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讀書會(3) 《中阿含153經,鬚閑提經》2010.3.17
1. 大家認識不管是古書還是佛經,依文解字要冒著誤解的危險,今天的例題給了大家一些警惕。
2. 導讀者又再呼籲,一定要像擰濕毛巾一樣,擠出一丁點問題來。作業:《雜阿含1174經》的問題?
3. 讀書會終於發掘到一個問題,段落8A裡,世尊究竟是在林中入晝正受,還是在婆羅婆堂端坐?
4. 《雜阿含1114經》「釋提桓因聞阿修羅軍已在近路,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羅軍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諸天起四種兵。』」(CBETA, T02, no. 99, p. 294, a28-b2)
此處「阿公」,巴利經文為「tāta」譯為「多多」,漢字「爹」,恐怕是此「多」之上加個「父」字。
有字典《廣雅》〈釋親〉記載:「公,父也」,所以「阿公」不能算是誤譯。「
《善見律毘婆沙》卷6〈舍利弗品〉:「阿摩多多者(漢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CBETA, T24, no. 1462, p. 711, b29-c1)
《起世經》卷4〈4 地獄品〉:
「或言嗚呼。或言多多(叫爸)。或言養育(叫母)」(CBETA, T01, no. 24, p. 331, c11-12)
一,四依法
接續上次的討論,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也提到世尊的遺教:「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在《經集,彼岸道品》1063偈,度多迦問世尊:「在這神界和人界,我看到婆羅門無所執著地生活,洞察一切的人啊,我向你致敬,釋迦啊!請把我從疑惑中解脫出來。」
世尊回答度多迦問(1064偈):「我無法去解脫這世上任何有疑惑的人,陀多迦啊!如果你學會這個無上法門,就能越過瀑流。」
在《法句經》160偈:「自己為自己的依止,他人怎可能為依止?自己能調御自己,就是獲得難得的依止。」
相同的《法句經》165偈:「自身作惡,自身作穢;自身不作惡,自身清淨;清淨不清淨由自己,人不能為他人清淨。」
玄奘翻譯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8:「如契經說,佛告苾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拔濟法,謂四聖諦。宣說開示四聖諦法,拔濟有情出生死故。』問:『何故說此拔濟法耶?』答:『欲顯【要由自勤修道有拔濟義】,不由他修。』云何知然?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婆羅門名道德迦,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合掌恭敬而說頌言:
『稽首此人間,勇猛真梵志;淨眼普觀照,願能除我疑。』
問:『今此頌中欲顯何義?』答:『彼婆羅門稟性懶惰,謂他修道能除自惑,故對佛說愛語伽他。欲顯世尊是天梵志乘勇猛願來生人間,為濟有情已修聖道,唯願哀愍除我疑惑。世尊於是為說頌言:
『我於脫汝疑,必無自在力;要汝見勝法,方能越瀑流。』
今此頌中,世尊欲顯無他修道斷自惑義。若有此義,我坐樹下修聖道時,一切有情煩惱應斷。我於一切具大慈悲,而諸有情惑未頓斷,故無他道斷自惑義。如他服藥自病不除,要自服藥其病方愈。由此故知要自修道有拔濟義不由他修。」(CBETA, T27, no. 1545, p. 401, b13-c28)
《成實論》:「復次佛法可自證知,不可以己所證傳與他人。如財物等,如《婆羅延經》中,佛言我不能自斷汝疑,能證我法汝疑自斷。」(CBETA, T32, no. 1646, p. 244, b8-10)
二,正確理解佛經
佛經裡字面相同,含意不同的字句。在中國古籍也有同樣現象。有一私塾老師教書,教到《四書》《大學》:「詩云:『於戲!前 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學生家長聽到了,過來糾正說:「要讀成『嗚呼』,而不是讀成『魚細』。」隔幾天老師又教到《論語》「儺雖古禮,而近於戲」。這位家長又過來糾正說:「要讀成『魚細』,而不是讀成『嗚呼』。」這位私塾老師憤而辭職,說這位家長兩個簡單的字跟他年頭擾亂到年底。
【例一】
《佛本行集經》卷55「報王仙言:『我許諸仙取諸果子』」(CBETA, T03, no. 190, p. 907, c15)
《增壹阿含20.3經》「設汝許我世世作夫婦,我便與汝華」(CBETA, T02, no. 125, p. 599, a4)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3「有斯功德,故我許之」(CBETA, T27, no. 1545, p. 532, a12)
《摩訶僧祇律》卷7「(闡陀比丘說)皆是我許從菩薩出家,我常隨侍至于今日。唯佛教我,我當受持。」(CBETA, T22, no. 1425, p. 284, c27-28)
《增壹阿含22.6經》「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CBETA, T02, no. 125, p. 608, a1-2)
《增壹阿含24.8經》「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許而問此義』」(CBETA, T02, no. 125, p. 629, c8-9)
《摩訶僧祇律》「世尊說言:『女是汝許,男是我許』」(CBETA, T22, no. 1425, p. 466, b24-25)
《中阿含21經》「彼時,世尊為諸等心天默然而許。諸等心天知世尊默然許可,…」(CBETA, T01, no. 26, p. 449, b7-9)
《中阿含84經》「世尊問諸比丘:『諸長老上尊、大弟子等為至何許?』」(CBETA, T01, no. 26, p. 560, c22-23)
《中阿含161經》「世尊,彼至何處?為生何許?後世云何?」(CBETA, T01, no. 26, p. 689, c28-29)
《中阿含213經》「釋家都邑名彌婁離,去此幾許?」(CBETA, T01, no. 26, p. 795, b29-c1)
【例二】
《雜阿含351經》卷14:「爾時,尊者那羅語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有生故有老死,不異生有老死。如是說有。」(CBETA, T02, no. 99, p. 98, c3-9)
《相應部 12.68經》:「那時,尊者殊勝對尊者茂師羅說:『朋友,茂師羅,除了信仰,除了喜好,除了聽聞法教,除了推論思考,除了對見解的深思,尊者茂師羅是否具此「自證之智」
《雜阿含313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90, b28-c2)
《雜阿含105經》「佛告仙尼:『正應增疑。所以者何?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知。所以者何?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CBETA, T02, no. 99, p. 32, a16-19)
《中阿含208經》卷57〈3 晡利多品〉:「世尊告曰。優陀夷。止。止。汝長夜異見.異忍.異樂.異欲.異意故。不得盡知我所說義。」(CBETA, T01, no. 26, p. 784, a27-29)
【例三】
《雜阿含1114經》「釋提桓因聞阿修羅軍已在近路,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羅軍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諸天起四種兵。』」(CBETA, T02, no. 99, p. 294, a28-b2)
《別譯雜阿含43經》「爾時帝釋,聞阿修羅莊嚴四兵,即告須毘羅天子:『我聞阿脩羅莊嚴四兵。汝亦莊嚴四兵,往與共鬪。』」(CBETA, T02, no. 100, p. 387, c24-26)
在《相應部 11.1.1經》帝釋只稱須毘羅天子為:「tāta」,這個字為父子互稱。可能譯者對此字的翻譯頗為遲疑。
《說文》:「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
《方言》六:「凡尊老,周、晉、秦、隴謂之公。」
《梁書》卷34〈顏延之傳〉:「偃於路中遥呼延之曰:『顔公!』延之以其輕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
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
4A. 「『此尊者為長久以來即行此善法?為新近行此善法?』
4B. 「『彼尊者為長夜行此法、為暫行耶?』
有時,漢譯經文較符合經文的精神,有時,巴利經文較清晰合理。
三,《中阿含153經,鬚閑提經》
1A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婆羅婆第一靜室,坐於草座。
1B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曇都邑,住於婆羅豆婆闍村落的一位婆羅門火堂的草座上。
2A 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劍摩瑟曇次第乞食。食訖,中後還,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往詣一林,至晝行處。爾時世尊入於彼林,至一樹下,敷尼師檀,結加趺坐。
2B 爾時,世尊於晨間著衣持缽,入劍磨瑟曇乞食,乞食還,食訖,往詣一林禪修。世尊入此林已,坐於樹下,入晝正受。
3A 於是,鬚閑提異學中後彷徉,往詣婆羅婆第一靜室。鬚閑提異學遙見婆羅婆第一靜室有布草座一脇臥處,似師子臥,似沙門臥,似梵行臥。鬚閑提異學見已。問曰:「婆羅婆第一靜室。誰有此草座一脇臥處,似師子臥,似沙門臥,似梵行臥?」
3B 爾時,遊方乞食者摩犍提於散步中,來到婆羅豆婆闍婆羅門的火堂。他看到火堂有一草座。他問婆羅豆婆闍婆羅門說:「火堂中的草座是為誰準備的?看起來像是為「沙門」而準備的。」
4A 婆羅婆梵志答曰:「鬚閑提,有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覺無上正盡覺。彼第一靜室有此草座一脇臥處,似師子臥,似沙門臥,似梵行臥。」
4B 婆羅豆婆闍婆羅門回答說:「摩犍提尊者,有一沙門,釋迦族的喬達摩,出家修行。尊者喬達摩有如此的大名聲:『世尊為無所著、等正覺、具足智慧與戒行、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此草座乃為尊者喬達摩準備。」
5A 鬚閑提異學語曰:「婆羅婆,我今不可見見,不可聞聞,謂我見沙門瞿曇臥處。所以者何?彼沙門瞿曇壞敗地。壞敗地者,無可用也。」
5B 摩犍提說:「確實,婆羅豆婆闍婆羅門,我們見到難看的景象,這個草座是為像一塊敗壞的土地的人所準備。」
6A 婆羅婆語曰:「鬚閑提,汝不應以此事罵彼沙門瞿曇。所以者何?彼沙門瞿曇多有慧,剎利慧、梵志慧、居士慧、沙門慧,若說慧者皆得聖智。鬚閑提。我欲以此義,向彼沙門瞿曇說,為可爾不?」
6B 婆羅豆婆闍婆羅門說:「摩犍提,說話當心,說話當心!眾多聰慧的剎帝利、聰慧的婆羅門、聰慧的家主、聰慧的沙門,於沙門喬達摩,於此尊貴的智、法、善處起淨信、受調御。」
7A 鬚閑提語曰:「婆羅婆,若欲說者,則隨汝意,我無所違。婆羅婆,若見沙門瞿曇者,我亦說此義。所以者何?彼沙門瞿曇敗壞地,敗壞地者,無可用也。」
7B 摩犍提說:「婆羅豆婆闍婆羅門,即使我們見到尊者喬達摩,也會當面告訴他『沙門喬達摩像是敗壞的土地』,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經典如此描述。」
婆羅豆婆闍婆羅門說:「如果你不反對,我可否如實告訴尊者喬達摩?」摩犍提說:「婆羅豆婆闍婆羅門,隨你的意,你可以將我所說告知尊者喬達摩。」
8A 爾時,世尊在晝行處,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婆羅婆梵志與鬚閑提異學共論此事。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婆羅婆梵志第一靜室,於草座上敷尼師檀,結加趺坐。婆羅婆梵志遙見世尊在樹林間,端政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見已,進前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
8B 此時,世尊以超乎凡人的淨天耳聽到婆羅豆婆闍婆羅門與摩犍提的討論。爾時,世尊於下午從禪坐起,前往火堂,坐於草座上。婆羅豆婆闍婆羅門前來與世尊問訊,問訊已,坐於一面。
世尊問:「婆羅豆婆闍婆羅門,你是否與摩犍提共論此草座?」
9A 婆羅婆梵志答世尊曰:「如是,瞿曇。我亦欲以此事向沙門瞿曇說,然沙門瞿曇未說已自知。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
9B 豆婆闍婆羅門聽到此問,毛髮豎立、非常驚異,說:「我們正要告知此事,但是世尊已知此事。」
10A 世尊與婆羅婆梵志共論此事。鬚閑提異學於後彷徉,往詣婆羅婆第一靜室。世尊遙見鬚閑提異學來已,而作是說:「鬚閑提,不調御眼根,不密守護而不修者,必受苦報。彼於沙門瞿曇善自調御,善密守護而善修者,必得樂報。鬚閑提,汝因此故,說沙門瞿曇敗壞地。敗壞地者,無可用耶?」鬚閑提異學答世尊曰:「如是,瞿曇。」
10B 世尊與婆羅豆婆闍婆羅門談論未已,摩犍提又散步到火堂前。他前往向世尊問訊,問訊已,坐於一面。
世尊問:「眼樂色,於色生樂,於色喜樂,世尊已調御此,守護、戒護、遏制此。是否因此而你說『沙門喬達摩像是敗壞的土地』?」摩犍提回答說:「是的,因為此事我說『沙門喬達摩像是敗壞的土地』,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經典如此描述。」
11A 「鬚閑提,如是耳、鼻、舌、身根,不調御意根,不密守護而不修者,必受苦報。彼於沙門瞿曇善自調御,善密守護而善修者,必得樂報。鬚閑提,汝因此故,說沙門瞿曇敗壞地。敗壞地者,無可用耶?」鬚閑提異學答世尊曰:「如是,瞿曇。」
11B 世尊問:「耳樂聲,…鼻樂香,…舌樂味,…身樂觸,…意樂法,於法生樂,於法喜樂,世尊已調御此,守護、戒護、遏制此。是否因此而你說『沙門喬達摩像是敗壞的土地』?」摩犍提回答說:「是的,因為此事我說『沙門喬達摩像是敗壞的土地』,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經典如此描述。」
12A 世尊問曰:「鬚閑提,於意云何?若人本未出家學道,彼眼知色,愛念意樂,可欲相應。彼於後時捨眼知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眼知色習、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彼若見人未離色欲,為色愛所食,為色熱所熱。彼眼知色,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不稱彼、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愛因色,樂此樂時,薄賤故不稱彼、薄賤故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彼有所說耶?」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12B 「摩犍提,你的意見是怎樣?此處有人於前時對眼所見色生樂,於想見、欲求、可意、可愛色生喜樂,於色生感官欲樂與激起世間欲貪。於後時,如實知色集、滅、味、患、離,他將對色捨斷欲貪、離熱、離渴,內心平和。你對此有何說辭?」摩犍提回答說:「沒有說辭,喬達摩。」
13A 「鬚閑提。於意云何?若人本未出家學道,如是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愛念意樂,可欲相應。彼於後時,捨身知觸,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身知觸習、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彼若見人未離觸欲,為觸愛所食、為觸熱所熱。彼身知觸,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不稱彼、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見此樂,因愛、因觸,樂此樂時。薄賤故不稱彼,薄賤故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彼有所說耶?」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13B 「摩犍提,你的意見是怎樣?此處有人於前時對耳所聞聲生樂,…對於鼻所知香,…對於舌所知味,…對於身所知觸生樂,想見、欲求、可意、可愛觸生喜樂,於觸生感官欲樂與激起世間欲貪。於後時如實知觸集、滅、味、患、離,他將對觸捨斷欲貪、離熱、離渴,內心平和。你對此有何說辭?」摩犍提回答說:「沒有說辭,喬達摩。」
14A 世尊問曰:「鬚閑提。於意云何?若人本未出家學道,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彼於後時,捨五欲功德,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五欲功德習、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彼若見人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不稱彼、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欲、因欲愛,樂此樂時,薄賤故不稱彼、薄賤故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彼有所說耶?」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鬚閑提,我本未出家學道時,得五欲功德,易不難得,愛念意樂,可欲相應。我於後時,捨五欲功德,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五欲功德習、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我見人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我不稱彼,我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欲、因欲愛,樂此樂時,薄賤故我不稱彼、薄賤故我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我有所說耶?」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14B 「摩犍提,於前時,我尚未出家時,在家享受五欲功德,於眼所見色,…,於耳所聽聲,…,於舌所嚐味,…,於身所知觸生樂,於想見、欲求、可意、可愛觸生喜樂,於觸生感官欲樂與激起世間欲貪。彼時我有三處宮殿,一為雨季,一為冬季,一為夏季。在雨季我在雨殿停留四個月,享受眾多女伎音樂歡娛,我不曾到較低的宮殿。於後時,我如實知五欲功德集、滅、味、患、離,我對五欲功德捨斷欲貪、離熱、離渴,內心平和。我看到其他人不能免於五欲功德,為五欲功德所燒,沉迷於五欲功德,我不欣羨此類人,也不於五欲功德生樂。為何如此,摩犍提,此處有樂,異於五欲功德,遠離不善,甚至勝於天樂。因為我受此樂,我不欣羨此類人,也不於五欲功德生樂。」
15A 世尊告曰:「鬚閑提,猶如居士、居士子,極大富樂,資財無量,多諸畜牧、封戶、食邑,諸生活具種種豐饒。彼得五欲,易不難得。彼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臨死之時不樂捨五欲功德,身壞命終,後昇善處,得生天上具足行五欲功德。鬚閑提,此天及天子寧當捨天五欲功德,樂人間欲、歡喜念耶?」
15B 「摩犍提,若此處有家主或家主之子,富,極具財富,極具五欲功德之樂,他將生樂,於眼所見色,…,於耳所聽聲,…,於舌所嚐味,…,於身所知觸生樂,於想見、欲求、可意、可愛觸生喜樂,於觸生感官欲樂與激起世間欲貪。彼等成就身、口、意善行,身壞命終,得生天上與三十三天諸天神相處,在歡喜園中為諸女神所圍繞,他自娛樂,極具五欲功德之樂。如果他見到一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極具人間五欲功德之樂,你認為如何?摩犍提,那位在歡喜園中為諸女神所圍繞、極具五欲功德之樂的新天子會欣羨家主或家主之子的人間五欲功德之樂嗎?」
16A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人間欲者,臭處不淨,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極苦。瞿曇,於人間欲,天欲最上、最妙、最勝,若彼天及天子捨於天上五欲功德,樂人間欲、歡喜念者,終無是處。」
16B 「不也,尊者喬達摩。為何如此?因為天上之樂較人間五欲功德之樂殊勝。」
17A 「如是,鬚閑提。我斷人間欲,度於天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五欲功德,習、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我見人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我不稱彼、我不樂彼。鬚閑提,於意云何?若有此樂,因欲因欲愛,樂此樂時,薄賤故我不稱彼、薄賤故我不樂彼。鬚閑提,寧可於我有所說耶?」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17B 「如是,摩犍提,於前時,我尚未出家時,在家享受五欲功德,於眼所見色,…,於耳所聽聲,…,於舌所嚐味,…,於身所知觸生樂,於想見、欲求、可意、可愛觸生喜樂,於觸生感官欲樂與激起世間欲貪。於後時,我如實知五欲功德集、滅、味、患、離,我對五欲功德捨斷欲貪、離熱、離渴,內心平和。我看到其他人不能免於五欲功德,為五欲功德所燒,沉迷於五欲功德,我不欣羨此類人,也不於五欲功德生樂。為何如此,摩犍提,此處有樂,異於五欲功德,遠離不善,甚至勝於天樂。因為我受此樂,我不欣羨此類人,也不於五欲功德生樂。」
18A 世尊告曰:「鬚閑提,猶人病癩,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鬚閑提,於意云何?若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如是寧得除病有力,不壞諸根,為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還本所耶?」
18B 「摩犍提,譬如有痲瘋病患,於肢體長瘡、水泡與蛆,彼以爪抓破傷口,用炭火燒炙他的身體。於後時,其朋友和夥伴,家屬和親戚帶來醫生,醫生施藥後,治癒此人的痲瘋病。此人於是復原、歡樂、自在,自由行走。他視其他人肢體長瘡、水泡與蛆,彼以爪抓破傷口,用炭火燒炙他的身體。你認為如何?摩犍提,他會欣羨用炭燒炙傷口,還是用藥治療?」
19A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若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如是更生瘡轉增多,本瘡轉大。然彼反以癩瘡為樂。」
19B 「不也,尊者喬達摩。為何如此?因為有病則需藥,無病則不需藥。」
20A 「鬚閑提,如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如是更生瘡轉增多,本瘡轉大。然彼反以癩瘡為樂。鬚閑提,如是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鬚閑提,如是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如是欲轉增多,欲愛轉廣。然彼反以欲愛為樂。彼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斷欲、離欲愛,謂行於欲。」
20B 「如是,摩犍提,於前時,我尚未出家時,在家享受五欲功德,於眼所見色,…,於耳所聽聲,…,於舌所嚐味,…,於身所知觸生樂,於想見、欲求、可意、可愛觸生喜樂,於觸生感官欲樂與激起世間欲貪。於後時,我如實知五欲功德集、滅、味、患、離,我對五欲功德捨斷欲貪、離熱、離渴,內心平和。我看到其他人無法免於五欲功德,為五欲功德所燒,沉迷於五欲功德,我不欣羨此類人,也不於五欲功德生樂。為何如此,摩犍提,此處有樂,異於五欲功德,遠離不善,甚至勝於天樂。因為我受此樂,我不欣羨此類人,也不於五欲功德生樂。」
21A 世尊告曰:「鬚閑提,猶王及大臣得五所欲,易不難得。彼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斷欲、離欲愛,謂行於欲。如是,鬚閑提,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鬚閑提,若眾生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欲者,如是欲轉增多,欲愛轉廣。然彼反以欲愛為樂。彼若不斷欲,不離欲愛,內息心。已行、當行、今行者,終無是處。所以者何?此非道理。斷欲、離欲愛,謂行於欲。鬚閑提,猶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有人為彼憐念愍傷,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與如其像好藥。與如其像好藥已,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彼若見人有癩病者,身體爛熟,為蟲所食,以爪擿瘡開,臨火坑炙。鬚閑提,彼人見已,寧復意樂稱譽喜耶?」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有病須藥,無病不須。」
「鬚閑提,於意云何?若彼癩人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有二力士,強捉彼人臨火坑炙,彼於其中慞惶迴避,身生重熱。鬚閑提,於意云何?此火坑者於今更熱,大苦可患,甚於本耶?」
21B 「摩犍提,譬如有痲瘋病患,於肢體長瘡、水泡與蛆,彼以爪抓破傷口,用炭火燒炙他的身體。於後時,其朋友、夥伴、親戚、家族帶來醫生,醫生施藥後,治癒此人的痲瘋病。此人於是復原、歡樂、自在,自由行走。爾時,有兩壯漢強拉其兩手,拖向火坑(欲令其向火,用炭燒炙)。你認為如何?摩犍提,他是否會扭轉身體(來逃避)?」
22A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其本病癩,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彼於苦火,樂更樂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瞿曇,彼人於今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彼於苦大,苦更樂想,其心泰然,無顛倒想。」
22B 「是的,尊者喬達摩。為何如此?因為觸火苦,熱、燒焦。」
23A 「鬚閑提,如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彼於苦火,樂更樂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如是,鬚閑提,眾生不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彼於苦欲,有樂欲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鬚閑提,猶如彼人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彼於苦火,苦更樂想,其心泰然,無顛倒想。如是,鬚閑提,我於苦欲,有苦欲想,得如真實,無顛倒想。所以者何?鬚閑提,過去時欲,不淨臭處,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苦更觸。未來、現在欲亦不淨臭處,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苦更觸。鬚閑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23B 「你認為如何?摩犍提,是治癒後,觸火是苦,熱、燒焦?還是之前,觸火即是苦,熱、燒焦?」
「尊者喬達摩,治癒後,觸火是苦,熱、燒焦;治癒之前,觸火即是苦,熱、燒焦。當一個人染患痲瘋病,於肢體長瘡、水泡與蛆,彼以爪抓破傷口,此時他諸根門受到障礙。即使觸火是苦,熱、燒焦,他把它當作是樂。」
「如是,摩犍提,過去五欲功德是苦,熱、燒焦;未來五欲功德是苦,熱、燒焦;現在五欲功德是苦,熱、燒焦。但是,眾生未能斷除五欲功德的貪欲,被對五欲功德的欲貪所食,以五欲功德的熱燒烤自身,根門受障礙。如是,五欲功德是苦,熱、燒焦;而眾生誤以為是樂。」「摩犍提,譬如有痲瘋病患,於肢體長瘡、水泡與蛆,彼以爪抓破傷口,用炭火燒炙他的身體。他越抓皮膚越烤傷口,他的傷口越惡臭、越難聞、越容易受到感染,然而,他抓破傷口、用炭火燒烤,總感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快樂。眾生未能斷除五欲功德的貪欲,被對五欲功德的欲貪所食,以五欲功德的熱燒烤自身,依然沉迷於五欲功德。眾生越沉迷於五欲功德,對五欲功德的欲貪就越增長,他們就越被對五欲功德的焦熱所燒,然而,在感受五欲功德之後,眾生從中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喜樂。」
「你認為如何?摩犍提,你是否曾見過國王或國王大臣,他自娛樂,極具五欲功德之樂。他對五欲功德未能捨斷欲貪,未能離熱,而此人住於離渴,內心平和?或者你見過此類人有誰能、有誰將會離渴,內心平和?」「不也,尊者喬達摩。」
「很好,摩犍提,我也從未見過國王或國王大臣,他自娛樂,極具五欲功德之樂。他對五欲功德未能捨斷欲貪,未能離熱,而此人住於離渴,內心平和;或能住、或將住於離渴,內心平和。相反地,摩犍提,那些沙門或婆羅門,已住於、現住於或將住於離渴,內心平和而且在如實知五欲功德的集、滅、味、患、離之後,住於離渴,內心平和。而且是在對五欲功德捨斷欲貪、離熱之後,住於離渴,內心平和。」
24A 鬚閑提異學白世尊曰:「瞿曇,我亦曾從耆舊尊德長老久學梵行所,聞『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世尊問曰:「鬚閑提,若汝曾從耆舊尊德長老久學梵行所,聞『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鬚閑提,何者無病?何者涅槃耶?」
「於是,鬚閑提異學,身即是病、是癰、是箭、是蛇、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神。以兩手抆摸而作是說:『瞿曇,此是無病,此是涅槃。』」
世尊語曰:「鬚閑提,猶如生盲,從有目人聞其所說:『白淨無垢,白淨無垢。』彼聞此已,便求白淨。有諂誑人而不為彼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則以垢膩不淨之衣,持往語曰:『汝當知之,此是白淨無垢之衣,汝以兩手敬受被身。』彼盲子喜,即以兩手敬受被身,而作是說:『白淨無垢,白淨無垢。』鬚閑提,彼人為自知說、為不知說?為自見說、為不見說?」鬚閑提異學答曰:「瞿曇,如是說者,實不知見。」
世尊語曰:「如是,鬚閑提。如盲無目,身即是病、是癰、是箭、是蛇,是無常、是苦、是空、是非神。」
「鬚閑提,汝尚不識於無病,何況知見於涅槃耶?言知見者,終無是處。鬚閑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諸道八正道,住(往)安隱甘露。』」
24B 此刻,世尊宣稱:「最大的利益是無病,涅槃是最高的快樂;八正道是最佳的修道,此將安穩導向涅槃。」
25A 彼眾多人並共聞之。眾多異學聞此偈已,展轉相傳,不能知義。彼既聞已而欲求教,彼並愚癡,還相欺誑。彼自現身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所長,常覆按摩澡浴。強忍、破壞、磨滅、離散之法。然見神受神,緣受則有,緣有則生,緣生則老死,緣老死則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生純大苦陰。」
於是,鬚閑提異學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瞿曇,我今極信沙門瞿曇。唯願瞿曇善為說法,令我得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
25B 說完之後,遊方乞食者摩犍提對世尊說:「此為勝妙,尊者喬達摩,你所宣說極為殊勝:『最大的利益是無病,涅槃是最高的快樂。』我們也從我們此一傳統的老師和遊乞者聞到此說,尊者喬達摩兩者相同。」
「但是,摩犍提,當你聽你們傳統的老師和遊乞者說時,他們說無病是指什麼?他們說涅槃是指什麼?」
說完之後,摩犍提,以手掌摩搓雙手而說:「這就是那所說的無病,這就是那所說的涅槃。因為我現在就是無病、快樂而無苦惱。」
《長阿含經》卷14:「彼沙門、婆羅門因何事於末劫末見,說眾生現有泥洹?於五見中,齊是不過,諸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見、作是論,說:『我於現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是第一見。復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說:『此是現在泥洹、非不是。復有現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獨我知耳。如我去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此名現在泥洹,是第二見…」(CBETA, T01, no. 1, p. 93, b14-22)
26A 世尊告曰:「鬚閑提,若汝聖慧眼未淨者,我為汝說無病、涅槃,終不能知,唐煩勞我。鬚閑提,猶生盲人,因他往語:『汝當知之,此是青色,黃、赤、白色。』鬚閑提,彼生盲人頗因他說,知是青色、黃、赤、白色耶?」答世尊曰:「不也,瞿曇。」「如是,鬚閑提,若汝聖慧眼未淨者,我為汝說無病、涅槃,終不能知,唐煩勞我。鬚閑提,我為汝說如其像妙藥,令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鬚閑提,若汝聖慧眼得清淨者,汝便自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鬚閑提,猶生盲人,有諸親親為彼慈愍,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故,為求眼醫。彼眼醫者與種種治,或吐或下,或灌於鼻,或復灌下,或刺其脈,或令淚出。鬚閑提,儻有此處,得淨兩眼。鬚閑提,若彼兩眼得清淨者,則便自見此是青色,黃、赤、白色,見彼垢膩不淨之衣。便作是念,彼即怨家,長夜則以垢膩之衣欺誑於我,便有憎心。鬚閑提,此人儻能殺害於彼。如是,鬚閑提,我為汝說如其像妙藥,令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鬚閑提,若汝聖慧眼得淨者,汝便自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
聖慧眼未淨者,我為汝說無病、涅槃,終不能知,唐煩勞我。鬚閑提,我為汝說如其像妙藥,令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鬚閑提,若汝聖慧眼得清淨者,汝便自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鬚閑提,猶生盲人,有諸親親為彼慈愍,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故,為求眼醫。彼眼醫者與種種治,或吐或下,或灌於鼻,或復灌下,或刺其脈,或令淚出。鬚閑提,儻有此處,得淨兩眼。鬚閑提,若彼兩眼得清淨者,則便自見此是青色,黃、赤、白色,見彼垢膩不淨之衣。便作是念,彼即怨家,長夜則以垢膩之衣欺誑於我,便有憎心。鬚閑提,此人儻能殺害於彼。如是,鬚閑提,我為汝說如其像妙藥,令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鬚閑提,若汝聖慧眼得淨者,汝便自知此是無病,此是涅槃。」
26B 「摩犍提,例如有人生而眼盲,不能見黑白色,不能見藍、黃、紅、粉紅色,不能見平坦與非平坦,不能見星、日、月。他或許聽見明眼人如此說:『尊,一塊白布確實好,漂亮、無瑕、乾淨。』於是,他就去尋找一塊白布。其後有人用骯髒垢膩的布欺騙他:『善男子,這裡有一塊白布,漂亮、無瑕、乾淨的白布為你準備。』於是,盲眼的人就買了這塊布而披在身上,而覺得滿意。他滿足地說:『尊,這塊白布確實好,漂亮、無瑕、乾淨。』你認為如何?摩犍提,當彼盲眼人接受此骯髒垢膩的布而披在身上,他覺得滿意而滿足地說:『尊,這塊白布確實好,漂亮、無瑕、乾淨。』他是否出於已知已見,還是基於對那明眼人的信賴?」
(摩犍提說:)「長老,他是因無知無見而如此做,基於對那明眼人的信賴而如此做。」
「如是,摩犍提,那些外道出家是盲眼而不見,他們不知何者為無病,他們不知何者為涅槃。然而他們仍然如此說偈頌:『最大的利益是無病,涅槃是最高的快樂。』此偈頌為過去的世尊、等正覺所說:『最大的利益是無病,涅槃是最高的快樂;八正道是最佳的修道,此將安穩導向涅槃。』此偈頌逐漸為現世的俗眾所知。而摩犍提,此身是病、是瘤、是刺、是災難、是障礙和折磨。對於這樣的身體,你卻說『尊者,此是無病,此是涅槃』,你無正見,唯有正見才能知無病、見涅槃。」
(摩犍提說:)「我於尊者喬達摩生起深信,我深信你能說法而讓我能知無病與見涅槃。」
「摩犍提,例如有人生而眼盲,不能見黑白色,不能見藍、黃、紅、粉紅色,不能見平坦與非平坦,不能見星、日、月。其後他的朋友和夥伴,家屬和親戚帶來醫生,醫生施藥後,此盲眼人的視覺仍未恢復或更清明。你認為如何?摩犍提,這位醫生是否會覺得疲倦與失望?」「是的,尊者喬達摩。」「如此,摩犍提,如我說法『此是無病,此是涅槃』,而你依然無法知無病與見涅槃,如此會帶來會覺得疲倦與失望。」
(摩犍提說:)「我於尊者喬達摩生起深信,我深信你能說法而讓我能知無病與見涅槃。」
「摩犍提,例如有人生而眼盲,不能見黑白色,不能見藍、黃、紅、粉紅色,不能見平坦與非平坦,不能見星、日、月。他或許聽見明眼人如此說:『尊,一塊白布確實好,漂亮、無瑕、乾淨。』於是,他就去尋找一塊白布。其後有人用骯髒垢膩的布欺騙他:『善男子,這裡有一塊白布,漂亮、無瑕、乾淨的白布為你準備。』於是,盲眼的人就買了這塊布而披在身上,而覺得滿意。他滿足地說:『尊,這塊白布確實好,漂亮、無瑕、乾淨。』你認為如何?摩犍提,當彼盲眼人接受此骯髒垢膩的布而披在身上。其後他的朋友和夥伴,家屬和親戚帶來醫生,醫生帶來藥劑,催吐劑與通便劑,軟膏與不油的軟膏,與鼻道治療,經由這些治療,此盲眼人的視覺恢復而更清明。以這恢復的視覺,他捨棄對這骯髒垢膩的布的喜愛,然後他對欺騙他的那位明眼人非常憤怒,而認為那人該死。他如此想:「確實,我長期被那人用骯髒垢膩的布玩弄、欺騙、詐騙,他如此詐騙說:『善男子,這裡有一塊白布,漂亮、無瑕、乾淨的白布為你準備。』」
「如是,摩犍提,假若我教導你『這是無病、這是涅槃』,你就能夠知無病與見涅槃。以你因此所生起的見,就能捨棄對五欲功德的貪欲與對五蘊的執著,然後你或許會如此想:『確實,當我對「色」執著時,我長時被玩弄、欺騙、詐騙;對受、想、行、識執著時,我長時被玩弄、欺騙、詐騙。因『取』而有『有』,因『有』而有『生』,因『生』而有『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為苦集。』
(摩犍提說:)「我於尊者喬達摩生起深信,我深信你能為我說法,而我將從此座位起,將我的盲目治癒。」
27A 「鬚閑提,有四種法,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云何為四?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鬚閑提,汝當如是學: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鬚閑提,當學如是。鬚閑提,汝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已,便聞善法。聞善法已,便善思惟。善思惟已,便趣向法次法。趣向法次法已,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如是知苦如真。云何知苦習如真?謂此愛當受未來有,與喜欲俱,願彼彼有,如是知苦習如真。云何知苦滅如真?謂此愛當受未來有,與喜欲俱,願彼彼有滅、無餘,斷、捨、吐、盡、無欲、沒、息止,如是知苦滅如真。云何知苦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如是知苦滅道如真。」
27B 「如此,摩犍提,要親近善知識。當你親近善知識時,你將可以聽聞正法。當你聽聞正法後,你將可以依法修行。當你依法修行後,你將可以如是自知自見:『這些是病、是瘤、是刺,但是這些「病、瘤、刺」永盡無餘。』如是『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此則苦滅。」
28A 說此法已,鬚閑提異學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鬚閑提異學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願令我得出家學道,受具足,得比丘。」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修行梵行。」鬚閑提異學即是出家學道,受具足,得比丘。鬚閑提出家學道,受具足,知法已,至得阿羅訶。佛說如是。尊者鬚閑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8B 摩犍提聽法之後,說:「殊勝奇妙,尊者喬達摩!殊勝奇妙,尊者喬達摩!尊者喬達摩以多種方法開示正法,如同將翻倒的扶正,將覆蓋的顯示出來,告訴迷路者正確的道路,在黑暗中掌燈讓明眼者能見物!我願歸依尊者喬達摩,法與僧眾,我願在尊者喬達摩之下出家,並於未來具足戒!」
「摩犍提,以前曾為外道者,必須學習四個月之後,才能在正法、律之下出家與具足戒。如果諸比丘滿意這四個月的學習進度,就會同意他們在正法、律之下出家與具足戒。」
「如此,我願意學習四年,如果諸比丘滿意我這四年的學習進度,就請他們同意我在正法、律之下出家與具足戒。」
於是摩犍提在世尊之下出家,並且具足戒。在出家後不久,他獨一靜處,精勤不懈,正知正見,修習梵行,所謂良家子為修梵行,捨家出家。他自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所的均已成辦,自知不受後有。」如此,尊者摩犍提成為阿羅漢。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巴利經文與《中阿含153經》的差異是什麼?(***)
2. 你認為那些部分《中阿含》經文比較合適?那些部分巴利經文比較合適?(***)
3. 經文中須閑提的主張是什麼?(***)
4. 我有類似經文中須閑提(摩犍提)的想法嗎?我聽過這一類的主張嗎??(***)
5. 此處世尊的說法內容是什麼?(***)
6. 試著對自己講解八正道,試著對自己講解涅槃。(****)
7. 聽得懂自己的講解嗎?(****)
8. 自己講得出來,這樣的講解是依據那一部經文嗎?說得和經文完全相符嗎?(***)
9. 三十七道品中,數目字三十七是否包含四聖諦這四項?(*)
10. 三十七道品中,四聖諦包含在那一項?
11. 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12. 此經與《轉法輪經》所解說的法義有什麼關係?(****)
13.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晚上《中部尼柯耶》閱讀課程,我們學生有三位比丘,兩位比丘尼,十八位男女居士聽課(四位華人,十四位美國居士據說開車兩小時到山上聽課,晚上九點再開車兩小時回家),進度是《中部尼柯耶22經,蛇喻經》,相當於漢譯《中阿含200經》,談的是「欲不障道」的議題。長老菩提比丘解釋經上所說的「障礙 obstruction」意指男女性欲。他指出第九段:「諸比丘,有人宣稱可以沒有慾望、欲想而享受五欲的歡樂 。」這一段是蠻重要的經文,需要進一步探討。
在問答時間,我問:「是否可以稱經文上的『obstruction 障礙』為『craving 欲貪』?」長老回答:「是的,我已經如此解說了。 」 我繼續問:「如果不是性慾,是否有人可以宣稱他喜歡買書、買鞋子、彈鋼琴或大提琴,而不構成障礙?」長老回答說:「我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踏實修道,你只能放棄這些。」另一位男居士提問:「剛剛這個問題也是我想問的問題,如果有人喜歡享受食物,是否該禁食?如果有人喜歡喝水,是否該停止喝水?」長老菩提比丘回答:「這裡須注意兩點差別。第一點,如果是在家居士過居家生活,他們有妻子與財產,他們也許喜歡演奏大提琴,這樣或許可以證得到預流果或一來果,但是不能證得阿羅漢,如果你想證入涅槃,究竟解脫,你就必須放棄這一切。第二點,如果我們是依賴施主布施而得到四事供養,我們會提醒自己四事的需要越簡單越好,這些是僅僅用來維持色身,而不是為了滿足感官欲樂。」
| 現存經數 | 傳說中的經數 | 附註 |
雜阿含 | 1362 | 13412《會編》 | 1359《佛光》 |
相應部尼柯耶 | 2847(2904?) | 7762(巴)善 | 7762 (漢)善 |
中阿含 | 222 |
|
|
中部尼柯耶 | 152 | 152(巴)善 | 252 (漢)善 |
長阿含 | 30 |
| 47(梵,有部) |
長部尼柯耶 | 34 | 34(巴)善 | 44 (漢)善 |
增一阿含 | 472 |
|
|
增支部尼柯耶 | 2203 | 9557(巴)善 | 9557 (漢)善 |
《雜阿含1174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答言:「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時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
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食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尊者舍利弗在此會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難屠牧牛者求欲出家,世尊何故遣還歸家?」佛告舍利弗:「難屠牧牛者若還住家受五欲者,無有是處!牛付主人已,輒自當還,於此法,律出家學道,淨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時難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還至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牛已付主,聽我於正法、律出家學道。」佛告難屠牧牛者:「汝得於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CBETA, T02, no. 99, p. 314, c7-p. 315, b6)
巴利《法句經》204 偈:
Health is the highest gain. Contentment is the highest wealth.
健康是最高的利益,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Trusted people are the best relatives. Nirvana is the highest happiness.
可信賴的人是最好的親戚,涅槃是最上的快樂。
《法句經》卷2〈36 泥洹品〉:「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 泥洹最快」(CBETA, T04, no. 210, p. 573, a27-28)
《出曜經》〈27 泥洹品〉:「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知親第一友,泥洹第一樂」(CBETA, T04, no. 212, p. 732, a13-14)
《法集要頌經》〈26 圓寂品〉:「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知親第一友,圓寂第一樂。」(CBETA, T04, no. 213, p. 790, b26-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