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佛典校勘 (5):二談佛經中的空格

p31

上一次談過漢譯佛經的「空格」具有其特殊的功能: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5/08/4_21.html

此處再舉一例。

《雜阿含64經》: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
 無我、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CBETA, T02, no. 99, p. 16, c26-p. 17, a1)

這在導師的《會編》標點與此略有不同: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佛光藏》標點也和此兩例不同: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佛光藏》與《會編》這樣的標點,會造成:「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所怖畏的是『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從文章的條理看來,所怖畏的應該是「無我、無我所」,以佛陀的教法來看,此兩項(「我、我所」)其實無須怖畏,而且這兩項都不該生起。

從「校勘上的底本」來看,《大正藏》略有不同: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

  無我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大正藏˙雜阿含64經》經文「無我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為單獨另起一行(《高麗藏》與《磧砂藏》也相同),「無我無我所」壓低兩字。《大正藏》在同一經文分段時,一般都從第一字排起而不留空格;此處以兩字的空格隔開上下兩句,中間沒有句讀,依《大正藏》的排版體例來看,代表此兩句是「偈頌」。(《大正藏》的底本在同一段之內,如有空格,通常有「翻譯」上的特別意義,CBETA 與《佛光藏》的排版或者未忠實反映空格的位置,或者直接刪去空格,不符合「底本」的格式)
對應巴利 SN 22.55,此處正是整首「優陀那」,這也就是《大正藏》、《高麗藏》與《磧砂藏》排版的原意。

基本上我是贊同依《大正藏》的排版,以「偈頌」排列「無我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

『無我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

莊春江工作站(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64.htm)排版與《佛光藏》相同:

佛告比丘: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
  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