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新書:《巴利佛典選集:從修行到解脫》

P1140552

書名:《巴利佛典選集:從修行到解脫》

出版者:新北市中和區「南山放生寺」〈南山佛教文化〉,非賣品(流通品)

編者:蔡奇林

譯者(依出場次序):蔡奇林、呂凱文、黃柏棋、莊國彬、越建東、溫宗堃、關則富、鄧偉仁

內容:上編(I~IV):信仰、戒行與布施。下編(V~VIII):修道與解脫。

I. 信仰、權威與真理---早期佛教的信仰觀---蔡奇林(p.3-54)

II. 《長部˙善生經》---佛教的在家倫理---呂凱文(p. 55-76)

III.《中部˙優婆離經》---佛教的業說---黃柏棋(p. 77-106)

IV. 月亮上的兔子---巴利文獻中的布施波羅蜜---莊國彬(p. 107-136)

V. 早期佛教的修行道次第---越建東(p. 137-154)

VI. 正念禪修---溫宗堃(p. 155-202)

VII. 早期佛教的止觀---關則富(p. 203-236)

VIII. 佛陀的解脫---鄧偉仁(p. 237-261)

選譯經文索引---(p. 262-265)。

=================

樓主按語:

本書的譯者陣容整齊,聲勢壯大,如果僅論在家居士的話,台灣關注漢譯阿含與巴利尼柯耶的論文作者幾乎都參與了。如果勉強要擠出一些遺漏的人名的話,樓主會列例如郭忠生、林崇安、莊春江等幾位老師,只是他們三人並未參加該次研討會與相關的工作會議。

以黃柏棋《中部優婆離經》的翻譯為例,佛經翻譯以能完整表達經文涵義為主,實際上沒有必要因為翻譯偈頌而要湊成「整齊的句式」,以 102頁第一行的「人成就沙門,大士最後身」,相信在台灣找任何一位佛學院學生也不知譯文的意趣。以 102頁第6行的「人牛不可量,甚深得牟尼」,就完全令讀者「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了。如果譯文無法讓讀者直接讀到文意,就必須加上適當的註解。否則,讀者讀不懂譯文,翻譯也就落空了。

莊國彬的翻譯是相當有趣的題目,也是少有的《行藏》的介紹。不過,樓主認為目前首要在四部《尼柯耶》,《小部》的內容應該暫緩,即使翻譯《小部》也應該以《經集》與《法句經》為優先。

============================

〈編者序〉

巴利語佛典(以經、律為主而言)代表佛教最早期的內容。它們與漢譯四阿含經及五部廣律大致相當,但傳承自不同部派。這些佛典翻成漢語的,在古代似乎只有《善見律毗婆沙》一部,而在現代也只有一些零星譯本。雖然元亨寺從 1990 年到 1998 年完成了 70 冊《漢譯南傳大藏經》的翻譯,但這主要是根據日譯《南傳大藏經》轉譯的,並不是直接翻自巴利原文。鑑於元亨寺譯本在翻譯上的一些問題,因此近十幾年來台灣佛學界逐漸有了重譯此藏的共識。

在2008年10月中,南華大學巴利學研究中心與中和南山放生寺共同舉辦「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聚集了眾多來自國內外的巴利學者和關心這一領域發展的人士。會中除了發表論文之外,也廣泛討論巴利學發展的願景和重譯巴利藏的議題。與會人士都感到重譯巴利藏的時機已漸臻成熟,並且又得到南山放生寺慨允支持,於是會中便決議逐步落實這項計畫。

然而,巴利三藏部帙龐大,譯事又必牽涉到諸多方面的問題,不能貿然從事。後來在德籍學者Anālayo 比丘建議下,與會學者決議,先以主題方式從「尼柯耶」中選出一些經典,進行小部分的試譯,將成果結集出版,以便作為熱身,同時藉由這個過程一方面發掘問題,凝聚共識,另一方面也累積經驗,以讓未來譯事的推展更加順利。這便是這本選集誕生的因緣。

本選集中各篇主題並未事先規劃,而是由每位參與成員就其興趣所在或關注的議題而自由選定的。這樣作似有一些風險:議題可能太集中、太單一而不能涵蓋佛法諸多層面的種種內容;也可能太零散或太偏僻而不能顯示佛法中主要、關鍵的核心意旨。幸好從結果看來,各篇主題的分布尚稱平均,並且也頗能彰顯早期佛教的主要特色和內涵。

本書結集八篇譯稿(八個主題)所採取的結構順序,主要事依照阿含經和尼柯耶中談到的佛法修學次第,由淺到深(由基礎到究竟)的順序鋪排的。全篇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上編)「信仰、戒行與布施」包含四篇譯稿,這是比較偏重世間善行的,是修學得基礎;後一部分(下編)「修道與解脫」也包含四篇譯稿,這是超越一般世間善行的,更進階的修學。上編的四篇譯稿,依照「信」(第一篇:早期佛教的信仰觀)、「戒」(第二篇:佛教的在家倫理,第三篇:佛教的業說)、「施」(第四篇:巴利文獻中的布施波羅蜜)等法目的順序安排。下編的四篇譯稿,首先是修學次第的要覽(原書寫成「次地」,這是訛誤),(第五篇:早期佛教的修行道次第),接著是進階修學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法門---「正念」(第六篇:正念禪修)和「止觀」(第七篇:早期佛教的止觀),最後則是整個修學的最終目標---「解脫」(第八篇:佛陀的解脫)。

上述八篇譯稿,可以顯示出佛法修學的一般進程:先以「信」確立學習的對象、目標和內容。再以「持戒」、「布施」等德行,戒除惡行,鞏固善行,達到身心的初步安定與淨化。進而以「正念」繫心,維持心念的清明、穩定、覺照。再以「禪定(止)」捨離身心的微細雜染、躁動,淨化內心,令心達到高度的集中、穩定、平衡、柔軟、清明、淨澈、犀利,具備洞察世間諸法的能力。最後以「智慧(觀)」如理思惟,看透世間真相(無常、苦、無我等),藉此而破除對世間的種種錯誤認知(如常見、斷見等),以及基於錯誤認知而來的種種錯誤心態和行為(如貪欲、瞋恨、我慢等)。由於「解脫」了這些苦因(貪、瞋、癡、慢等),而終於「解脫」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等一切眾苦。

本書從 2008 年底開始籌劃,到如今付印出版,共經過了三年多的時間。翻譯團隊從2008 年11月到2009 年9月間,共召開四次工作會議。會議中就選集內容與翻譯所牽涉到的相關問題,如巴利底本、譯本性質、譯文文體、偈頌譯法、譯詞取擇、譯與注的比例、注釋重點、導讀方式等等,做了廣泛討論,並達成一些共識:

(1) 在巴利底本方面,基本上以緬甸版與 PTS 版為主,有問題的地方再參考錫蘭版和泰國版,以求取較適當的讀法。

(2) 譯本維持以翻譯為主體的性格,不作太過詳細瑣碎的研究論述,但在必要處附加注釋或資料,以幫助讀者獲得更清楚、更深入的理解。

(3) 文體方面,團隊成員大多傾向於可讀性較高的白話體,但也有成員希望呈現經典典雅莊重的色彩,而較傾向於文言體。因目前尚在試譯階段,會中遂決議呈現多元樣貌,以便保留更多可能。

(4) 譯詞方面,有傾向保留古代用語的,也有傾向於更現代的譯語。會中的共識為,對於已經通行習用的慣用名稱(包括人名、地名、名相術語等),基本上仍沿用古來通行者(如比丘、舍衛城、阿難、止觀、涅槃),以便達到文化(及文獻)傳承與溝通的目的。至於其他非常用、非習用者,則視情況彈性處理。

(5) 偈頌翻譯,以達意為最高原則,簡潔嫻雅為尚,並不刻意追求字句的整齊。(6) 注釋內容以能增進義理理解為主,不做過多語言文獻問題的處理,份量則以不超過譯文三分之一為原則。

(7) 此外,不同譯者之間並不要求譯詞、譯法完全規範化、一致化,以保留更多不同理解與創造的可能性。

總的說,在這一試譯階段中,「求同存異」是翻譯團隊實務運作上的基本原則。

如上所述,本書是在漫長時間與眾多因緣的累積下才誕生的。尤其從籌劃到出版這段時間,所有參與成員,儘管在教學、研究和行政工作都相當忙碌的情況下,還是撥出時間,不斷開會討論,反覆修訂譯稿,顯出無比的用心和熱忱。作為編者,我要感謝友伴們眾志成城的熱誠投入。此外,還要感謝兩位匿名審稿者,對於選集各篇譯稿仔細審閱,並惠賜許多寶貴意見,對於本書質量的提升裨益良多。當然,最要感謝的,是讓本計畫得以實現的幕後推手--南山放生寺演觀法師,以及眾多默默護持奉獻的大德菩薩們,沒有師父與諸大德的全力支持,這本選集恐怕還要停留在蘊釀構想的階段呢!本書是翻譯團隊初始階段的工作成果,雖然花了心思,做了努力,但一定還有很多疏漏和未盡理想之處。我們期盼所有關心譯經工作的學者專家和讀者們不吝給予我們指正,以讓未來的譯事更加精進、提升。這也正是本書出版的最大目的。

=================

http://yifertw.blogspot.com/search?q=%E9%87%8D%E8%AD%AF

2008年4月6日 

〈重譯巴利聖典芻議〉

未整理翻譯的部分應儘速整理翻譯,已翻譯的部分應儘速重譯

閱讀蔡奇林教授翻譯的諾曼教授[註一]『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任務』[註二],文中曾提及巴利文聖典學會的未來任務在於,「未整理翻譯的部分應儘速整理翻譯[註三],已翻譯的部分應儘速重譯。」[註四]這一句話其實也適用於『佛教巴利文聖典』的中文翻譯,對大多數的中文讀者而言,僅僅憑藉『元亨寺版的南傳大藏經』與零星的單經翻譯,無法滿足讀者對『佛教巴利文聖典』的企盼,藉由審慎的編譯團體來重譯這套經典是相當急迫重要的。

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相應部尼柯耶』序文中提到,他的新譯主要是想達到兩個理想:『一、忠實地表達經文本身的涵義。二、表達此涵義的譯文使用清晰的當代語文,對象是對佛陀的教導有個人興趣的一般讀者,而不是有專業興趣的專家學者。』[註五]清晰易讀的白話文與準確的文字表達原文的涵義,也應該是未來中文新譯的準則。

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在註解中引用了相當數量的覺音論師的註『顯揚真義』與法護論師的疏『真實義』,令無法研讀巴利文註疏的讀者可以參照古註,節省讀者的精力與時間,真是嘉惠後學有益聖教。就能閱讀中文大藏經的讀者而言,如果能旁徵博引,將中文大藏經的古譯插入成為類似菩提比丘的註解,不只提供一份漢巴對照的資料(這是有些著作已經編列的),更進一步作兩者異同的比對與評論,讓讀者可以免於只有巴利文資料是唯一可信文獻的印象。

建議的譯法:

一. 正文:以流暢的白話中文翻譯經文。

二. 註解:參照覺音論師的『顯揚正義』以及法護論師的疏『真實義』。

三. 對照的中文古譯:可引用『雜阿含』、『別譯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法句經』、『義足經』、『阿毗達摩毗婆沙』、『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發智論』、『俱舍論』等等。

四. 對照的英譯:以菩提比丘『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Buddha』為主,輔助以『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法句經』、『大義釋』、『小義釋』。

五. 巴利文本對巴利『爭議字』不同的釋義。

六. 綜合評述。

===========================
[註一]諾曼教授(K. R. Norman):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在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PTS)擔任會長達十四年之久(1981-1994)。主要作品有:與William Pruitt一起出版的『The Patimokkha, 2001 (波羅提木叉)』,『The Group of Discourses II, 1995(經集)』,『Dhammapada, 1994 (法句經)新校本』,『Elders’ Verses II, 1971 (長老尼偈經)』,『Elders’ Verses I, 1969 (長老偈經)』。
[註二]原文刊在於[正觀雜誌]第18期,2001年9月25日出版。諾曼教授原文則發表於1994年12月。
[註三]『整理』是指對照不同的巴利文版本,將其轉為羅馬拼音出版,以利學者研究閱讀。『翻譯』是指將『巴利文經典』轉譯成中文、英文、德文等等當代文字。
[註四]原文是:假如要我簡單總結一下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必要的工作,我要說,「尚未做的,必須要做;已經做的,還要再做。」(“What has not been done needs to be done, and what has been done needs to be done again”)
[註五]『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Bhikkhu Bodhi, 2000,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Preface, page 12,原文:[This translation aims to fulfill two ideals: first, fidelity to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texts themselves; and second, the expression of that meaning in clear contemporary language that speaks to the non-specialist reader whose primary interest in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personal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這個翻譯的目標是想符合兩個理想:『一,忠實地表達經文本身的涵義。二,表達此涵義的譯文使用清晰的當代語文,對象是對佛陀的教導有個人興趣的一般讀者,而不是有專業興趣的專家學者。』

2 則留言:

smiaoguan 提到...

很期待的一本書,終於有了點小部份的成品,很欣喜得知這個消息,謝謝! 請問:本書無法購得,不知有何方式可以獲取呢?

台語與佛典 提到...

新北市中和區「南山放生寺」,有網站,可以直接透過網站聯絡、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