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中阿含讀書會(4) 《中阿含144經,算數目犍連經》

198

2010年4月7日

1.進行了第四次讀書會,就和禪修一樣,剛開始時,一個人獨坐總是有那麼多理由中斷,如果四、五個人一起共修,坐禪時似乎比較安穩沉靜。單獨一個人讀經,不是讀不起勁,無法一部經專心從頭讀到尾,即使讀完,也是囫圇吞棗,不知大意,更不知重點,感謝這一起讀經的日子。

2. 知道涅槃存在,也隱約知道導往涅槃的道路,良師益友也在身旁,總是耽擱在陳炳坤師兄這裡喝茶,遲遲不肯上路。

3. 學佛的障礙:有的說是時間切得零零碎碎,總無法整段時間學佛,有的說已經步入老年,擔心這樣子學會來不及了,也有人就是一股強勁的惰性,總是推、拖、延遲耽擱,不肯上路出發往修行的路上走去。

4. 恰巧早上的《雜阿含636經》,與下午讀的《中阿含144經,算數目犍連經》相呼應,選經也選得太巧了。讀書會裡還是再一次強調,對讀不通、讀不懂的經,還是不要從漢語字義裡去強拗硬掰,因該尋回巴利對應經典去追尋原意。

5. 讀《中阿含》而未讀《中阿含98經,念處經》與《中阿含81經,念身經》,總是覺得遺憾,而這期的「中阿含讀書會」已經逐漸進入尾聲,在讀兩部經就暫時告一段落。也許眾人期待香光的《念處經》譯本趕快出版,屆時再一起共享法喜吧!

時時勤拂拭

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 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有塵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中阿含144經,算數目犍連經》

1A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東園鹿子母堂。

1B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2A 爾時算數梵志目犍連中後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瞿曇,我欲有所問,聽乃敢陳。」世尊告曰:「目犍連,恣汝所問,莫自疑難。」

2B 爾時,婆羅門算數目犍連往詣世尊,共相問訊已,坐於一面。

3A算數目犍連則便問曰:「瞿曇,此鹿子母堂漸次第作,轉後成訖。瞿曇,此鹿子母堂椷梯,初昇一蹬,後二四,瞿曇,如是此鹿子母堂漸次第上,瞿曇,此御象者亦漸次第調御成訖,謂因鉤故。瞿曇,此御馬者亦漸次第調御成訖,謂因鞙故。瞿曇,此剎利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謂因捉弓箭故。瞿曇,此諸梵志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謂因學經書故。瞿曇,我等學算數,以算數存命,亦漸次第至成就訖。若有弟子或男或女,始教一一數,二萬,次第至上。瞿曇,如是我等學算數,以算數存命,漸次第至成訖。沙門瞿曇,此法律中,云何漸次第作至成就訖?

3B算數目犍連問:「尊者喬達摩,從此一鹿子母講堂可以看見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直到最後一級階梯。我們婆羅門也是如此,也就如是學習: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如同學習射箭,也是於射箭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如同我們以算數為業,在算術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當有人來此學作算數者,我們首先教他算數: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九、十十,乃至上百。尊者喬達摩,在此法、律中,是否可能描述一種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呢?」

4A世尊告曰:「目犍連,若有正說漸次第作,乃至成訖。目犍連,我法律中謂正說。所以者何?目犍連,我於此法律漸次第作至成就訖。目犍連,若年少比丘初來學道,始入法律者,如來先教:

(1)『比丘,汝來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

目犍連,若比丘身護命清淨,口意護命清淨者,如來復上教:

(2)『比丘,汝來觀內身如身,至觀覺法如法。』

目犍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至觀覺法如法者,如來復上教:

(3)『比丘,汝來觀內身如身,莫念欲相應念。至觀覺法如法,莫念非法相應念。』

目犍連,若比丘觀內身如身,不念欲相應念﹔至觀覺法如法,不念非法相應念者。如來復上教:

(4)『比丘,汝來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

目犍連,若比丘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者,如來復上教:

(5)『比丘,汝來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目犍連,若比丘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者,如來復上教:

(6)『比丘,汝來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或住在塚間,汝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加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莫起貪伺,欲令我得,汝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調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汝於疑惑淨除其心。汝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

目犍連,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目犍連,如來為諸年少比丘多有所益,謂訓誨教訶。目犍連,若有比丘長老上尊舊學梵行,如來復上教:『謂究竟訖一切漏盡。』」

4B 「婆羅門,是的,在此法、律中,有此種漸次教導、漸次修習、漸次進展。婆羅門,如同一聰慧馴馬師得到一匹高貴名種馬,他調教牠習慣咬馬銜,教牠前進。所以如來調御他的弟子,首先他如此教導:

(1)『來,比丘,住於淨戒,以波羅提木叉(學處)善自調御,於作為與靜處都能住於淨戒,對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2)婆羅門,當此比丘能住於淨戒,以波羅提木叉(學處)善自調御,於作為與靜處都能住於淨戒,對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守護根門,若眼見色時,不執取色相,若不守護眼根,世間貪愛憂惱等惡不善法將侵襲你。所以,應生諸律儀,守護眼根。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觸法時,不執取法相,若不守護意根,世間貪愛憂惱等惡不善法將侵襲你。所以,應生諸律儀,守護意根。

《雜阿含275經》「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闇障、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CBETA, T02, no. 99, p. 73, a29-b4)

(3)婆羅門,當此比丘能守護根門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飲食知量,應如此聰慧地思惟:不為嗜欲、品味、外貌而進食,而是為攝身、止飢、修梵行。』比丘應如此思惟:『我應遏止舊受而不起新受,應住於健康、無慚恥而安穩。』

《雜阿含801經》卷29:「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CBETA, T02, no. 99, p. 206, a1-3)

《別譯雜阿含6經》卷1:「云何名難陀比丘飲食知量?食以止飢,不為色力;為修梵行,裁自取足。如似脂車、又如治癰,不為色力,肥鮮端正,是名難陀飲食知量。」(CBETA, T02, no. 100, p. 375, a27-b1)

穿乎水水,吃乎肥肥,激呼槌槌。

(4)婆羅門,當此比丘能飲食知量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修寤意(常維持清醒),晝時,或前後行走、或端坐,常清淨己念,勿令不善念起。於前夜,或前後行走、或端坐,常清淨己念,勿令不善念起。於中夜,應右脇如獅子臥,具念而清明,自知起時。起時於後夜,或前後行走、或端坐,常清淨己念,勿令不善念起。』

《別譯雜阿含6經》「云何名難陀比丘於初後夜精勤修道,晝則經行、夜則坐禪、除陰蓋心?於其初夜,洗足已訖,正身端坐,繫念在前,入于禪定,訖於初夜。又於中夜,右脇著地,足足相累,繫心在明,修念覺意。於後夜初,正身端坐,繫念在前。而此難陀於初後夜,專心行道,等無有異」(CBETA, T02, no. 100, p. 375, b1-7)守護眼根。

(5)當此比丘能修寤意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具念正知,在行走時具念正知,在觀看時具念正知,在伸展屈張肢體時具念正知,著衣持缽時具念正知,在飲食嚐味時具念正知,大小便利時具念正知,行住坐臥語默具念正知。

《中阿含80經》(阿那律陀)「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當復學『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諸賢,我亦如是,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當復學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當復學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申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當復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或在塚間。諸賢,我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加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我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我於疑惑淨除其心。」(CBETA, T01, no. 26, p. 553, a6-b2)

(6) 婆羅門,當此比丘能具念正知時,如來就進一步如此調御他:『來,比丘,當獨一靜處,或到林中,或到樹下,或到山巖深谷,到洞穴石室,到墳場、叢林、曠野,在草堆上。』當他獨一靜處,或到林中,或到樹下,或到山巖深谷,到洞穴石室,到墳場、叢林、曠野,在草堆上。乞食還,飯食已畢。他結跏趺坐,身體正直,修立念處。斷除貪欲,他住於遠離貪欲,淨除其心捨斷貪欲。斷除瞋怨,他住於遠離瞋怨,悲憫世間眾生,淨除其心捨斷瞋怨。斷除昏沉,他住於遠離昏沉,覺知明,具念正知,淨除其心捨斷昏沉。斷除掉悔,他住於平靜,淨除其心捨斷掉悔。斷除疑,他住於度疑離惑,於善無猶豫,淨除其心捨斷疑。

當捨斷讓心羸、智弱的五蓋,遠離感官欲樂、遠離不善法之後,他住於初禪,有尋有伺,因離而生喜樂。在尋伺平靜下來之後,他住於二禪,自知自信,心一境性,無尋無伺,由定而生喜樂。在喜樂止息之後,他住於捨,正念正知,仍覺知身有愉悅,他住於三禪。於此宣稱:『他樂住於捨且具正念自知自信。』於是他樂滅、苦滅、喜滅、憂滅,他住於四禪,不苦不樂而捨、念清淨。

婆羅門,這是我對於新出家比丘與有學比丘的教導,他們未達究竟,仍有繫著。但是對於已盡諸漏、梵行已立、所作皆辦、已捨重擔、破除枷鎖、以究竟智完全解脫的阿羅漢而言,他們樂住於正知正念。」

《雜阿含543經》「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CBETA, T02, no. 99, p. 141, a21-28)

5A 算數目犍連即復問曰:「沙門瞿曇,一切弟子如是訓誨,如是教訶,盡得究竟智必涅槃耶?」

世尊答曰:「目犍連,不一向得﹔或有得者或不得者。」

算數目犍連復更問曰:「瞿曇,此中何因何緣,有涅槃有涅槃道,沙門瞿曇現在導師,或有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復不得耶?」

世尊告曰:「目犍連,我還問汝,隨所解答。目犍連,於意云何?汝知王舍城處、諳彼道耶?」算數目犍連答曰:「唯然,我知王舍城處亦諳彼道。」

5B 世尊如是解說之後,算數目犍連問:「尊者喬達摩,你的弟子聽此教導之後,是否都證得究竟涅槃呢?還是仍然有人未證入涅槃呢?」

世尊回答:「弟子聽此教導之後,有的證得究竟涅槃,有的未證入涅槃。」

算數目犍連問:「尊者喬達摩,有涅槃,有證入涅槃的道法,有修證涅槃的導師喬達摩,為什麼受此教導的弟子,有的證得究竟涅槃、有的未證入涅槃呢?」

6A 世尊問曰:「目犍連,若有人來欲見彼王,至王舍城。其人問汝:『我欲見王,至王舍城,算數目犍連知王舍城處,諳彼道徑。可示語我耶?』汝告彼人曰:『從此東行至彼某村,從某村去當至某邑,如是展轉至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盡見盡知。』彼人聞汝語,受汝教已,從此東行,須臾不久,便捨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也。

復有人來欲見彼王,至王舍城。其人問汝:『我欲見王,至王舍城。算數目犍連知王舍城處,諳彼道徑。可示語我耶?』汝告彼人曰:『從此東行至彼某村,從某村去當至某邑,如是展轉至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盡見盡知。』彼人聞汝語,受汝教已,即從此東行至彼某村,從某村去得至某邑,如是展轉至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盡見盡知。

目犍連,此中何因何緣,有彼王舍城,有王舍城道,汝現在導師,彼第一人隨受汝教,於後不久,捨平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耶?彼第二人隨受汝教,從平正道展轉得至於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見盡知耶?」

6B 世尊回答:「婆羅門,對於此一問題,我將反問你,隨你所知作答。婆羅門,你認為如何?你對前往王舍城的路途熟悉嗎?」

「是的,尊者喬達摩,我對前往王舍城的路途熟悉。」

世尊回答:「婆羅門,你認為如何?如果有人想前往王舍城,他前來問你:『尊貴的人,我想前往王舍城,請告訴我如何前往王舍城?』然後你告訴他:『好人,這條路通往王舍城,往前不久你會遇見一個村莊,再往前不久,你會遇到一個城鎮,再向前走,你會見到王舍城可愛的花園,草原、池塘。』聽完你這些路圖的指示之後,(你講得很清楚,他聽得很糊塗),他選了一條錯路,往西一直去了。另有一個人想前往王舍城,他前來問你:『尊貴的人,我想前往王舍城,請告訴我如何前往王舍城?』然後你告訴他:『好人,這條路通往王舍城,往前不久你會遇見一個村莊,再往前不久,你會遇到一個城鎮,再向前走,你會見到王舍城可愛的花園,草原、池塘。』聽完你這些路圖的指示之後,他安全地抵達王舍城。現在,婆羅門,王舍城存在,前往王舍城的道路也存在,而你當路途指導者也作了教導,他們聽此教導之後,為何有人選了一條錯路,往西一直去?有人安全地抵達王舍城?」

7A 算數目犍連答曰:「瞿曇,我都無事。有彼王舍城,有王舍城道,我現在導師,彼第一人不隨我教,捨平正道,從惡道還,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不見亦不知耶?彼第二人隨順我教,從平正道展轉得至於王舍城,若王舍城外有好園林,其地平正,樓觀浴池,若干華樹,狹長流河,又有清泉,彼盡見盡知耶?」

7B 算數目犍連說:「尊者喬達摩,我有什麼辦法呢?我只不過是指示道路而已啊!」

8A 世尊告曰:「如是,目犍連,我亦無事。有彼涅槃有涅槃道,我為導師,為諸比丘如是訓誨,如是教訶,得究竟涅槃,或有不得。目犍連,但各自隨比丘所行。爾時世尊便記彼行,謂究竟漏盡耳。」

8B 世尊回答說:「婆羅門,我也是如此。有涅槃,有證入涅槃的道法,而我在此指導修證涅槃。而有些受我教導的弟子證得究竟涅槃,有些弟子未證入涅槃。婆羅門,我有什麼辦法呢?如來只不過是指示道路而已啊!」

9A 算數目犍連白曰:「瞿曇,我已知。瞿曇,我已解。瞿曇,猶如良地有娑羅林,彼中有守娑羅林人,明健不懈,諸娑羅根以時鋤掘,平高填下,糞沃溉灌,不失其時,若其邊有穢惡草生,盡拔棄之﹔若有橫曲不調直者,盡刈治之。若有極好中直樹者,便權養護,隨時鋤掘,糞沃溉灌,不失其時。如是良地娑羅樹林轉茂盛好。瞿曇,如是有人諛諂欺誑極不庶幾無信懈怠無念無定惡慧心狂諸根掉亂,持戒寬緩,不廣修沙門。瞿曇,如是之人不能共事,所以者何?瞿曇,如是人者,穢污梵行。瞿曇,若復有人不有諛諂,亦不欺誑,庶幾有信,精進不懈,有念有定,亦有智慧,極恭敬戒,廣修沙門。瞿曇,如是之人能共事也。所以者何?瞿曇,如是人者,清淨梵行。瞿曇,猶諸根香沈香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彼沈香者於諸根香為最上故。瞿曇,猶諸娑羅樹香,赤栴檀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赤栴檀者於諸娑羅樹香為最上故。瞿曇,猶諸水華,青蓮華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青蓮華者於諸水華為最上故。瞿曇,猶諸陸華,修摩那花為第一,所以者何?瞿曇,修摩那花者於諸陸花為最上故。瞿曇,猶如世中諸有論士,沙門瞿曇為最第一。所以者何?沙門瞿曇論士能伏一切外道異學故。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算數目犍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B 婆羅門算數目犍連聽法之後,說:「此處有人未具正信,為衣食捨家、離家而出家,非因正信而出家,他們虛假、欺瞞、背叛、傲慢自大、空洞、虛榮、惡口、綺語、不守護諸根、不知飲食知量、耽睡、不獨一靜處、不尊重教法、奢華、不經意、退墮、不獨處、懶散、不知精進、不具念、不正知、不專注,散漫心、少智慧、胡言亂語。尊者喬達摩不與此類人共住。

但是,有族性子以正信捨家、離家而出家,他們不虛假、不欺瞞、不背叛、不傲慢自大、不空洞、不虛榮、不惡口、不綺語、守護諸根、飲食知量、常修寤意、獨一靜處、尊重教法、不奢華、不會漫不經意、敏銳而不退墮、獨處、不懶散、精進、堅定、具念、正知、正定,一心、具智慧、不胡言亂語。尊者喬達摩長與此類人共住。

如同各種根知中沉香的根最香,各種木當中黑檀木最香,各種花中茉莉花最香,尊者喬達摩的教法是當世最殊勝的教導。

「殊勝奇妙,尊者喬達摩!殊勝奇妙,尊者喬達摩!尊者喬達摩以多種方法開示正法,如同將翻倒的扶正,將覆蓋的顯示出來,告訴迷路者正確的道路,在黑暗中掌燈讓明眼者能見物!我願歸依尊者喬達摩,法與僧眾,我願在尊者喬達摩之下為優婆塞,盡形壽歸依他!」

問答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巴利經文與《中阿含144經》的差異是什麼?(***)

2. 你認為天台判教與《中阿含144 經》如何評判?(*****)

天臺四教 賢首五教 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別教─┴──終教─┼──後期大乘佛法

頓教─┘

圓教────圓教────秘密大乘佛法

《佛祖統紀》卷3:「如《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妙玄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如華嚴,緣得大益,名頓教相。《無量義經》云:『從一清淨道施,出二三四。』妙玄:『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方等》、《般若》。並漸教相。」(CBETA, T49, no. 2035, p. 148, b9-14)

3. 經文中的主張是頓教,還是漸教?(***)

4. 我類似經文中那一種問路的人?(***)

5. 此經文中教導和當前佛教界有什麼值得反省的內容?(****)

6. 為何有涅槃、有修持的道路、有教導的人,仍然無法修習佛法?(****)

7. 我的學佛障礙是那一種?(****)

原文來自<人生雜誌>,第267期,2005年11月
一、心存善念就夠了。
二、學佛因緣未到,不強求學佛。
三、學佛 要持戒,障礙重重。
四、學佛會走火入魔。
五、現在時間零零碎碎,等退休後再來學佛。
六、我不是學佛的料。
七、學佛 有什麼好處?
八、快樂的人不需要學佛,要不快樂,才需要學佛。
九、學佛會被期待。
十、學佛會不快樂。
我個人所見到的學佛障礙:
一、不懂佛教史。
二、我太老了,只能念念佛,來不及學其他法門了。
三、 佛法太深奧了,我讀不來太多哲理思辯的東西。
四、年紀這麼大了,才學新的語言(禪修、經典等等),來不及了。
五、有沒有什麼馬上學馬上 就有益處的(如改善健康、增加財富、婚姻美滿、事業順利、子女與配偶都很順從、考試過關等等)?
六、學佛後一切順利,就繼續學佛;學佛後未能事事 稱心如意,就停止學佛。

8. 世尊回答說:「婆羅門,我也是如此。有涅槃,有證入涅槃的道法,而我在此指導修證涅槃。而有些受我教導的弟子證得究竟涅槃,有些弟子未證入涅槃。婆羅門,我有什麼辦法呢?如來只不過是指示道路而已啊!」

這樣對我的學佛的規劃有什麼影響?(***)

9.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10. 讀完此四部經,對我有何影響?(****)

11. 讀完此四部經,令我感觸最深的經文是那一句?()

《雜阿含80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閙,是名五法多種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05, c23-p. 206, a7)

《雜阿含656經》卷24:「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修四念處。何等為修四念處?若比丘!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演說正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顯示。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於非家,欲一向清淨,盡[5]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我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捨錢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6]今於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7]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76, a19-b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