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重譯巴利聖典芻議



未整理翻譯的部分應儘速整理翻譯,已翻譯的部分應儘速重譯

閱讀蔡奇林教授翻譯的諾曼教授[註一]『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任務』[註二],文中曾提及巴利文聖典學會的未來任務在於,「未整理翻譯的部分應儘速整理翻譯[註三],已翻譯的部分應儘速重譯。」[註四]這一句話其實也適用於『佛教巴利文聖典』的中文翻譯,對大多數的中文讀者而言,僅僅憑藉『元亨寺版的南傳大藏經』與零星的單經翻譯,無法滿足讀者對『佛教巴利文聖典』的企盼,藉由審慎的編譯團體來重譯這套經典是相當急迫重要的。

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相應部尼柯耶』序文中提到,他的新譯主要是想達到兩個理想:『一、忠實地表達經文本身的涵義。二、表達此涵義的譯文使用清晰的當代語文,對象是對佛陀的教導有個人興趣的一般讀者,而不是有專業興趣的專家學者。』[註五]清晰易讀的白話文與準確的文字表達原文的涵義,也應該是未來中文新譯的準則。

菩提比丘的英文翻譯,在註解中引用了相當數量的覺音論師的註『顯揚真義』與法護論師的疏『真實義』,令無法研讀巴利文註疏的讀者可以參照古註,節省讀者的精力與時間,真是嘉惠後學有益聖教。就能閱讀中文大藏經的讀者而言,如果能旁徵博引,將中文大藏經的古譯插入成為類似菩提比丘的註解,不只提供一份漢巴對照的資料(這是有些著作已經編列的),更進一步作兩者異同的比對與評論,讓讀者可以免於只有巴利文資料是唯一可信文獻的印象。

建議的譯法:

一. 正文:以流暢的白話中文翻譯經文。

二. 註解:參照覺音論師的『顯揚正義』以及法護論師的疏『真實義』。

三. 對照的中文古譯:可引用『雜阿含』、『別譯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法句經』、『義足經』、『阿毗達摩毗婆沙』、『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發智論』、『俱舍論』等等。

四. 對照的英譯:以菩提比丘『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Buddha』為主,輔助以『經集』、『長老偈』、『長老尼偈』、『法句經』、『大義釋』、『小義釋』

五. 巴利文本對巴利『爭議字』不同的釋義。

六. 綜合評述。

[註一]諾曼教授(K. R. Norman):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在巴利聖典協會(Pali Text Society,PTS)擔任會長達十四年之久(1981-1994)。主要作品有:與William Pruitt一起出版的『The Patimokkha, 2001 (波羅提木叉)』,『The Group of Discourses II, 1995(經集)』,『Dhammapada, 1994 (法句經)新校本』,『Elders’ Verses II, 1971 (長老尼偈經)』,『Elders’ Verses I, 1969 (長老偈經)』。

[註二]原文刊在於[正觀雜誌]第18期,2001年9月25日出版。諾曼教授原文則發表於1994年12月。

[註三]『整理』是指對照不同的巴利文版本,將其轉為羅馬拼音出版,以利學者研究閱讀。『翻譯』是指將『巴利文經典』轉譯成中文、英文、德文等等當代文字。

[註四]原文是:假如要我簡單總結一下巴利學的現況與未來必要的工作,我要說,「尚未做的,必須要做;已經做的,還要再做。」(“What has not been done needs to be done, and what has been done needs to be done again”)

[註五]『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Bhikkhu Bodhi, 2000,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Preface, page 12,原文:[This translation aims to fulfill two ideals: first, fidelity to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texts themselves; and second, the expression of that meaning in clear contemporary language that speaks to the non-specialist reader whose primary interest in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personal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這個翻譯的目標是想符合兩個理想:『一,忠實地表達經文本身的涵義。二,表達此涵義的譯文使用清晰的當代語文,對象是對佛陀的教導有個人興趣的一般讀者,而不是有專業興趣的專家學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