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3:二蘆?三蘆?(2010.9.22)
Yifertw:
《雜阿含經》卷12:「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CBETA, T02, no. 99, p. 81, b4-8)
SN 12:67作二蘆
Seyyathāpi, āvuso, dve naḷakalāpiyo aññamaññaṃ nissāya tiṭṭheyyuṃ. Evameva kho, āvuso, nāmarūpapaccayā viññāṇaṃ; viññāṇapaccayā nāmarūpaṃ;
有部文獻作二蘆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8 分別定品〉:「若謂經說壽煖合故。又說名色與識相依如二蘆束相依住故。」(CBETA, T29, no. 1558, p. 145, c28-p. 146, a1)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29:「又契經說。如[6]蘆束故。謂契經言。如二[*]蘆束立在空地。展轉為依。若一倒時。餘亦隨倒。如是具壽。二法相依。謂識緣名色。及名色緣識。」(CBETA, T29, no. 1562, p. 503, b29-c3)
[6]蘆=籚【宋】【元】【明】【宮】*。[*6-1]蘆=籚【宋】【元】【明】【宮】*。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6:「如二蘆束相依而住。」(CBETA, T27, no. 1545, p. 80, b18-19)
宗堃 2010.9.22
宗堃師兄:
1, 如解為三葦,則識是一項,名色是兩項,所以說去其一,二(名、色)亦不立,去其二(名、色),一亦不立。
2. 如解為「二葦」抄寫訛誤成「三葦」,則「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的文句很難彌補縫合。
看來還是應該兩存其疑。
正在趕《通達涅槃的直捷道路》,最後兩章的文字校稿,第三章應該在這星期天會完成。就只剩下最後一章,剩下的是美編的事了。
回頭再來英譯我們的稿件。
Best regards,
Yifertw 2010.9.22
宗堃師兄:
如果三是二的訛寫,
那麼經文中的「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的文句,原貌會是什麼呢?
如果木門不好,總要裝個鐵門,鐵門在那裡呢?
三如果是二,這文句能夠改成「若去其一,一亦不立,若去其一,一亦不立」的文句嗎?
顯然問題不是那麼簡單。
我們在漢巴(梵)對讀時,經常要問的一個問題:
這是個部派的傳誦特色呢?
還是這是背誦失誤或抄寫訛誤或誤譯?
Yifertw 2010.9.23
----------------------------------------
2011.6.25 在 IABS 會期中,版主當面跟無著比丘請問,無著比丘認為應該是二葦才是符合經文本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