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來題目為〈《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原文發表於《正觀雜誌》第45期,5-80頁,2008年6月出版。
《別譯雜阿含》經文中的攝頌,到底有什麼涵義呢?
《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
佛學論文翻譯 蘇錦坤 2010/12/10 增修
摘要
本文列舉攝頌的功能,並且檢視了《別譯雜阿含經》與其攝頌的對應關係,這兩者顯示相當程度的一致性,但也呈現了不少差異。本文嘗試將《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對應到相當的各部經典,詳列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且探索攝頌所顯示的特點。
關鍵詞:1.別譯雜阿含經 2.別譯雜阿含經攝頌 3.相應部尼柯耶 4.雜阿含經 5.經名與攝頌
一,前言
現今存世的漢譯四阿含中,《長阿含》的譯本沒有攝頌[1];《增一阿含》譯自曇摩難提的闇誦,攝頌(錄偈)不全[2] ;《中阿含》的攝頌涵蓋全部 222經,沒有遺漏。至於《雜阿含》,各版本藏經收錄單卷本、二十卷本(或十六卷本)、五十卷本等三種《雜阿含經》,其中二十卷本(或十六卷本) 雜阿含經,各版藏經例稱為《別譯雜阿含經》。單卷本《雜阿含經》無攝頌,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僅五卷有攝頌[3] ,十六卷本《別譯雜阿含經》有三十一首攝頌,二十卷本《別譯雜阿含經》遺佚其中一首而僅有三十首攝頌。至於巴利五部尼柯耶,除了《增支部尼柯耶》與《小部尼柯耶》之外,各部尼柯耶均保存有完整的攝頌[4] 。
攝頌的目的之一是在避免經典「遺逸散落」[5] ,所以應該要包含此攝頌對應範圍內的各部經典;攝頌緊鄰在含攝的經文之後[6] ,兩者似乎都是同一譯經團隊所翻譯,攝頌的字、詞似乎也應與經文所用的對應詞句相符。閱讀《別譯雜阿含》時,對其攝頌是否呈現如此的面貌,有待進一步考察。
本文嘗試藉由詳細比對《別譯雜阿含》經文與攝頌,標記攝頌詞句所代表的經號,來列舉攝頌與經文之間的差異、歸納這些差異的特點,最後探討這些特點可能代表的意義。
[1] 與「攝頌」相當的其他譯語,參考本文第三節〈攝頌的功能〉。Hartmann (2004)指出新近發現的梵文《長阿含經》殘卷有攝頌,並且藉由攝頌「辨識」殘卷所缺的經文,見該文1.2.1(124頁)與 1.2.6 (125頁)。依據Hartmann此文,梵文《長阿含經》有47經,漢譯《長阿含經》有30經,巴利《長部尼柯耶》則有34經,三個版本並非完全相同。《善見律毘婆沙》卷1〈1 序品〉:「四十四修多羅,悉入《長阿鋡》。」(CBETA, T24, no. 1462, p. 676, a2) 《善見律毘婆沙》紀錄的《長阿含》(《長部尼柯耶》)經數,與現存巴利《長部尼柯耶》、梵文本《長阿含經》、漢譯《長阿含經》不同。
[2] 《出三藏記集》(CBETA, T55, no. 2145, p. 64, b12-13)雖說「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在卷二十六之前,仍有「卷五、壹入道品第十二」、「卷八、安般品第十七」、「卷九、慚愧品第十八」、「卷十一、善知識品第二十」、「卷十九、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卷二十一、苦樂品第二十九」、「卷二十二、須陀安般品第三十」、「卷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等八品缺攝頌,而卷二十七之後,有「卷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卷三十六及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二」、「卷三十八及三十九、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卷四十、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卷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等五品有攝頌。現存攝頌與〈增一阿含序〉所稱不符。
[3] 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雜阿含經』的「五陰誦」部分,傳譯時保存了攝頌,所以可依攝頌而知道經文的次第。保存攝頌的,共五卷,現存本編為卷一,卷一0,卷三,卷二,卷五。」( 2頁 )
[4] 五部尼柯耶為《相應部》、《長部》、《中部》、《增支部》與《小部》,《增支部尼柯耶》的〈一法品 Eka-nipāta〉無攝頌,不過,顯然不是遺佚所造成的,而〈十法品〉有部分經沒有攝頌。《小部尼柯耶》中,例如《法句經》無攝頌,《經集》則除第五品〈彼岸道品〉無攝頌外,前四品均有攝頌。無著比丘也提醒筆者《長老偈》有攝頌而《長老尼偈》沒有攝頌。
[5] 參考本文第三節〈攝頌的功能〉。
[6] 漢譯經典《中阿含經》攝頌在所含攝經文之前,其餘經典攝頌均在所含攝經文之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