意您的觀點,現在的很多經,都不是原裝貨。
二,您的建議:1、佛在世時的結集,我可以給您提供另外的證據,即“初結集”之前的結集,大致年代是在佛陀滅度之前數年;2、入滅後還不斷涌現出,我也同意;3、有了抉擇,就是四大教法,我不完全同意,佛教基本的解決辦法還是結集,這是一個每隔一定年代出現矛盾時就用的辦法。
三,我主張的,第一次結集并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但是確實是有過的,有動機、有記錄(多系統的),我們要做的是在過於繁多且有分歧的材料中找到共性,找到真相,而不是去否定初結集。
看樣子,我一時很難說服您,您也很難說服我,和以前我們討論的幾個問題一樣,建議我們暫時“擱置分歧”,以後用細致的文獻分析來加以研究,如何?
MJ 叩 Friday, 8 June, 2012
=============
Dear 法友:
多美麗的結論!
「看樣子,我一時很難說服您,您也很難說服我,和以前我們討論的幾個問題一樣,建議我們暫時“擱置分歧”,以後用細致的文獻分析來加以研究。」
希望我們能夠有多一點這樣的討論,而最好能夠逼出論文來。
關於「第一結集」的 scope 太大,三天兩頭我是不可能作此一題目,只有等你發表論文之後我再拿丈八蛇矛去戳,「第一結集」和「《增一阿含》的譯者」一樣複雜,恐怕不是短短一篇三、四萬字的論文處理得了...
Yifertw 頓首 Friday, 8 June, 2012
==============
親愛的學長們:
你們的討論太深入了,有點難插上話。
關於學長反對的第三點(結集內容),這真的需要花不少時間精力去比對經典才有可能露出點曙光,我想到的是即便拿著尼柯耶,我們也需要先濾掉可能被覺音改寫或刪添的部份,而不同部派所傳的經典或多或少也會有這樣的可能,這些都會增加回朔原典的困難度。
而前面兩點其實呂凱文老師也有篇專文討論,呂老師由文本詮釋的角度去切入,雖然未直斷王舍城結集真偽,但行文中稱此事件為「故事」,或許也已有了他自己的定見(!?)。
(http://www.tt034.org.tw/Download/pdf/47_02.pdf)
週末愉快,
GuoBing 9 June, 2012
===========
Dear GuoBing,
基本上,西元 800 年以後中國佛教就沒有什麼改變,停留在「盲從的佛教」與「順從的佛教」之間,寧可相信梵文資料與古德的著作,不願用「歷史的」、「文獻的」、「解脫的」角度去進行「反省」,「缺乏反省」的宗教終究會被篡奪,而培養出一群宗教信仰的奴才。
我雖然不是完全贊成袴谷憲昭與松本史朗的主張,但是基本上贊同『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 的精神,包含「懷疑兩千年來的中國佛教僅僅是與禪宗相差不遠的『格義的佛教』?」。
我們相當難找到願意了解佛教的青年,但是更難找到具「批判精神」的佛教青年。
MJ 和我都是「鐵齒的佛教青年」,希望你也能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具有堅韌的心理與精神,隨後跟上我們而超越我們。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3/blog-post_28.html)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3/blog-post_3236.html)
Yifertw 頓首
2012/6/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