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台語:又鹹又澀

PICT0068

年輕時,總是向前看,計畫明天要做什麼,下星期要做什麼,將來畢業了要做什麼。

年老以後,總是回頭看,看以前就學讀書時作了什麼,看歷史曾發生了什麼事,將來畢業了要留下什麼。

過去讀連雅堂《雅言》、《台灣語典》,他們那一年代的台語已有十分之二三,我讀不懂他講的是什麼東西。也許下一代對我這一代的台語也會有十分之二三搞不清楚我在講什麼。

把一些台語的「語料」留下來,或者做個紀錄,這是我這一代台語研究的人的心願,有沒有效?或有沒有用?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小時候,家鄉父老稱人吝嗇時會說「伊是又鹹又澀,捨不得花這個錢。 i1-si7-kiam5-kok-siap, m7-kam1-khai1-tsit-eh-tsinn5 伊是鹹各澀,毋甘開這個錢」。

「嗇」字出現在《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嗇」。「儉」字也出現在《老子》:「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所以家鄉所說的「鹹又澀 kiam5-kok-siap」,恐怕是「儉又嗇 khiam7-kok-siap」,就像「麻子貓臉」或「同館不同師傅」一樣,或者是無意間走音(如台灣各地稱呼「香蕉」),或者是蓄意走音以增加談話的效果(「滑稽話 kek-kuk-ue7」,「滑稽」倒轉)。

家鄉稱人吝嗇也會說「伊是虯又儉 i1-si7-khiu5-kok-khiam7」。為何稱做「虯 khiu5」,我到這裡也無步(gua2-kau3-tsia1-iah-bo5-poo7),掰不出說詞來。

故鄉稱人捲髮,會說「這虯毛仔 tsie1-khiu5-moo1-ah」。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