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重拾被遺忘的南港史

P1180034

2015年9月19日託辛島老師的福,一整天參訪了中央研究院的小故宮。蒙劉淑芬老師熱情款待,到了南港茶園餐廳享受了豐富的一餐,同行有此次辛島教授來台灣講學一個月的「東道主」,清華大學陳淑芬教授。據說,南港是台灣開始種茶的發源地,坪林的茶樹,是從這裡分株出去的;今日南港茶園凋零殆盡,茶莊只有自己小量製茶,基本上不能與坪林包種茶、鹿谷烏龍茶、北埔峨嵋膨風茶三大茶區相提並論。

================

引自《南港茶山小檔案》:

重拾被遺忘的南港史

台北市南港區,位於台北市盆地東陲的基隆河南岸,四百年前的基隆河岸有凱達格蘭平埔族的塔塔攸社、里族社、麻里折口社、蜂仔寺社散居,過著漁獵和簡單的耕種生活,少數漢人深入此間從事以貨易貨的買賣,366年前西班牙軍人佔領台北平原,後來荷蘭也曾駐兵各部落附近,保護行走於基隆河上的平底大帆船,運通淡水與基隆兩地駐軍城堡。

南港重陽路大同公寓附近舊名番仔埔與平埔社,或與西方人駐兵站有關。而三重里坤元宮掛有清朝嘉慶年古扁,長約三尺大,可知當年這聚落漢人已有財力建中型廟宇,近代改建時原廟有缺角的拜廟器物,刻著明朝嘉慶年間香爐,埋於地下,依此推算,漢人來此已四百多年了。

距今二百五十年的清乾隆年間,漢人大量湧入,拓墾農地,掌握商機,迫使不願同化的平埔族人往內山遷移,南港平原河岸部份為泉州南安人,而以安溪人為多。南邊山區幾乎全為安溪人,大部份由深坑開墾戶分家越山過來採樟樹、種地瓜、種茶落地為戶。百年前曾研發改良製茶技術,好茶名聞國際,後因時勢不倡,改採石灰、熿煤,於是綠色茶鄉轉變成了灰鄉,最後更淪為黑鄉。

南港三重里近基隆河的大坑溪下游,現今的南港路一段十巷舊名港仔口,清朝年間因汐止北港碼頭繁華,在南面此處另闢碼頭,因水深、可避風有可供數十噸帆船停泊,更帶動南港地區貨物暢流,上岸處建有石板街,兩側的店仔厝因繁榮成名,據說南港仔地名由此可取。

自清朝嘉慶元年吳沙入宜蘭開拓,一批批漢人由台北盆地沿著基隆河經松山、南港、汐止、堵山至暖暖、瑞芳越山貂嶺下雙溪再經隆隆嶺入蘭,這條現被稱為淡蘭古道主路。當時,另有數條拳山堡內山路均已打通,如入蘭備道,由六張黎越樟腳下萬順寮深坑,經石碇、坪林入蘭;另汐止康誥坑及保長坑兩條越山入平溪,過赤崙抵雙溪再越大平或草嶺入蘭;而松山錫口街有數條不須經汐止的山徑,由南港延四分坑越山至萬順寮深坑;由舊莊上山豬窟過崩山下深坑土庫。由舊莊大坑走更寮古道經更寮腳潘厝,上大坪下土庫。由大坑走栳寮經灰窯越嶺下石碇八分寮。由大坑經畚箕湖上鹿窟經耳空龜下平溪。由大坑走汐止白雲里經大崎頭、九層坪、耳空龜下平溪。

南港這六條古道沿用到近三十年前,部份轉為產業車道,而其中兩條廢棄,只剩更寮古道完好。而沿途史蹟豐富,有古道石階、更寮腳潘家槍孔祖厝,越嶺口東側的太平山頂海拔三八九公尺望高寮遺址。

據更寮腳潘家耆老所述:二百多年前,清朝官府派開基祖先來此守望高寮,寮高約三、四層樓,可眺望到基隆港及台北城更遠至林口台地。守寮時綁大鑼持刀槍守衛著。以防禦「生番」出草及土匪侵擾,夜間點燈與山下互通訊息,戰時可供基隆台北兩地軍方通訊。據說一百多年前抗日義民軍曾利用此據點夜間點火為號,兩次反攻台北城打擊日本軍隊。後來日軍也在此駐防,直到台灣光復。後因寮太高而遭雷擊毀,至今南港內湖老人家們仍記著:每當望高寮燈火通明,就知道有事要發生。

===================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2/blog-post_24.html

《淡水廳志‧卷十三》(1871):「龍峒山:即大隆同,平地突起如龍。」

其實,從康熙時候的地圖,可以讀到「關渡」古地名為「干豆」,而「大龍峒」古地名為「大浪泵」,而荷蘭地圖註明讀音應該是「pourompon」,這地名是平埔話,應該和「平地突起如龍」無關,此地後來為「同安人」所居,所以改寫成「大隆同」(興隆同安),現在成為「大同區」,和「世界大同」、「大同電鍋」沒關係。清朝康熙時代的地圖顯示一個狀況:「答答由社(塔塔悠)」在圖上是位於基隆河的左岸,而今天的「塔塔悠」(塔悠路)是在基隆河的右岸,依照古書,塔塔悠為從大龍峒到錫口的唯一路徑,似乎應該在基隆河的右岸。

「大同區」裡面有另一地名「大稻埕」,1878年英國人的海關報告說「山坡都種滿了茶樹」。

十五年前,大稻埕四周的山坡上,幾乎看不到一棵茶樹,現在這些山坡都種滿了茶樹。(《海關報告》1878, 引自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59頁)

松山區舊名為「錫口」,從前為凱達格蘭族Malysyakkaw社(譯為毛里即口、麻里錫口、猫里及吼...等)之所在地,地名原意據說為「河流彎曲之處」。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中寫成「麻里折口」,雍正二年(西元1724年)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稱為「麻里即吼」。可以推論「錫口」就是「syakkaw」,為「Malysyakkaw 麻里即吼、麻里錫口」的簡稱

p7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