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第 1 期 《華岡佛學學報》---舊書誌之 11

P1140519
意外拿到這一本《華岡佛學學報》 ,1968年出版的佛學期刊,是中國文化大學(當時名為「中國文化學院」)「中華學術院」組織之下的「華岡佛學研究所」的所刊,華岡佛學研究所創於1965年。
期刊中,印順導師的〈波羅提木叉經集成的研究〉文章,應該是《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一書中,此一章節的初稿。
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林語堂與『思凡風波』」詞條提到林語堂於 1968年7月1日在《中央日報》舊事重提,提到其舊作「尼姑思凡」,許逖、樂觀法師紛紛發表文章反駁: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610&Keyword=%E8%BE%B1%E4%BD%9B

此後的林語堂還是舊習不改,又於1968年10月,在《中央日報‧副刊》的「無所不談」專欄上,發表〈論色即空〉一文,作為前此對其批評的回應。因而,當時正留日的佛教學者張曼濤(1933-1981)看到此文後,也就立刻撰〈談色即是空〉的長文,並同樣在《中央日報‧副刊》上相繼發表,並指出:林氏不明佛理,所作未能扣緊題意,類同吠虛狀影,徒顯他對此一問題之淺薄無知。
不過,此事有一意外的良性發展,即張曼濤的此一批評發表之後,立獲當時創辦「中國文化學院」的張其昀(1901-1985)激賞,其後甚至還邀請張曼濤返台出任該校附設的「華岡佛學研究所」所長一職。而這可能是張曼濤本人事先沒料到的。
這一段的敘述可能有誤,因為張曼濤於1968年十月之後發文抨擊林語堂「不明佛理」,但是《華岡佛學學報》1968年八月出版時,張曼濤已是佛學研究所所長,他開始擔任此職應該更早(「華岡佛學研究所」成立於1965年),所以文中敘述的,「張其昀其後邀請張曼濤返台出任華岡佛學研究所所長」,是與事實不符的。
網路上的資訊常有錯謬,不足為奇。
「華岡佛學研究所」停辦之後,東初法師將此研究所遷移到北投現址,改名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該所網站介紹第一卷的內容為: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index_ch00_0702.html
第 1 期  《華岡佛學學報》 [1968.08 出版]

1 〈禪與詩畫──中國美學之一章〉邢光祖
2 〈波羅提木叉經集成的研究〉釋印順
3 〈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張曼濤
4 〈實在與知識(中譯)Stcherbatsky, Th. 著,張尚德譯
5 〈新發見的西藏佛教文獻Hu Lan Deb Ther的內容及其價值〉林傳芳
6 〈成唯識論(英譯)
7 〈觀心覺夢鈔之研究(英著)道蔚
8 〈書評:《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9 〈書評:《中國佛教通史》〉傳芳
書上除了這些內容之外,還有「佛學出版界」、及「所訊」、「華岡佛學研究所研究發展計畫」。
書上提到「華岡佛學研究所」人事組織為:
理事長:周邦道,
所長:張曼濤,秘書:楊秀鶴,助理秘書:孫家韻。
研究員:印順,道安,邢光祖,韋達,昂旺丹增。
助理研究員:張尚德,林傳芳,梁道蔚。
===============
《華岡佛學學報》 第六期,1983年7月31日出版時,人事組織為:
理事長:周邦道,
所長:聖嚴
副所長:成一
教授:明復,李志夫,楊白衣,陳榮波,楊政河,楊惠南,游祥洲,劉奕賜,孔維勤,劉貴傑,潘柏世,袁保新,藍吉富,楊郁文,阮高發,薛紹平,羅桑嘉措,陳玉蛟。
助教:果祥,陳璽如。
內容為:
1 〈〉釋成一
2 〈淨土思想之考察〉釋聖嚴
3 〈貫休禪師生平的探討〉釋明復
4 〈敦煌文獻與僧稠的禪法雲華 Jan, Yun-hua
5 〈圓測之研究──傳記及其思想特色白衣
6 〈天台宗之理事觀〉李志夫
7 〈《阿含經》中的印度經濟社會〉吳永猛
8 〈宗密大師學風研究〉楊政河
9 〈《中論》裡的「四句」之研究〉楊惠南
10 〈唯識五義韜晦
11 〈中國僧史所載持午的實踐和面對的難題仕邦
12 〈論雲岡石佛式樣的源流〉陳清香
13 〈竺道生思想之理論特色及其價值意義貴傑
14 〈宋釋永明延壽論心王義至八識之展開維勤
15 〈《壇經》思想的源流昌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