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阿育王法敕 RE VIII

p54p59

=========================

版主按語:

學界普遍認為《阿育王刻文》並未顯示阿育王對佛教的偏愛、特別禮遇,

藉由 Karp 的新論文檢討對《阿育王刻文》第八章(RE VIII)的新解讀,顯示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

《阿育王刻文》第八章[1],亨寺版的漢譯《南傳大藏經》的譯文為:
「過去長期之間,諸王為娛樂而出巡行[2]。其時行狩獵[3]及其他之戲弄。然,天愛喜見王灌頂過十年而往三菩提[4]。由此而起此法之巡行。最近訪問[5]沙門、婆羅門,給與布施,訪問耆宿配與金錢[6],又見其地之蒼生,行法之教勅,而適宜此[7]而行法之試問。爾來[8],此於天愛喜見王〔治世〕後期[9]之愛樂。」(CBETA, N70, no. 38, p. 213, a6-10 // )

=========================

[1]此第八章之斷片於碰培蘇吧羅之摩崖斷片亦存在。
[2]娛樂巡行 vihāla-yāta(K, Dh), vihara-yatra(Sh, M), vihāra-yātā(G)。義哈羅於此為休養氣晴之意。
[3]狩獵 migaviya(K, Dh), mrugaya(Sh), mrigaviya(M), magavya(G)。
[4]往三菩提 nikhamithā sambodhi(K), nikrami sabodhi(Sh, M), nikhami saṁbodhi(Dh), ayāya saṁbodbiṁ(G), nikhamitha sa ……(S)。三菩提通常譯為正覺或等覺,佛陀之大悟或指其內容。覺是智又道之意。然,不考慮王與佛陀同得悟故,在此應解入正道之意。學者之說,總之王解為得佛陀証悟之意,王成佛陀之三菩提解為參詣佛陀伽耶之菩提樹之意思,如此成為二說,大致因為其他甚少適切之文例及教理上之根據,而生異說不得斷定解釋。今,直譯為往三菩提,推定為入正道程度之意而已。
[5]譯為訪問其文字是見之意義。蒼生之狀態譯為接見。沙門、婆羅門之狀態說不定同是接見,但阿育王雖為王者重要的人,亦想不辭而訪問故,特譯為訪問。
[6]金錢之配與 hilaṁna-patividhāne(K, Dh, J), hiraña-praṭividhane(Sh), hiña-paṭividhane(M), hiraṁṇa-paṭividhāna(G), hiraṁna-paṭividhāne(S)。參照第五章註[09]。
[7]適宜此 tatopaya(K, Sh, M), tadopaya(Dh, G)。其後,多譯為此繼續次節,但今不從此。
[8]爾來 bhuya(K, Sh, M, Dh, J, G),此語通常為越發之意思,於 Mahāvyurpatti, 245, 342 以 bhūyas = bhūya 以後譯之,今採用此。
[9]於〔治世〕之後期有種種之異說,但據其中之一說,為字義是於其他部分之意義。

=========================

上文之:「由此而起此法之巡行。最近訪問[5]沙門、婆羅門,給與布施,訪問耆宿配與金錢[6],又見其地之蒼生,行法之教勅,而適宜此[7]而行法之試問。爾來[8],此於天愛喜見王〔治世〕後期[9]之愛樂。」

Ananda Guruge (1993)的錄文為:

Tenesā dhaṃmayātā etayaṃ hoti bāmhaṇasamaṇānaṃ dasaṇe ca dāne ca thairānaṃ dasaṇe ca hiraṃṇapaṭividhāno ca jānapadasa ca janasa daspanaṃ dhaṃmānusasṭī ca.

Hultzsch 的英譯為:

「On these (tours) the following takes place, (that is) visiting Brāhmaṇas and Śramaṇas and making gifts (to them), visiting the aged and supporting (them) with gold, visiting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instructing them in morality. 在此旅行進行了以下事項:訪問婆羅門、沙門並且布施他們禮品,訪問老人並致贈黃金,訪問鄉民,教導他們遵守『法』。」

新的學者(Gokhale, Talim)分別提出不同的解讀:

亨寺版的漢譯「天愛喜見王灌頂過十年而往三菩提[4]」,「三菩提 sambodhi」被解釋為「Bodhgayā」,也就是說《阿育王刻文》第八章(RE VIII, Rock Edict)是豎立於「菩提道場Bodhgayā」附近,

亨寺版的漢譯「訪問耆宿 thairā」,就相當於「thera 長老」,而代表的是阿育王本人對佛教僧團的偏好:「布施婆羅門、沙門不特定的禮品,但是給佛教僧團黃金(去修整「菩提道場Bodhgayā」??)」。

新釋文為:「過去諸王常巡行娛樂,進行狩獵及其他之歡樂。但是(與過去不同),天愛喜見王灌頂後十年,(他)前往三菩提(Bodhgayā),進行了以下事項:接見婆羅門、沙門並且布施他們禮品;接見(佛教)長老並致贈黃金;接見鄉民,教導他們遵守『法』。」

這樣的解釋可以順利地解釋為何銘文說「阿育王往三菩提」,也能合理地回答為何單單給老者黃金。

同時,阿育王於一個或幾個定點接見宗教代表和民間人士,而不是他到處去拜訪民眾,這也比較合乎古印度的情境。但是,必須解釋為何石刻離「菩提伽耶 Bodhgayā」多遠。

=========================
新錄文「dhaṃmayātā」為「為法而巡行」。(《阿育王刻文》的「法」,指一般社會道德,而不是特指「佛法」。)

新錄文「bāmhaṇasamaṇānaṃ」為「bāmhaṇa-samaṇānaṃ 婆羅門-沙門」。(《阿育王刻文》時常婆羅門-沙門並舉)

新錄文「hoti bāmhaṇasamaṇānaṃ dasaṇe 」一般解釋為「拜訪婆羅門-沙門」。

但是Ananda Guruge (1993)的論文指出 Bloch, Lamotte 和 Norman 都將「dasaṇe」詮釋作「被看見」,意指「在公開場合接見某人」,這樣更適合古印度帝王的情節,以下為 Norman 的翻譯:

'says precisely what it entails: giving audiences and making distributions to sramanas and brahmanas, giving audiences and distributing money to old people, giving audiences to the country people.'(也就是說(此次旅行)包含:接見沙門與婆羅門並布施禮物給他們,接見老人並給他們金錢,接見鄉人。)

p58p5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