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尻川:屁股

P1080683

《漢語人行道》

http://chinese-watch.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4601.html

尻:ㄎㄠ

臀部。說文解字:「尻,臀也。」段玉裁˙注:「臀,今俗云屁股是也。」元˙吳澄˙題牧牛圖詩:「一牛兩腳初下水,尻高未舉後兩蹄。」西遊記˙第三回:「兩個是赤尻馬猴。」

版主按語:台語不說「尻」,而說「尻川」,原因是「尻」與「腳」同音,所以這個讀音通常指「腳」,說到屁股則稱「尻川」。大抵動物的屁股叫「尾椎」,人才稱「尻川」,所以「雞屁股」為「雞尾椎」,人的屁股也可以稱「尾椎」,比較不常講而已。

前次談了一些『雞睪丸』,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php?id=833211

這次又要談『屁股』,寫些屁股貼文,不登大雅之堂,看這些屎屎尿尿的文字,不免順手作一副對聯:

「毋忘夫子鐸;

快著祖生鞭!」

肯定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趕緊「文以載道」一番。

《台灣語典》其實是兩本書,1-151頁是正文,152-307是作為附錄的《雅言》。

114頁第五則為「尻川」。

P1080686

「穀道曰尻川。尻,《集韻》:『丘多切』;《玉篇》:『髖也』。《楚辭、天問》:『崑崙縣圃,其尻安在?』註:〈尻,脊骨盡處〉。《山海經》:『倫山有獸似麋,其川在尾』。《郭璞註》:『川,竅也』。

《法華經科註》卷3:「川者(穿也,水大能通穿者曰『川』,凡通水之處俱名川也)」(CBETA, X31, no. 607, p. 242, a11 // Z 1:49, p. 116, d5 // R49, p. 232, b5)

(kha) (tshng)

就讀音而言,「尻」(ㄎㄠ)。現今北京話「ㄠ」韻的字,有很多在台語讀為「ㄚ」。如膠,台語為「ka1」,教,台語為「ka3」,豹,台語為「pa7」,罩,台語為「ta3」,巧,台語為「kha2」,早,台語為「tsa2」,飽,台語為「pa2」,貓,台語為「ba5」,吵,台語為「tsha2」。

「川」有一個讀音與「穿」同音,穿線(穿針引線),台語為「tshng」。

P1080687

(kha) (tshng (phé)

指的是屁股肉,多麼像胖子的臉頰。

P1080688

P1080689

中阿含讀書會(4) 《中阿含144經,算數目犍連經》

198

2010年4月7日

1.進行了第四次讀書會,就和禪修一樣,剛開始時,一個人獨坐總是有那麼多理由中斷,如果四、五個人一起共修,坐禪時似乎比較安穩沉靜。單獨一個人讀經,不是讀不起勁,無法一部經專心從頭讀到尾,即使讀完,也是囫圇吞棗,不知大意,更不知重點,感謝這一起讀經的日子。

2. 知道涅槃存在,也隱約知道導往涅槃的道路,良師益友也在身旁,總是耽擱在陳炳坤師兄這裡喝茶,遲遲不肯上路。

3. 學佛的障礙:有的說是時間切得零零碎碎,總無法整段時間學佛,有的說已經步入老年,擔心這樣子學會來不及了,也有人就是一股強勁的惰性,總是推、拖、延遲耽擱,不肯上路出發往修行的路上走去。

4. 恰巧早上的《雜阿含636經》,與下午讀的《中阿含144經,算數目犍連經》相呼應,選經也選得太巧了。讀書會裡還是再一次強調,對讀不通、讀不懂的經,還是不要從漢語字義裡去強拗硬掰,因該尋回巴利對應經典去追尋原意。

5. 讀《中阿含》而未讀《中阿含98經,念處經》與《中阿含81經,念身經》,總是覺得遺憾,而這期的「中阿含讀書會」已經逐漸進入尾聲,在讀兩部經就暫時告一段落。也許眾人期待香光的《念處經》譯本趕快出版,屆時再一起共享法喜吧!

時時勤拂拭

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有塵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中阿含144經,算數目犍連經》

1A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東園鹿子母堂。

1B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2A 爾時算數梵志目犍連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我欲有所問,聽乃敢陳。」世尊告曰:「目犍連,恣汝所問,莫自疑難。」

2B 爾時,婆羅門算數目犍連往詣世尊,共相問訊已,坐於一面。

3A算數目犍連則便問曰:「瞿曇,此鹿子母堂漸次第作,轉後成訖。瞿曇,此鹿子母堂椷梯,初昇一蹬,後二四,瞿曇,如是此鹿子母堂漸次第上,瞿曇,此御象者亦漸次第調御成訖,謂因鉤故。瞿曇,此御馬者亦漸次第調御成訖,謂因鞙故。瞿曇,此剎利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謂因捉弓箭故。瞿曇,此諸梵志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謂因學經書故。瞿曇,我等學算數,以算數存命,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若有弟子或男或女,始教一一數,二萬,次第至上。瞿曇,如是我等學算數,以算數存命,漸次第至成訖。沙門瞿曇,此法律中,云何漸次第作至成就訖?

3B算數目犍連問:「尊者喬達摩,從此一鹿子母講堂可以看見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直到最後一級階梯。我們婆羅門也是如此,也就如是學習: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如同學習射箭,也是於射箭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如同我們以算數為業,在算術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當有人來此學作算數者,我們首先教他算數: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九、十十,乃至上百。尊者喬達摩,在此法、律中,是否可能描述一種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呢?」

4A世尊告曰:「目犍連,若有正說漸次第作,乃至成訖。目犍連,我法律中謂正說。所以者何?目犍連,我於此法律漸次第作至成就訖。目犍連,若年少比丘初來學道,始入法律者,如來先教:

(1)『比丘,汝來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

目犍連,若比丘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者,如來復上教:

(2)『比丘,汝來觀內身如身,至觀覺法如法。』

目犍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至觀覺法如法者,如來復上教:

(3)『比丘,汝來觀內身如身,莫念欲相應念。至觀覺法如法,莫念非法相應念。』

目犍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不念欲相應念﹔至觀覺法如法,不念非法相應念者。如來復上教:

(4)『比丘,汝來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

目犍連,若比丘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者,如來復上教:

(5)『比丘,汝來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目犍連,若比丘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者,如來復上教:

(6)『比丘,汝來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或住在塚間,汝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加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莫起貪伺,欲令我得,汝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調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汝於疑惑淨除其心。汝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

目犍連,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目犍連,如來為諸年少比丘多有所益,謂訓誨教訶。目犍連,若有比丘長老上尊舊學梵行,如來復上教:『謂究竟訖一切漏盡。』」

4B 「婆羅門,是的,在此法、律中,有此種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婆羅門,如同一聰慧馴馬師得到一匹高貴名種馬,他調教牠習慣咬馬銜,教牠前進。所以如來調御他的弟子,首先他如此教導:

(1)『來,比丘,住於淨戒,以波羅提木叉(學處)善自調御,於作為與靜處都能住於淨戒,對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2)婆羅門,當此比丘能住於淨戒,以波羅提木叉(學處)善自調御,於作為與靜處都能住於淨戒,對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守護根門,若眼見色時,不執取色相,若不守護眼根,世間貪愛憂惱等惡不善法將侵襲你。所以,應生諸律儀,守護眼根。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觸法時,不執取法相,若不守護意根,世間貪愛憂惱等惡不善法將侵襲你。所以,應生諸律儀,守護意根。

《雜阿含275經》「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CBETA, T02, no. 99, p. 73, a29-b4)

(3)婆羅門,當此比丘能守護根門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飲食知量,應如此聰慧地思惟:不為嗜欲、品味、外貌而進食,而是為攝身、止飢、修梵行。』比丘應如此思惟:『我應遏止舊受而不起新受,應住於健康、無慚恥而安穩。』

《雜阿含801經》卷29:「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CBETA, T02, no. 99, p. 206, a1-3)

《別譯雜阿含6經》卷1:「云何名難陀比丘飲食知量?食以止飢,不為色力;為修梵行,裁自取足。如似脂車、又如治癰,不為色力,肥鮮端正,是名難陀飲食知量。」(CBETA, T02, no. 100, p. 375, a27-b1)

穿乎水水,吃乎肥肥,激呼槌槌。

(4)婆羅門,當此比丘能飲食知量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修寤意(常維持清醒),晝時,或前後行走、或端坐,常清淨己念,勿令不善念起。於前夜,或前後行走、或端坐,常清淨己念,勿令不善念起。於中夜,應右脇如獅子臥,具念而清明,自知起時。起時於後夜,或前後行走、或端坐,常清淨己念,勿令不善念起。』

《別譯雜阿含6經》「云何名難陀比丘於初後夜精勤修道,晝則經行、夜則坐禪、除陰蓋心?於其初夜,洗足已訖,正身端坐,繫念在前,入于禪定,訖於初夜。又於中夜,右脇著地,足足相累,繫心在明,修念覺意。於後夜初,正身端坐,繫念在前。而此難陀於初後夜,專心行道,等無有異」(CBETA, T02, no. 100, p. 375, b1-7)守護眼根。

(5)當此比丘能修寤意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具念正知,在行走時具念正知,在觀看時具念正知,在伸展屈張肢體時具念正知,著衣持缽時具念正知,在飲食嚐味時具念正知,大小便利時具念正知,行住坐臥語默具念正知。

《中阿含80經》(阿那律陀)「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當復學『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諸賢,我亦如是,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當復學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當復學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申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當復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或在塚間。諸賢,我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加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我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我於疑惑淨除其心。」(CBETA, T01, no. 26, p. 553, a6-b2)

(6) 婆羅門,當此比丘能具念正知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獨一靜處,或到林中,或到樹下,或到山巖深谷,到洞穴石室,到墳場、叢林、曠野,在草堆上。』當他獨一靜處,或到林中,或到樹下,或到山巖深谷,到洞穴石室,到墳場、叢林、曠野,在草堆上。乞食還,飯食已畢。他結跏趺坐,身體正直,修立念處。斷除貪欲,他住於遠離貪欲,淨除其心捨斷貪欲。斷除瞋怨,他住於遠離瞋怨,悲憫世間眾生,淨除其心捨斷瞋怨。斷除昏沉,他住於遠離昏沉,覺知明,具念正知,淨除其心捨斷昏沉。斷除掉悔,他住於平靜,淨除其心捨斷掉悔。斷除疑,他住於度疑離惑,於善無猶豫,淨除其心捨斷疑。

當捨斷讓心羸、智弱的五蓋,遠離感官欲樂、遠離不善法之後,他住於初禪,有尋有伺,因離而生喜樂。在尋伺平靜下來之後,他住於二禪,自知自信,心一境性,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在喜樂止息之後,他住於捨,正念正知,仍覺知身有愉悅,他住於三禪。於此宣稱:『他樂住於捨且具正念自知自信。』於是他樂滅、苦滅、喜滅、憂滅,他住於四禪,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

婆羅門,這是我對於新出家比丘與有學比丘的教導,他們未達究竟,仍有繫著。但是對於已盡諸漏、梵行已立、所作皆辦、已捨重擔、破除枷鎖、以究竟智完全解脫的阿羅漢而言,他們樂住於正知正念。」

《雜阿含543經》「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CBETA, T02, no. 99, p. 141, a21-28)

5A 算數目犍連即復問曰:「沙門瞿曇,一切弟子如是訓誨,如是教訶,盡得究竟智必涅槃耶?」

世尊答曰:「目犍連,不一向得﹔或有得者或不得者。」

算數目犍連復更問曰:「瞿曇,此中何因何緣,有涅槃有涅槃道,沙門瞿曇現在導師,或有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復不得耶?」

世尊告曰:「目犍連,我還問汝,隨所解答。目犍連,於意云何?汝知王舍城處、諳彼道耶?」算數目犍連答曰:「唯然,我知王舍城處亦諳彼道。」

5B 世尊如是解說之後,算數目犍連問:「尊者喬達摩,你的弟子聽此教導之後,是否都證得究竟涅槃呢?還是仍然有人未證入涅槃呢?」

世尊回答:「弟子聽此教導之後,有的證得究竟涅槃,有的未證入涅槃。」

算數目犍連問:「尊者喬達摩,有涅槃,有證入涅槃的道法,有修證涅槃的導師喬達摩,為什麼受此教導的弟子,有的證得究竟涅槃、有的未證入涅槃呢?」

6A 世尊問曰:「目犍連,若有人來欲見彼王,至王舍城。其人問汝:『我欲見王,至王舍城,算數目犍連知王舍城處,諳彼道徑。可示語我耶?』汝告彼人曰:『從此東行至彼某村,從某村去當至某邑,如是展轉至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盡見盡知。』彼人聞汝語,受汝教已,從此東行,須臾不久,便捨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也。

復有人來欲見彼王,至王舍城。其人問汝:『我欲見王,至王舍城。算數目犍連知王舍城處,諳彼道徑。可示語我耶?』汝告彼人曰:『從此東行至彼某村,從某村去當至某邑,如是展轉至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盡見盡知。』彼人聞汝語,受汝教已,即從此東行至彼某村,從某村去得至某邑,如是展轉至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盡見盡知。

目犍連,此中何因何緣,有彼王舍城,有王舍城道,汝現在導師,彼第一人隨受汝教,於後不久,捨平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耶?彼第二人隨受汝教,從平正道展轉得至於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見盡知耶?」

6B 世尊回答:「婆羅門,對於此一問題,我將反問你,隨你所知作答。婆羅門,你認為如何?你對前往王舍城的路途熟悉嗎?」

「是的,尊者喬達摩,我對前往王舍城的路途熟悉。」

世尊回答:「婆羅門,你認為如何?如果有人想前往王舍城,他前來問你:『尊貴的人,我想前往王舍城,請告訴我如何前往王舍城?』然後你告訴他:『好人,這條路通往王舍城,往前不久你會遇見一個村莊,再往前不久,你會遇到一個城鎮,再向前走,你會見到王舍城可愛的花園,草原、池塘。』聽完你這些路圖的指示之後,(你講得很清楚,他聽得很糊塗),他選了一條錯路,往西一直去了。另有一個人想前往王舍城,他前來問你:『尊貴的人,我想前往王舍城,請告訴我如何前往王舍城?』然後你告訴他:『好人,這條路通往王舍城,往前不久你會遇見一個村莊,再往前不久,你會遇到一個城鎮,再向前走,你會見到王舍城可愛的花園,草原、池塘。』聽完你這些路圖的指示之後,他安全地抵達王舍城。現在,婆羅門,王舍城存在,前往王舍城的道路也存在,而你當路途指導者也作了教導,他們聽此教導之後,為何有人選了一條錯路,往西一直去?有人安全地抵達王舍城?」

7A 算數目犍連答曰:「瞿曇,我都無事。有彼王舍城,有王舍城道,我現在導師,彼第一人不隨我教,捨平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耶?彼第二人隨順我教,從平正道展轉得至於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見盡知耶?」

7B 算數目犍連說:「尊者喬達摩,我有什麼辦法呢?我只不過是指示道路而已啊!」

8A 世尊告曰:「如是,目犍連,我亦無事。有彼涅槃有涅槃道,我為導師,為諸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有不得。目犍連,但各自隨比丘所行。爾時世尊便記彼行,謂究竟漏盡耳。」

8B 世尊回答說:「婆羅門,我也是如此。有涅槃,有證入涅槃的道法,而我在此指導修證涅槃。而有些受我教導的弟子證得究竟涅槃,有些弟子未證入涅槃。婆羅門,我有什麼辦法呢?如來只不過是指示道路而已啊!」

9A 算數目犍連白曰:「瞿曇,我已知。瞿曇,我已解。瞿曇,猶如良地有娑羅林,彼中有守娑羅林人,明健不懈,諸娑羅根以時鋤掘,平高填下,糞沃溉灌,不失其時,若其邊有穢惡草生,盡拔棄之﹔若有橫曲不調直者,盡刈治之。若有極好中直樹者,便權養護,隨時鋤掘,糞沃溉灌,不失其時。如是良地娑羅樹林轉茂盛好。瞿曇,如是有人諛諂欺誑極不庶幾無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心狂諸根掉亂,持戒寬緩,不廣修沙門。瞿曇,如是之人不能共事,所以者何?瞿曇,如是人者,穢污梵行。瞿曇,若復有人不有諛諂,亦不欺誑,庶幾有信,精進不懈,有念有定,亦有智慧,極恭敬戒,廣修沙門。瞿曇,如是之人能共事也。所以者何?瞿曇,如是人者,清淨梵行。瞿曇,猶諸根香沈香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彼沈香者於諸根香為最上故。瞿曇,猶諸娑羅樹香,赤栴檀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赤栴檀者於諸娑羅樹香為最上故。瞿曇,猶諸水華,青蓮華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青蓮華者於諸水華為最上故。瞿曇,猶諸陸華,修摩那花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修摩那花者於諸陸花為最上故。瞿曇,猶如世中諸有論士,沙門瞿曇為最第一。所以者何?沙門瞿曇論士能伏一切外道異學故。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算數目犍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B 婆羅門算數目犍連聽法之後,說:「此處有人未具正信,為衣食捨家、離家而出家,非因正信而出家,他們虛假、欺瞞、背叛、傲慢自大、空洞、虛榮、惡口、綺語、不守護諸根、不知飲食知量、耽睡、不獨一靜處、不尊重教法、奢華、不經意、退墮、不獨處、懶散、不知精進、不具念、不正知、不專注,散漫心、少智慧、胡言亂語。尊者喬達摩不與此類人共住。

但是,有族性子以正信捨家、離家而出家,他們不虛假、不欺瞞、不背叛、不傲慢自大、不空洞、不虛榮、不惡口、不綺語、守護諸根、飲食知量、常修寤意、獨一靜處、尊重教法、不奢華、不會漫不經意、敏銳而不退墮、獨處、不懶散、精進、堅定、具念、正知、正定,一心、具智慧、不胡言亂語。尊者喬達摩長與此類人共住。

如同各種根知中沉香的根最香,各種木當中黑檀木最香,各種花中茉莉花最香,尊者喬達摩的教法是當世最殊勝的教導。

「殊勝奇妙,尊者喬達摩!殊勝奇妙,尊者喬達摩!尊者喬達摩以多種方法開示正法,如同將翻倒的扶正,將覆蓋的顯示出來,告訴迷路者正確的道路,在黑暗中掌燈讓明眼者能見物!我願歸依尊者喬達摩,法與僧眾,我願在尊者喬達摩之下為優婆塞,盡形壽歸依他!」

問答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巴利經文與《中阿含144經》的差異是什麼?(***)

2. 你認為天台判教與《中阿含144 經》如何評判?(*****)

天臺四教 賢首五教 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別教─┴──終教─┼──後期大乘佛法

頓教─┘

圓教────圓教────秘密大乘佛法

《佛祖統紀》卷3:「如《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妙玄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華嚴,緣得大益,名頓教相。《無量義經》云:『從一清淨道施,出二三四。』妙玄:『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方等》、《般若》。並漸教相。」(CBETA, T49, no. 2035, p. 148, b9-14)

3. 經文中的主張是頓教,還是漸教?(***)

4. 我類似經文中那一種問路的人?(***)

5. 此經文中教導和當前佛教界有什麼值得反省的內容?(****)

6. 為何有涅槃、有修持的道路、有教導的人,仍然無法修習佛法?(****)

7. 我的學佛障礙是那一種?(****)

原文來自<人生雜誌>,第267期,2005年11月
一、心存善念就夠了。
二、學佛因緣未到,不強求學佛。
三、學佛 要持戒,障礙重重。
四、學佛會走火入魔。
五、現在時間零零碎碎,等退休後再來學佛。
六、我不是學佛的料。
七、學佛 有什麼好處?
八、快樂的人不需要學佛,要不快樂,才需要學佛。
九、學佛會被期待。
十、學佛會不快樂。
我個人所見到的學佛障礙:
一、不懂佛教史。
二、我太老了,只能念念佛,來不及學其他法門了。
三、 佛法太深奧了,我讀不來太多哲理思辯的東西。
四、年紀這麼大了,才學新的語言(禪修、經典等等),來不及了。
五、有沒有什麼馬上學馬上 就有益處的(如改善健康、增加財富、婚姻美滿、事業順利、子女與配偶都很順從、考試過關等等)?
六、學佛後一切順利,就繼續學佛;學佛後未能事事 稱心如意,就停止學佛。

8. 世尊回答說:「婆羅門,我也是如此。有涅槃,有證入涅槃的道法,而我在此指導修證涅槃。而有些受我教導的弟子證得究竟涅槃,有些弟子未證入涅槃。婆羅門,我有什麼辦法呢?如來只不過是指示道路而已啊!」

這樣對我的學佛的規劃有什麼影響?(***)

9.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10. 讀完此四部經,對我有何影響?(****)

11. 讀完此四部經,令我感觸最深的經文是那一句?()

《雜阿含80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閙,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05, c23-p. 206, a7)

《雜阿含656經》卷24:「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修四念處。何等為修四念處?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欲一向清淨,盡[5]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6]今於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7]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76, a19-b19)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佛教術語 (1):居士

P3260013

部落格《漢語人行道》偶爾討論台語和漢語的糾纏關係。

剛好有一篇〈居士〉,我可以插嘴進來攪和一下。

實際上,「居士」有兩個意義,

1. 是泛指在家人(相對於出家眾)。

2. 是親近出家人,歸依、奉侍、學習、或僅是禮敬的人,

這是所謂的「優婆塞」、「近事男」。

《漢語人行道》的貼文

http://chinese-watch.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9000.html

居士

1. 稱隱居的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穀見之。」
2. 佛教稱在家佛教徒。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清˙錢謙益˙莆陽陳氏壽讌詩:「方床竺几夾窗紗,人說毘耶居士家。」

こじ 1 【居士】

(1)仕官せず民間にある高い学徳の人。処士。
(2)〔仏〕〔梵 g.rhapati〕(ア)在俗の男子仏教徒。在家。優婆塞(うばそく)
(イ)近世以後の禅宗で、在家の座禅修行者。
(ウ)成人男子の戒名の末尾に添える語の一。信士より格が高く、女性の大姉に当たる。
(3)性格などを表す語に付いて、そのような男子である意で用いる。
三省堂提供「大辞林 第二版」より凡例はこちら

張瑞麟 通信:
"關於「居士」一詞,《翻譯名義集》卷二云:「迦羅越。《大品經》中,居士是也。」《楞嚴》云:『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普門疏》:『以多積財貨,居業豐盈,謂之居士。』鄭康成云:『道藝處士。』
迦羅越即梵文 कुलपति (kulapati )之音譯,居士則為義譯。

版主按語:

張瑞麟居士所謂的「迦羅越(kulapati )之音譯,居士則為意譯」。

1. kulapati: kula 為家族、氏族,代表一族人。pati 為主人。所以,kulapati 為族長,kulaputta 為「族姓子」。

《雜阿含98經》卷4:「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CBETA, T02, no. 99, p. 27, b26-27)

《一切經音義》卷9:「迦羅越(大品經中居士是也)。」(CBETA, T54, no. 2128, p. 356, c12)

三省堂提供「大辞林 第二版」部分

2. g.rhapati(也就是巴利文的 gahapati): gaha 為家,代表一個家庭。pati 為主人。所以,gahapati 為家長,gahapatānī 為「女主人」。

《雜阿含96經》卷4:「即抱其父,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CBETA, T02, no. 99, p. 26, c12-13)

《增壹阿含49.4經》卷46〈49 放牛品〉:「若己得利養。便懷歡喜。至白衣家主行誹謗」(CBETA, T02, no. 125, p. 796, c2-3)

也就是說,對俗家人稱「族長」、「家主」,就像古代漢人稱人為「員外」,其實對方並不是擁有「員外郎」的官位,只是個「隨宜」的稱呼,代表尊重而已。

對於俗家人,另有一字 puthujjana (俗人,不是出家人),類似漢語稱人為「一般百姓」,就沒有「尊稱」的意思。

對於第二種意思,為 upāsaka 優婆塞(upā 接近的、在身旁的 –saka 親近的人,親戚)

女居士(upāsikā 優婆夷)

《雜阿含30經》卷1:「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我從今日已,盡壽命,清淨歸依三寶。」(CBETA, T02, no. 99, p. 6, b28-c1)

《中阿含161經》卷41〈1 梵志品〉:「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CBETA, T01, no. 26, p. 689, b27-29)

《長阿含2經》卷2:「我欲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CBETA, T01, no. 1, p. 12, b5-8)

《佛說戒香經》卷1:「世間若有近事男、近事女」(CBETA, T02, no. 117, p. 508, a22-23)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許達然〈黑面媽祖〉與《地圖會說話》〈媽祖與貓〉

55243_normal_d9292

〈黑面媽祖〉
阿公去天后宮燒香保庇阿爸討海,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阿爸回來;
不是魚,木魚硬縮著頭。
-----

阿姊去福安宮拜拜保庇姊夫行船,
媽祖靜聽海,聽不見姊夫叫喊;
不是魚,船躲不開風颱。
      -----

阿母去慈生宮跪求保庇我換頭路,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我傷發膿,痛:
我拒絕再抓魚後被抓,
不如無國籍的魚。
(1981)

鍾說:「這首詩有一些台語的語素,如『保庇、討海、風颱』,與通行國語不同,但是如蘇先生指出的,這首詩不是台文,如果朗讀時不換字,無法以台語朗誦。這首詩到底應該用國語朗讀,還是用台語朗讀?」

許教授回答:「這首詩大抵是以三代人的命運和媽祖的對比來構思,我寫作時是以國語思考,所以應該用國語朗讀,而有時無法用台語朗讀。這些台語的語素是蓄意的創作,基本上,我選用的原則是,如果這個『台語語素』無法被『不會講台語的人』所理解,我就不用這樣的詞。」

鍾說: 「有評論家認為許教授的詩無法朗誦,是否因為這些台語的語素造成無法通順朗誦?」許教授未回答這個問題。

蘇錦坤問:「許教授是否反對有人用台語朗誦〈黑面媽祖〉這首詩。」

許教授似乎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奇怪:「當然不會。」

蘇錦坤繼續問:「有些詩人反對別人朗誦他的作品時,更動原作的字詞。可是如果以台語朗誦〈黑面媽祖〉這首詩,有些字勢必要換成合理的台語詞句,許教授反對別人用台語朗誦時,將〈黑面媽祖〉更動部分字詞嗎?」

許教授回答說:「不介意。」(記2010.3.14 的「漢玉雅集」〉

=====================

部落格《地圖會說話》提供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
也就是你看的角度不一樣,顯現的問題也就不一樣。
請點入閱讀
《地圖會說話》〈媽祖與貓〉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5834846

媽祖與貓有什麼關係?這兩者又如何與空襲事件牽扯在一起?
讓我們將時光倒轉回 1945 年。當時美軍對臺灣展開無差別空襲,其攻擊目標已不只是針對軍事設施或武裝部隊,而是看到聚落就丟炸彈、見到行人就用機槍掃射。位於屏東南方的萬丹,雖然只是個小小的農業聚落,仍被狠很地轟炸、掃射一番 (見上圖)。劫後餘生的萬丹人,開始流傳一則媽祖顯靈接炸彈的故事。

萬丹鄉萬惠宮媽祖廟沿革誌有如下之記載:
美軍投下的炸彈,媽祖顯靈化身美女,用雙手去『拿炸彈』,炸彈才沒有爆炸,飛機駛員看呆了,飛機掉進下淡水溪去了。事後鄉民到媽祖廟拜拜時,看到道光年間雕刻的媽祖赫身,竟然雙手大拇指都斷了一小節,食指也受了傷,善男信女請示聖母,扶鑾借乩,媽祖降示:因為空襲,顯靈化身『拿炸彈』,不小心手指才受傷。此事傳開後,媽祖顯靈的神蹟傳播千里,高屏各地善信女,都到萬惠宮來頂禮膜拜,香火鼎盛,大家都要一睹萬丹媽祖的神采,其未爆炸的炸彈殼,也放在萬惠宮廟前供人觀瞻。

目前萬丹萬惠宮除了供奉這顆未爆彈,還建碑紀念媽祖的「神蹟」。紀念碑文明確指出轟炸日期是 1945 年 2 月 20 日。不過,這只能算是一面之詞:被轟炸的這一方的說法。那麼,丟炸彈的那一方又是怎麼說的呢?

69
(拍攝者:洪瑩發先生)

萬惠宮_2
(拍攝者:洪瑩發先生)

最近,中研院 GIS 中心將美軍轟炸臺灣的任務報告複製回臺灣。我們很輕易就可以在這批檔案中搜尋 1945 年 2 月 20 日是否有轟炸萬丹的紀錄。答案是:確實吻合!兇手是第五航空隊 38 轟炸中隊 405 轟炸小隊。當天,該小隊派出 9 架 B-25J 執行名為「嘉義」的任務,首要目標是轟炸嘉義。對某些人幸運、對某些人不幸的是,由於嘉義天候不佳,該小隊變更目標,改為轟炸屏東潮州一帶。當轟炸機群由北往南飛往潮州途中,經過萬丹,順便丟下幾顆炸彈。於是,有了開頭的那張照片:「萬丹也被轟炸了」(The town of Mandan was also bombed)。

當飛行員轟炸萬丹時,發現地面上居然有好奇的人在看熱鬧,於是扣下機槍扳機將那幾個人射死。任務完成後,飛行員還在任務報告中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這件插曲:「據說好奇心殺死了貓或臺灣人」(They say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or Formosans,見下圖)。

轟炸萬丹_2


當飛行員把臺灣人類比成貓時,卻有臺灣的目擊者指出「飛機駛員看呆了,飛機掉進下淡水溪去了」。真的有這一回事嗎?我們查閱當天的任務報告,發現美軍的損傷紀錄為:「在屏東機場與淡水溪之間的三個位置遭受中度砲火,一位無線電操作員受輕傷,兩架飛機穿孔」(One radio operator was injured slightly and two airplanes were holed by the moderate, medium, accurate to inaccurate fire received from three positions between Heito Airdrome and Tansui River.) 但是,並沒有任何飛機墜毀。如此看來,「飛機掉進下淡水溪」的說法應該是訛傳。

媽祖與貓,一個是民間傳說,一個是解密檔案,卻在無情的砲火中交會了。事實上,關於媽祖顯靈接炸彈的傳說在臺灣很多地方都有,不只萬丹而已。而所有的這些傳說,或許在美軍的任務報告中都有相對應的紀錄。

註:歡迎大家在留言中提供類似傳說。不過,請盡量舉出具體的時間與地點,以便查證。當然,更歡迎文史工作者多多利用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徵集成果,自行查證。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台語的破音字 (1)

P1160501

注意到台語破音字,是高中時候。《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宋朝大儒(在孔廟中有他的牌位的)朱熹解釋說:「習,鳥數飛也。樂音洛。」前一句我懂,所謂「習」,就像鳥反覆飛翔,經常練習的意思。時習有兩種意涵;一是時常練習、反覆練習,講的是練習的勤快。二是依時練習,是選擇適當的時候。就如有一次禪修營,有一位九歲的小朋友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打坐時,想要上大號怎麼辦?」惹得哄堂大笑。禪師說:「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所以禪坐前不宜吃得太飽,開始禪坐之前,應先處理大小二利,想上大號,就該先上再來入坐,想睡就該適當調養睡眠後,再來入坐。」小學生該學禮義廉恥的時候,不宜讓他學習梁山泊好漢、俠盜魯賓森及艋舺、義賊廖添丁,要依照學習的進程,依照適當的時間學習。

但是下一句「樂音洛」是什麼意思呢?「樂」不就有三個音嘛?一是「快樂」,讀為「懸崖勒馬」的「勒」同音。二是「音樂」,讀為「岳飛」的「岳」同音。三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讀為「醫藥」的「藥」同音。「樂音洛」,「樂」怎會讀「洛」呢?

原來朱熹講閩南語,「快樂」的樂與「洛陽」的洛讀音相同,而「音樂」的樂與「岳飛」的岳,台語讀音相同。

例如王維的<紅豆詞>,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最初不曉得押韻押在何處。

例如王維的<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不知道為什麼「事」會和「未」押韻。

崔顥的<長干行>二首之二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不知道為什麼「側」會和「識」押韻。

例如杜秋娘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知道「時」和「枝」押韻。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知道「時」和「池」押韻。

王維的<紅豆詞>「枝」和「思」押「一」韻。

王維的<雜詩>,據傳道法師的漢學老師,「事」應讀成台語「棉」第三音,

「未」的讀音與台語「味」一樣。

崔顥的<長干行>,「側」讀音和「測」一樣,「識」讀音和「色」一樣。

兩字都是「入聲」韻。

說唐朝人講閩南話當然是時空錯亂,措詞不當。

說「閩南語」比現在的「普通話」更接近唐朝的官話,

則是十分公平。

讀書時成語「葉公好龍」要讀成「『設』公好龍」,

其實只是要維持台語『澀』的讀音。

像西域古國「大月氏」,讀書時,老師要我們讀「大肉支」,

現在發現他的英文地名(也是古地名)叫 Bactria, (謝謝Tribby Peculius糾正

Bac 的讀音與台語「肉」的讀音相似,

也讓人懷疑「破音字」的目的只是要維持原來的讀音。

1. 達摩 dhamma
台語「四通八達」、「生意發達」,『達』字沒有合口鼻音,唯有在達摩祖師的『達』字,讀為 dham,這也算是保留古音。

2. 分(乞食) bhu~njaka
台語稱像乞丐去討取食物為「去嘎人分 bhun」,而實際上「分開」是讀作「昏 hun」「虧」。雖然還是有人讀「『分 bhun』傢伙」(兄弟分財產),但是用「分 bhun」作乞食的動詞算是很獨特,在巴利文,此字是食物,沒有乞食的意思,所以台語的用法,算是意思的轉用。

3. 般若:如果有人讀成「班弱」,佛教徒就知道他可能涉世未深,或者沒有要好的佛教朋友,好到願意告訴他這兩個字該讀為「剝熱」,如果你把這兩個字的台語讀錯,可能沒有人會怪你,因為除了出家眾之外,知道正確讀法的人並不多。在《一切經音義》卷1:「般(音鉢,本梵音云『鉢囉(二合)』;囉取羅字上聲,兼轉舌即是也;其二合者兩字各取半音,合為一聲,古云般者訛略也) 。若(而者反)正梵音枳孃(二合),枳音雞以反,孃取上聲,二字合為一聲。古云『若』者略也。」(CBETA, T54, no. 2128, p. 313, c8-9)《一切經音義》『缽囉』二合,為(pra4); 與梵文 praj~na 相符。雖然《一切經音義》認為「古云『若』者略也。」其實依據我的見解,古譯『般若』是有其根據的,在台語『般』讀音與『班』相同,『若』音為 na7 (或nja7) 與現存巴利讀音 (pa~n~na)是完全符合的。此處非常奇特地,對照台語的讀法,現存台語的讀法保存梵音,但是古譯『般若』保留了與巴利讀音完全符合的讀法。
在這裡可以發現國語音和台語音用「破音字」標明古音的苦情。

4. 迦葉 Kassapa:
我想在台灣如果將「迦葉」讀成「家業」,應該不會得到太多喝采,台語音如將「葉」字讀為台語「王后」的「后」字(也就是樹葉的『葉』字),也會令人不知所云。也許讀成台語「事業」的「業」字比較能搏得同情,但是,也不正確。「迦葉」國語音讀為「家涉」,台語讀為台語「騎 (騎的音,第一聲)涉」,或是台語「奇澀」,「奇」不是「奇怪」的奇,而是「奇數雙數」的奇。顯然台語古音模擬的是「kya」的音,與「釋迦族 Sakkya」的讀音相似。

5. 台語稱公公婆婆為「大官、大家」,

《後漢書》卷八十四《曹大家傳》記:「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 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班昭,名門閨女,父親班彪是當代著名的史學和儒學大師;大哥班固是《漢書》的主要撰寫人;二哥班超是投筆從戎打通西域絲綢之路的大功臣,她出身在這樣書香門第、顯赫望族,自幼耳濡目染,史稱她「家有藏書,內足於財」,加上她的天資聰慧、氣質端靜,因此,才釀成她那渾然天成的靈性,娟秀的容貌,縱橫兩千年,無一女性堪與比擬,儼然是絕代天嬌、女中翹楚。

在字典中,註明讀音是「ㄉㄚˋ,ㄍㄨ」,意思是有才學的女性長輩,在台語可是讀為「ㄉㄚ,ㄍㄧㄝ」,兩個字都是第一聲,意思是婆婆。這樣的稱呼記載於《後漢書》,作者范曄生於西元397年,死於445年,他出生時《增一阿含》已經翻譯了13年,出生時《中阿含》剛翻譯完成,16歲時,《長阿含》翻譯完成,去世前兩年,《雜阿含》翻譯完成,四阿含所用的詞彙與《後漢書》的年代是年帶相當的。(台語「大家來唱歌」的「大家」,讀音是「ㄉㄚ」第八聲,入聲字,「ㄍㄧㄝ」第七聲。)

稱公公(丈夫的父親)為「大官」,解釋比較複雜,古時稱貴人為「官」,唐宋以後,「官家」一詞則專指皇帝或皇家。可見稱公公為「大官」必在隋唐之前。台語的讀音是「ㄉㄚ」第一聲,「ㄍㄨㄚnn」,「ㄚnn」代表「ㄚ」的半鼻音,江蕙〈惜別的海岸〉,「岸」字就是這個音。

6. 「香港的香很香,香港的香蕉不香」,試著用台語讀,就知道這個『香』字破到多厲害了。

7. 「繳納」、「收納」與「納涼」不同。

(kiáu) (la̍p) (la) (liang)
由 Tribby Peculius 於 2010年6月6日下午11:14 張貼在 台語與佛典

大夏的英文不是Bacteria,這是「細菌」的意思,這個希臘語Βακτριανής 在英語的音譯就是Bactria,不是Wien和 Vienna的關係。 月氏和大夏詞出限時機重疊,一個是北亞的游牧民族,一個是中亞的國家,我想,同音字應該可能,畢竟中國古人對世界的模糊在歷史上到處都可見。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俳優

pict 342

王世勛在《新台灣新聞》(2004/02/27 第414期)發表了一篇《看林懷民與侯孝賢的俳優性格(對現實社會與政治的無知,在國民黨奴化教育中成長而不自覺,使林懷民和侯孝賢淪為罪惡的奴僕。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5946)》,對此意見不予置評,本文的目的僅僅在討論「俳優」兩字。

俳(ㄆㄞˊ)優(ㄧㄡ)

(pâi)(iu)

現代的演員(古稱「優」),諧星(喜劇演員、逗笑的表演人員,古稱「俳」)。也就是說,古代稱演滑稽雜戲的藝人,或所有的戲劇演員都叫「俳優」。我幼年時候,家裡大人還是稱呼他們為「俳優」,而不是「演員」。

史記˙卷112˙主父偃傳:「金石絲竹之聲不絕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無宿憂。」

《一切經音義》卷4:「俳優(上「敗埋反」。《說文》:『戲笑也。從人從排,省聲也。下『憶鳩反』。《蒼頡篇》云:『俳優,樂人也。」顧野王曰:『樂人,所為戲笑以自悅也。』《說文》:『俳戲也,優倡也。』」(CBETA, T54, no. 2128, p. 330, a24-b1)

《磧砂藏》《一切經音義》有《趙城金藏》(與《高麗藏》相近)與《磧砂藏》兩個版本系列。在下一則顯示了兩個版本的注音不同。

《一切經音義》卷7:「俳優(上『蒲埋反』,下『億鳩反』。《蒼頡篇》云:『俳優,樂人。』」(CBETA, T54, no. 2128, p. 349, b17)

在《高麗藏》的反切,標的是「父皆反」。

「蒲」切的是「ㄅ」的音。「皆」切的是「ㄞ 第一聲」的音。

那麼,「父」怎會切「ㄅ」的音呢?

《一切經音義》卷45:「詩曰:『既破我斧』。《說文》:『斧,破也。從斤,父聲』」(CBETA, T54, no. 2128, p. 606, c14)

所以「父」和「斧」字,音一樣,只是第幾聲不同。

看來「父」有兩音,一是《說文》的「扶雨反」,這是「hu7」 ,

一是「傅 poo3」。

以下是《台語半桶師雜記》的補充解說:

http://hik-u-tw.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03.html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回覆「父」怎會 切「ㄅ」

掃葉先:

多謝關心,進前我都合上未拄好,毋是再度風塵,只不過較 有時間。


汝箸
2010,03,23留言咧講的,箸隔轉工我有去「俳優」做討論。今仔佫看看咧,有另外做一寡補充。

雖然中古漢語「父」除了一個非紐的 「方矩切」參「斧」共款以外,另外佫有一個奉紐的「扶雨切」。

咱的話音並無「」這款輕唇音,中古 漢語這兩個聲母的讀法,基本上咱話音是照「」的重唇音,讀書音著用喉音 -h 讀「」,有一部分可能是受讀書音的影響,致使話音失落,或者按書面語法展出來的口語,嘛是用 -h;爭差的是調類的區別,「」是陰聲調 (調號是1234),「」是陽聲調 (調號是5678)。比如:

小 注明咧,tsia5 我字體的色緻,清聲母用紅兮,濁聲母用 khong2 e9 (こんいろ,dark / navy blue、indigo,こん漢字是「紺」),敿
「回覆『坐、臥、凡』的讀音等」的用色無 sang5。另外,所謂的上古音,若箸這個場合,應該是講魏晉六朝較接近實際,因為當 (tong1) 時嘛無輕唇音。

分,話音 pun1 (上古音「」),讀書音 hun1 (中古音「」)
反,話音 ping2 (上古音「」),讀書音 huan2 (中古音「」)
富,話音 pu3 (上古音「」),讀書音 hu3 (中古音「」)
幅,話音 pak4 (上古音「」),讀書音 hok4 (中古音「」)
房,話音 pang5 (上古音「」),讀書音 hong5 (中古音「」)
婦,話音 pu6 / 7 (上古音「」),讀書 音 hu6 / 7 (中古音「」)
(
案,汝箸 「世說新語---台語的走音」講:「有些地方讀音已經成為『sin1 pu7』,其實『婦』的讀音應為『hu7』」。「婦」的讀書音是 hu7,這著,但是新「婦愛」話音講 sin1 pu7,毋是 sin1 hu7;著像「分錢、分紅包」未使叫人愛講「hun1 錢、hun1 紅包」共款)
吠,話音 pi7 (上古音「」),讀書音 hui7 (中古音「」)
佛,話音 put8 (上古音「」),讀書音 hun8 (中古音「」)

所以「父、斧」箸方矩切 () 讀 hu2 陰上調,但「父」若是箸扶雨切 () 的時,準上聲有分陰陽的所在,著讀 hu6 陽上調;台灣話差不多攏無陽上,大多數讀 hu7 陽去調。

這嘛是「父」會切「ㄅ (p-)」的原因,因為讀 h- 的「」,in1 的上古音是會使讀「ㄅ (p-)」的「」。

「父」讀陰上,照字書講的,參「甫」的意思共款,是「男子的美稱」,古早著有通假。我的看法,這是書面 語,台語罕咧聽人安呢讀啊。若欲講「父親、師父、教父」等一般口語,計攏用陽聲調。

所以毋 naN7 是汝講「父」和「斧」字,音一樣,只是第幾聲不同。若是讀書音,連第幾聲嘛共款,台語攏讀 hu2。

準若是話音,著無 kang5 阿。

偏 泉腔 (我的偏泉有包括古早的廈門)「斧頭」講 poo2 頭,音值一般是講 poo24 頭 (似台灣國語的「博桃」),偏廈門腔是講 poo44 頭 (似台灣國語的「剝桃」)。
偏漳腔講 hu2 頭 (仔)、pu2 頭 (仔),kan1 naN7 有一位老先兮講 phu2 頭仔。
這 陣仔有真濟偏漳的所在,嘛綴廈門講「剝桃」;阿我若挑意故先講「博桃」誤導 in7,有兮恍惚煞學我講做「博桃」,佫含我諍徦頷䫀 ( [艮頁] ) 筋浮 la7 sah8 / la3 sa3。 ^_^

台語「父」話音若 (naN2) 無人講 poo2 / 6、pu1、phu2 的款,「臺父」、「臺甫」古早會使通用,讀臺 hu2,不而過計寫做「臺甫」,這是讀書音。

「父」有人主張講會使讀做 pe7 / pe6 / pε7,我咧蒦 in1 的理由拍算是上古音「父」是歸「魚」部,上古「魚」部包含有「家、牙、馬、下 ……」等,後來變「麻」韻的字,這寡字現仔時台語是讀 -e,阿嘛有人讀 -ε (最近咧請教人有關宜蘭腔的代誌,佫一擺確認 -ε 這個音箸台灣並無完全消失),聲母、聲調亦合對應,所以台語「老 pe / ε7」的本字著是「老父」。這我無意見,我只是猶未曉兮、嘛想無,這寡字的分化條件是啥物。

歡迎繼續指教。

定光佛

304

在台灣史研究上,有文章提到各地的祭祀習俗,如漳州人聚集的地方拜「開漳聖王」,潮州人拜「三山國王」,客家莊拜「三元宮」,泉州人拜「清水祖師」及「定光佛」。彰化市內,火車站前,新進書局斜對面,在客運站旁,還沒到「彰化女中」和「市公所」,就有一間珍貴的「定光佛寺」,在光復路上,離與長安街的交口不遠,面向火車站時是在右面。這是汀州人拜的寺廟,又兼作同鄉會館(汀州會館),所以稱為人群廟。(所以正殿匾額才寫「濟『汀』渡海」)。

依照佛教文獻,「燃燈佛」有時譯為「定光佛」、「錠光佛」,可是泉州人祭拜的定光佛全然不是這一回事,有一位泉州同安人鄭自嚴,出家後人稱長耳和尚,在北宋紹聖四年(1097)被敕封為「定光佛」。

所以這位「定光佛」姓鄭,可能與懷念鄭成功 (鄭成功帶來的士兵有大量的泉州人,基本上,明鄭時期的台南府城與鹿港,被稱為是泉州人的聚落),在清朝又不能明目張膽祭拜他有關。試看佛像一副閩南人的模樣,一點也不是傳統的佛像造型。

237

以下引自彰化縣秀水鄉華龍國民小學部落格

http://www.hlps.chc.edu.tw/~changhua/chang/ding.htm

等        級:第三級
類        別:寺廟
創建年代:清乾隆廿六年  (西元 1761年,郁永河來台後 64年)

位        置:彰化市長樂里光復路一四○號
主祀神明:定光古佛
配祀神明:媽祖、境主公、福德正神

彰化定光佛廟又名定光庵,主祀定光古佛。全台灣只有彰化及淡水鄞山寺二處,故為稀少性之古寺,主要為福建汀州籍移民所崇信,為一「人群廟」,故又稱汀州會館。定光佛本為宋代高僧,他曾因伏虎及除蛟之患,為汀州人民所敬仰,後於福建武平巖前城建寺供奉之。

303

正殿神龕莊嚴肅穆,上懸「濟汀渡海」古匾,金璧輝煌。正殿兩側神龕上懸掛的,都是年代久遠的古匾。

定光佛廟初建於清乾隆26年(西元1761年),址在彰化城內西北角,由永定縣士民,九路總兵張世英等倡建,道光10年,貢生呂彰定等捐修,道光28年,因受地震災害,張連喜等鳩資修葺;然而至日據時期因面前道路拓寬,被拆去前殿。

廟原來格局屬兩殿兩廊帶護室式,正殿內尚有乾隆27年「西來花雨」、乾隆三十八年「濟汀渡海」、乾隆三十六年「瀛嶼光天」、乾隆四十一年「光被四表」、嘉慶十八年「曇光普照」及道光五年「智通無礙」古匾,值得一賞。

=============================

版主解說:錠光佛有兩種源頭,一種是民俗的。

民間流傳的定光古佛指的是宋代的一位高僧,俗名鄭自嚴,泉州同安人,十一歲即出家,後來到長汀獅子巖靜修,十七歲雲遊到了豫章為地方除蛟患、馴猛虎,後人為感念其英勇事蹟而立寺供奉。

佛教經典上的定光古佛又稱定光佛、定公古佛,梵文音譯作「燃燈佛」。根據(增-阿含經)過去久遠劫有王名地主,統領閻浮里地,其臣善明的第一夫人,名叫日月光,生一男孩,受生之時,金色異然、顏貌端正,具三十二相,故取名「錠光」。(智度論)也記載此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佛教有三世三千佛的說法,過去莊嚴劫一千佛,稱燃燈諸佛,現在世賢劫一千佛,稱釋迦牟尼佛,未來世星宿劫一千佛,稱彌勒諸佛,所以按輩份論,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啟蒙師。

提起彰化名勝,大概都只知道八卦山大佛,賴和常去的「卦山溫泉」與「水源地」,已經很少人知曉。再其次的有「天公壇」與「大道公廟」,小時候還在「大道公廟」旁聽講善書的人講孔子周遊列國,廟旁(?)的「曇花佛堂」曾經是中國佛教會彰化分會的會址,可惜白衣住持以後,也跟著沒落了。目前較著名的是「城隍廟」、「南瑤宮」與「觀音亭」。

參考部落格

http://www.idn.com.tw/temple/temple_deity.php?td_id=9

定光佛、錠光佛,梵文音譯作「燃燈佛」。這裡有一點學問。

從唐朝的「字典專家」玄應法師的著作(玄奘法師翻譯佛經時,玄應法師的職務是翻譯中的「正字」,專管字要寫對的職務。)

《一切經音義》卷9:「提和竭(或言提和竭羅,此云『錠光』,亦曰然燈佛是也)。」(CBETA, T54, no. 2128, p. 357, b24)

《一切經音義》卷10:「錠燭(『殿』、『定』二音。《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鐙』)。」(CBETA, T54, no. 2128, p. 364, a13)

後面一則的解說:「錠燭」的「錠」字,有『殿』、『定』二音。《聲類》(是一本古時候的字典)云:『燈座有腳的叫「錠」,燈座沒有腳的叫「燈」。也就是說,「錠燭」就是「燈燭」。

參照巴利佛教經典「燃燈佛」,巴利文為「燈 dīpa」字。

「錠光佛」的「錠」字,保留了古字的原來意義。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89732.htm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1970 年代的台灣大專院校的學佛風氣

pict 269

1970 年代的台灣大專院校的學佛風氣
---------
幾年前在素食餐廳隨手抄起一本書翻閱,發現一本由某一高雄學佛團體發行的精裝書,書上聲稱他們此一高雄團體的依止師父是帶動大專學佛風氣的重要推手,並且以為在其尊師推動校園弘法之前,台灣大專院校幾乎沒有佛學活動。
-----------
翻閱此書之後,頗為憂慮,有些細瑣往事,如果不去談論、紀錄,恐怕積非成是,留給後人錯誤印象。據我所知,1970年我參加高雄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1973年我參加水里蓮因寺懺雲法師齋戒學會的活動,這位門人弟子尊稱為開大專學佛風氣之先的出家人,他直到 1975年才以大專佛學社團成員的在家身分擔任齋戒學會的學員長,還因牙痛,向懺雲法師乞求大悲咒水止疼,在這之前,各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大都已經成立,實際上與該書所說相差甚遠。
在這幾期慧炬雜誌社已經有詳細文章報導,1958年周宣德居士協助台大學生成立晨曦社,這是台灣大專院校的第一個佛學社團。
在這期間,佛教雜誌主要有東初法師的《人生雜誌》,有延續大陸傳統的《海潮音》,還有朱斐居士主持的《菩提樹》。
1969年,星雲法師主辦第一次大專佛學夏令營,這是帶動大專學佛風氣的主要活動。大專學生學佛,在臺中有李炳南居士台中市佛教蓮社,在台北有松山寺道安法師的假日佛學講座,印順導師的慧日講堂(當年的住持是印海法師)也是學生常去之處,而懺雲法師的齋戒學會也是寒暑假的學佛重地。
1970年,佛光山第二屆大專佛學夏令營結束之後,即有來自佛光山的法師訪問各大專院校的學員,鼓勵如交通大學、中央大學(應該還有其他大學)成立佛學社,隔年交通大學即成立鐘鐸社,淡江大學、師範大學、中原大學、銘傳商專均在此時前後成立佛教社團。
以 1970 年代來說,南部主要為佛光山與其壽山寺,星雲法師帶動學佛風潮居功厥偉!高雄市區還有以莊春江、呂勝強為主的「正信佛教青年會」。中部為懺雲法師的齋戒學會與李炳南居士的台中蓮社。北部有印順導師慧日講堂,松山寺大專假日佛學講座(當年淨空法師在此講佛學十四講表),年代稍後的淨行法師位於台北火車站旁的靈山講堂。台北縣土城承天寺的廣欽老和尚,三峽鎮附近橫溪的智諭法師的西蓮淨苑,據賴鵬舉居士說,基隆八堵海會寺的道源法師也辦過活動。另外,中壢地區,圓光寺長達六七十年在僧俗教育的影響也是一大力量。

中華民國國旗

302

本文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9C%8B%E6%97%97

明信片上的建築物,屋頂上的兩面五色旗是

中華民國國旗

:有效期間:1912年到1924年


底下的中華民國國旗啟用日期為 1924 年6月30日

 
但是1911年到1924年用怎樣的國旗呢?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9C%8B%E6%97%97

1906 年,革命黨人討論國旗形式時,孫中山主張用陸皓東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有部分人士反對,認為太接近日本旭日旗。孫中山因此想在青天白日旗加上紅色以作區別,同時以藍、白、紅代表自由、平等、博愛。唯當時意見紛歧,國旗選用未解決而擱置。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一說淑宗)依孫中山「加紅色的新構想」,縫製了四種國旗草案,其中的草案一即仿自美國星條旗的設計。然而該草案始終未被採用。草案一


草案二


草案三(1925年成為中華民國陸軍旗)


草案四(1912年成為中華民國海軍旗)(1925年成為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於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建立,1月28日成立臨時參議院。訂立國旗時,有的建議用鐵血十八星旗,來代表十八個行省,有的建議用五色旗來代表漢滿蒙回藏的五族共和。南部各省建議用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最後雖決定用五色旗,但是被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否決,遂函覆參議院,建議等選國會成立後,再經由國民公開表決。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依參議院決議以十八星旗為陸軍旗、五色旗為國旗,公布施行。


1924 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1946 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將國旗列入憲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國後,採用五星旗為其國旗,退守台灣的政府繼續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底下為袁世凱<中華帝國>國旗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生命的饗宴---2010.3.14

73
由於許達然教授回國,鍾漢清想讓其他朋友能夠聆聽作者講述他的作品,於是在他的讀書室舉辦這場讀書會,講題有三個,分別是鍾漢清〈簡介許達然的散文詩---浮生浮世同情看〉,蘇錦坤〈以「攝頌」與「絕句」為例看「佛典語言學」〉,張華〈翻譯的心路歷程,《挖開兔子洞》一書的翻譯〉,參加的人是,許達然教授,戴久永教授,川瀨教授,陳巨擘,陳忠信,張華,蘇錦坤,與地主兼功德主鍾漢清,《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一書的譯者梁永安也在下午匆匆趕來,可惜,盛會已經結束,草草互通姓名就道別了。川瀨健一是台灣電影史的專家。戴久永教授我是久仰大名,曾在《數學傳播》與《科學月刊》讀過他的文章。陳忠信與蘇錦坤是失散多年的高中同學,在午餐時才意外相認,當場就不顧其他話題,在餐桌上核對國文、數學、化學、博物的各科老師。
P1080527
開場,鍾漢清就介紹許達然的作品《含淚的微笑》、《土》、《水邊》、《人行、道》《許達然集--台灣詩人選集(28)》、《素描》,等七本主要的著作。他介紹許達然的著作有些背景旋律如「含淚的微笑」、「同情的了解」、「泥土」、「家人」,許達然著作中提到的「用寫詩的心情寫散文」,這在形式上的運用,是怎樣的風貌呢?可惜許教授在場並未對此做陳述。
鍾問到,「中國出版的著作和台灣的原書名不同,這是許教授蓄意的安排,還是另有緣由?」許教授回答:「這是中國出版社的安排。」
鍾問到,「有些書提到許教授家裡,幼年貧困。但是在莊紫蓉的訪談記錄裡,許教授又稱幼年家境不錯,事實的情況是如何?」許教授回答:「我的家境是富裕的。」鍾問到,「所以有可能因為許教授書裡經常描述貧苦的勞動民眾,顯示出高度的關懷,才誤以為許教授家境貧困?」許教授回答:「也許是這樣的原因。」
鍾漢清舉許教授的〈黑面媽祖〉的詩:
〈黑面媽祖〉
阿公去天后宮燒香保庇阿爸討海,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阿爸回來;
不是魚,木魚硬縮著頭。
-----

阿姊去福安宮拜拜保庇姊夫行船,
媽祖靜聽海,聽不見姊夫叫喊;
不是魚,船躲不開風颱。
      -----

阿母去慈生宮跪求保庇我換頭路,
媽祖靜看海,看不到我傷發膿,痛:
我拒絕再抓魚後被抓,
不如無國籍的魚。
(1981)
P1080533
鍾說:「這首詩有一些台語的語素,如『保庇、討海、風颱』,與通行國語不同,但是如蘇先生指出的,這首詩不是台文,如果朗讀時不換字,無法以台語朗誦。這首詩到底應該用國語朗讀,還是用台語朗讀?」許教授回答:「這首詩大抵是以三代人的命運和媽祖的對比來構思,我寫作時是以國語思考,所以應該用國語朗讀,而有時無法用台語朗讀。這些台語的語素是蓄意的創作,基本上,我選用的原則是,如果這個『台語語素』無法被『不會講台語的人』所理解,我就不用這樣的詞。」鍾說: 「有評論家認為許教授的詩無法朗誦,是否因為這些台語的語素造成無法通順朗誦?」許教授未回答這個問題。蘇錦坤問:「許教授是否反對有人用台語朗誦〈黑面媽祖〉這首詩。」許教授似乎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奇怪:「當然不會。」蘇錦坤繼續問:「有些詩人反對別人朗誦他的作品時,更動原作的字詞。可是如果以台語朗誦〈黑面媽祖〉這首詩,有些字勢必要換成合理的台語詞句,許教授反對別人用台語朗誦時,將〈黑面媽祖〉更動部分字詞嗎?」許教授回答說:「不介意。」鍾說:「楊逵的東海花園就在東海大學對面,據說你們是朋友,後來許教授從國外回來,還帶楊逵到台北來看眼睛?」許教授說:「楊逵當年在東海大學門口賣他栽種的花,後來就成為文學朋友。」蘇錦坤說:「能否將你和楊逵認識的經過,和你們兩人之間的一些文學談話,甚至,遊你們兩人所談論的一些台灣文學事件寫下來,以免最後這些寶貴的資料煙消雲散?」陳忠信說:「實際上已經寫好了,還在訂正,與等待打字。」鍾說:「其實台北有一些出版社有中文打字高手,二、三十萬字只要三天就打好,可以先打字出來校訂。」許教授笑而不答。鍾說:「據我所知,許教授還在東海大學讀書時,就自己獨立出刊物,那時一本刊物只要台幣一千元,怎會那樣便宜?」眾人議論紛紛,認為 1960年代,一千元對一般家庭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下一階段輪到蘇錦坤介紹,第一部分他提到佛教的經、律、論典都有攝頌,在印度,早於佛教的吠陀經典,與佛教同時期的耆那教、勝論教派、數論教派都有攝頌,甚至在西元七、八世紀的論著、西藏的論著都有攝頌。中國在接觸佛教之前,《詩》、《書》、《禮》、《易》、《老》、《莊》、《孫子》、《離騷》、《韓非子》、《公孫龍子》、《淮南子》為何沒有「攝頌」的發明?在佛教傳入之後,魏晉南北朝隋唐的著作,也沒有人引用類似「攝頌」的機制,為什麼?主要的差異是重聽覺的印度文明,與重視覺的漢文明的差異。張華說:「古人也重背誦啊,所有四書五經都得背誦。」蘇錦坤回答:「聽覺、視覺是一種比較簡便而讓人印象深刻的說法。貼切來說,一個是像印度,老師朗誦,學生跟著背誦記憶的學習過程,不重視文本,幾乎沒有文本,到了西元前後一世紀才出現文本(也未普遍使用)的文化。一個是重視文本的文化,不只有鐘鼎文字,在漢熹平年間即有五經石刻,開放任人拓本。問題不在學習過程是否背誦,而是在傳承的過程是否單純依賴背誦,還是只以文本為準。」張華說:「或許同音字過多,是漢語倚賴文本的原因。」蘇錦坤並未就此作出進一步的評論。
第一部分,印度文化並未影響漢文化(但是影響了藏文化)。他接著介紹第二部分,漢文化可能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他舉的例子是「絕句」。
中興大學中文系李建崑教授曾經提到:『從南北朝到唐朝,詩歌體式大有進展。到了唐朝,對於絕句的格律限定更為嚴格。對於絕句詩的稱呼也有很多種。或謂之「截句」,或謂之「斷句」,更有「小律」、「五言四句」、「七言四句」、「樂府」種種稱呼。 明代楊慎曾說絕句是:「截律詩之半」。』
在西元 180~230之間,可能出自安世高翻譯的《七處三觀經》與單卷本《雜阿含經》有這樣的詞句。
從後說絕。我不見種具。說種具令我知種」(CBETA, T02, no. 101, p. 493, a18)
從移說絕辭,譬如月明在中行,一切天下星宿從明所勝,信聞者亦爾,能布施無有慳。」(CBETA, T02, no. 101, p. 494, a8-10) 。
在漢譯經文與巴利對應經典的對照閱讀中,「從後說絕」相當於「即說頌曰」,也就是將梵文或巴利語的「gātha」翻譯成「絕」。這樣的梵文或巴利語的「gātha」,同樣是四句,同樣講求每一句輕重音(長母音、短母音,有學者建議這可能漢詩絕句的平仄規則所模仿的現象)。
如同蘇錦坤所介紹的,這樣「佛典語言學」,顯現了
1.古漢語史
2.佛教文獻的詮釋
3.佛教文獻的精審版本
4.翻譯史
5.文化史
6.台語溯源
等不同的面向。
P1080534
第三階段由張華介紹他的譯作《挖開兔子洞》,這本書剛在三月一日擺上台灣各大書局的書架,也是繼六七十種沒什麼註解的翻譯之後,第一本在 Lewis Carroll 原著《愛麗絲漫遊奇境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加上 214條註解的譯作,在世界各種語文的譯作(含英文版)都是最多註解的版本,張華說,大部分的註解都是經他消化評斷後再重寫的,有一些註解和譯法則是他的獨創。
1932年,書中的主角愛麗絲 Alice 八十歲應邀赴美,並且接受美國名校哥倫比亞大學贈與榮譽文學博士,有一位書商趁機讓愛麗絲在二十本《愛麗絲漫遊奇境》上簽名。張華提到在美國有書店出售這本簽名本,要價美金 1800元,張華說他猶豫了一陣子,最後還是沒買。
張華說這本書他花了二十年搜集資料與進行翻譯,這本書早期被當作兒童讀物,後來被作為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的教材之一。各大學的此類的課程絕大多數會引《愛麗絲漫遊奇境》的題材來討論。
張華謙虛的說:「因為不知道他今天要作報告,所以沒準備,所以在場者每人發一本譯者簽名書作為補償。」地主說:「不要緊,下一次聚會我們再邀請他做詳盡的報告。」我們這群人曾參雜在人群當中在台北市新生南路躑蹰,在這條路要當心,和你擦肩而過的,可能是一位知名作家,在臺一湯圓和你隔桌的,可能是電影導演,在趕往捷運站搭地鐵的那個人,如果沒發動政變,可能會是未來的某任台灣總統,或者他兩樣都搞。誰都說不準咧!
P1080539
川瀨健一跟我說他在日本讀過兩所佛教大學,大學時研究的主題是禪定方面的議題。我用日文跟他說「一期一會」,這樣的出席人員、這樣的講題、這樣的討論,可能不會再有第二次,謹以此貼文紀念這次「生命的饗宴」。
補述:川瀨健一先生告訴我他是兩所日本佛教學院的畢業生,當年作的題目是佛教禪修的議題。他於2002年出版《台灣電影饗宴》,由南天書局出版。
頁數: 165頁
《簡介》
本書撰述分三大部分:1. 臺灣電影小史—日治時期臺灣早期電影放映,李香蘭的「莎鴦之鐘」。光復後臺灣電影界,廈語片與臺灣片,中、日、港合作的電影及新電影的時代。2. 臺灣電影導演誌—侯孝賢、李行、吳念真、王童、李祐寧與蔡明亮等等導演誌與專訪。3. 臺灣影藝傳奇—演員、影歌星、作家、海報與影劇評論家的訪談。文後附有電影記事年表。本書呈現出特色有:1. 百年來電影簡史 2. 與訪談口述者描繪出拍製電影的歷程與為人所不知的社會背景及造就了名片、名導演與名演員 3.二百多張的照片、海報編彙入中文,助於了解實況 4. 可透過電影更容易了解當時臺灣的政治、影業與娛樂的時代性。

可是講台灣電影,就不能不講得到第一屆金馬獎「最佳故事獎」的台灣導演張深切。
P1080528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雞蛋裡挑骨頭---也談統計的陷阱

58

朋友說我喜歡雞蛋裡挑骨頭。

這也沒錯,有些雞蛋裡是有骨頭。

如果到養雞場,拿一顆孵育即將完成的雞蛋,

裡頭將有小雞破殼而出,誰說不會有骨頭?

統計數字在不當操作之下,經常埋伏著數字陷阱。

以下幾個推論,和「雞蛋裡挑骨頭」的推論類似,

要當心裡面暗藏的玄機。

1. 如果左臉盆右臉盆都放十公升的水,左臉盆的水溫度是攝氏零度,

右臉盆的水溫度是攝氏九十度,平均起來溫度是攝氏四十五度,

所以分別把左腳、右腳各擺入左、右臉盆,應該是很舒服。

2. 一百樁車禍事件,有九十二中是有照駕駛,有八樁是無照駕駛,所以無照駕駛比較安全,

因為駕駛者知道自己是無照駕駛,開車會比較小心。

3. 李先生的窗戶正好是前往菜市場的必經之道,從他窗前走過的男生、女生的機會,

應該是各一半。所以從李先生的窗前連續有一百個男生走過的機會是零點(36 個零)一,

幾乎完全不可能。

4.   下雨機率:(氣象局2010.3.13 預測 2010.3.14 的天氣)

 

地點 溫度 下雨機率 描述  
基隆 19-24 40 % 陰偶小雨  
台北 19-24 30% 陰偶小雨  

補記: 2010.3.14 實況報導:本人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停留在台北市,之前沒有下雨,之後也沒下雨,整天都不會下雨。實際記錄:下雨的機率是零!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明信片小學堂---9 誰的旗子?

P1080495

台灣郵政公司在 2005年出了三冊「台灣山岳郵票專冊」,分別是「玉山」、「雪山」與「南湖大山」。

P1080496 

專冊中的照片非常精美,

P1080497

特別是像我這種「跛腳鴨」式的登山客,鐵定照不到雪景。

P1080498

前幾天電視才報導62歲的台灣山岳協會成員郭文孝,3月6日在北峰風口附近滑落身亡。

P1080499

對受難的山友深感哀悼,台灣一年下不了幾次雪,雪季登山的訓練顯然不足,雪季登山應該要更重視「行前訓練」,千萬不可輕忽,不管你已經登了幾次玉山,雪季登山對台灣登山客總是特別危險,希望郭文孝的罹難,會讓登山領隊深思與警惕。

P1080500

我登玉山時,布農族大哥偷偷告訴我,玉山已經像郊山一樣平常稀鬆,當天往返的大有人在,但是玉山也實在是大意不得,每年都至少有一兩個人發生山難死亡。

P1080501

好了,言歸正傳,開始介紹我的明信片了。

P1080502

這是中國的挑擔小吃。要你注意的是右上角那面旗子。

P1080503

黃地青龍,龍口上頭還有一顆旭日東昇(或者你要稱他龍珠,我也不反對)。請看倌準頭對準一點,左邊這位人客也是男生。

P1080504

郵票是兩張「二分錢大清國郵票」,這可是難得一見的清國郵票咧!

P1080506

更加珍貴的是兩枚1907年12月6日的鎮江郵戳與一枚12月7日的上海郵戳,這是從清國江蘇省鎮江寄到美國Texas德州Austin奧斯丁的明信片。那面旗子正是清國的國旗:黃龍旗。

P1080507

這是 1900 年左右的上海市南京東路,招牌上掛的是磁器磁碗,還有同春藥鋪。四個月前我還在上海市南京東路,高樓林立,路上是人山人海己得水洩不通,遊客買起東西像是不用花錢,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像來搶銀行似的。

P1080509

英文說:「上海市是江蘇省的一個海港,市區被一座 24英呎(7.2公尺)高的城牆圈住,街道髒而窄,建築矮而擁擠,大部分是無關緊要的建築。」

P1080508

明信片在 1909年 6月 16日從美國寄到美國德州的 New Braufels,真神,只要寫 New Brfls, Route 2 (二號道路)就可以收到信了。

P1080510

我主要的目的是要介紹這張上海明信片,右上角也是黃龍旗。

P1080511

住址欄畫線在三分之一處,代表是在 1907年左右的明信片。

P1080522

這是外國人對清國人的想像畫,他們也知道有黃龍旗,可是卻畫成西方的噴火龍。如果在磁器上看到這種「不洋不清」的「西貝」畫,看倌可要當心,買到可就賺翻了,這鐵定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名貴磁器

P1080523 

這張明信片並未寄出。

P1080512

這位外國將軍不是別人,大名鼎鼎的八國聯軍統帥 Waldersee 瓦德謝是也。

P1080513

郵戳是1901年8月9日,寄自魯爾區,用的是德帝國郵票。

P1080516

這是美國加州舊金山市唐人街的街景。

P1080517

這張明信片並未寄出,年代約為 1940年。

P1080521

這是同一個地點,街上懸掛美國與中華民國國旗。

P1080520

特點是屋頂蓋成寶塔型狀。約在 1930 年代。

P1080518

這間公司叫「Sing Fat生發公司」。

P1080520

這張明信片並未寄出,寶貴的是,這張明信片是生發公司自己印的宣傳品。

在上一張照片,寶塔似的屋頂旁插了五面旗子,在美國國旗旁邊那兩面五色旗是什麼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