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佛典語言學書目

4


書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A.《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B.《佛教音義研究》,2006,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中國。
Norman, K. R. (1997),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The Bukkyo Dendo Kyokai Lectures 1994,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佛教語言學)

布歇 (Daniel Boucher)

1.〈犍陀羅語與早期漢譯佛經的再思考--以《妙法蓮華經》為個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4,1998。《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13-195,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潘重規

2.〈敦煌壇經新書〉,1994,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台灣。

梅維恒(Victor Mair)

3.〈《賢愚經》的原典語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2005,pp. 424-444,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梅迺文

4.〈竺法護的翻譯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9輯,1996,pp. 49-64,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聶志軍

5.〈唐代景教文獻詞語研究〉,2010,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市,中國。

方廣錩

6.《〈慧琳音義〉與唐代大藏經》,載《藏外佛教文獻》第八輯,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7月。

方一新

7. 〈東漢六朝佛經詞語札記〉,2000,《語言研究》,2000.2。

8. 〈《興起行經》翻譯年代初探〉,2003,《中國語言學報》,第十一期,276-284頁,商務印書局,北京市,中國。

9. 〈作品斷代和語料鑒別〉,200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4.1,pp. 16-29,杭州市,中國。

10.〈從中古詞彙的特點看漢語史的分期〉,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1. 〈早期漢譯佛經的被動句〉,2004,高列過,《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II),2004 。

12. 〈《太子慕魄經》非安譯辨〉《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中國。

13. 〈翻譯佛經語料年代的語言學考察--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2005,《古漢語研究》,第三期。

14. 〈《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翻譯年代考辨〉,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238-261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5.〈從佛教詞語及慣用語看《分別功德論》〉,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61-77頁,2008.10.31,政治大學,台北市,台灣。

方一新、高列過

16. 〈《分別功德論》翻譯年代初探〉,2003,高列過,《浙江大學學報》,2003.5,杭州市,中國。

17.〈題安世高譯《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考辨〉,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 輯,pp. 345-373,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董琨

18. 〈漢魏六朝佛經所見若干新興語法成分〉,1985,《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册(一)》,江蘇古籍出版社。

19. 〈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2002,《中國語文》第6期,pp. 559-566。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台灣。

董志翹

20. 〈《高僧傳》詞語通釋(一)、(二)〉,(1999, 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 3輯,pp. 251-267,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1. 《中古文獻語言論集》,200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2. 〈中世漢「被」字句的衍變及發展〉,2000,《中古文獻語言論集》,329-349頁,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23. 《中古近代漢語探微》,2007,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譚代龍

24. 〈漢譯佛經人名研究初探〉,2004,《漢語史研究期刊》第7輯,2004,pp. 146-155,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納蒂爾 (Jan Nattier)

25. 《A Guide to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初期漢譯佛教經典導論(從東漢到三國)》,2008,日本,京都,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李維琦

26. 《佛經釋詞》,1994,湖南省,岳麓書社。

27. 《佛經續釋詞》,1999,湖南省,岳麓書社。

28. 〈佛經釋詞再續(六則)〉,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 89-92。

29.〈佛經釋詞再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54-158,上海教育出版社。

30.〈考釋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2003,《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卷第4期。《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22-335,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31.《佛經詞語匯釋》,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小榮

32. 《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2010,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梁曉虹

33. 《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1982,南京師大。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4. 《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1991,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67》,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5. 《佛教與漢語詞彙》,2001,台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133-147。

36. 〈論漢梵合璧造新詞〉,2001,《佛教與漢語詞彙》,佛光山,台北市。《佛教漢語研究》,2009,284-306頁,朱慶之編,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37.〈從語言上判斷《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1996,《中國語文通訊》40期。

38. 《佛教與漢語史研究--以日本資料為中心》,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

龍國富

39. 〈從語言接觸看漢譯佛經中連接詞「若」的特殊用法〉,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37-145,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40. 《姚秦譯經中疑問句尾的「為」》,2003,《古漢語研究》第2期。

41. 《姚秦譯經助詞研究》,2004,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顧滿林

42. 〈東漢譯經外來詞初探〉,2000,四川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43. 〈試論東漢佛經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379-390,巴蜀書社。

44. 〈東漢譯經中半音譯半意譯的外來詞簡析〉,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19-326,巴蜀書社。

45. 〈東漢佛經中的數詞及與數有關的表達方式〉,2004,《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pp. 217-227,巴蜀書社。

46. 〈今存漢文佛典用語與僧祐《出三藏記集》的矛盾〉,2004,《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師範大學。

47. 〈東漢佛經音譯詞的同詞異形現象〉,2005,《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325-337,巴蜀書社。

48. 〈漢文佛典音譯詞的節譯形式與全譯形式〉,20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pp. 161-177,巴蜀書社。

49. 〈漢文佛典中 Kapila-vastu 一詞的音譯形式考察〉,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345-373,巴蜀書社。

50. 〈漢文佛典中『訛略』一語的五種用法〉,2008,《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1輯,pp. 308-335,巴蜀書社。

高列過

51. 〈東漢佛經詞語補拾〉,2002,《唐都學刊》第18卷3期。

52. 〈東漢佛經被動句疑問句研究〉,2003,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中國。

53. 〈東漢佛經疑問句語氣助詞初探〉,2004,《古漢語研究》第4輯。

54. 〈東漢佛經句法的語言接觸現象〉,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28-136,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湘榮

55. 〈鳩摩羅什同支謙、竺法護譯經中語詞的比較〉,2002,《古漢語研究》第2輯(pp. 75-79)。

胡敕瑞

56. 《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2002,成都市,巴蜀書社。

57.〈「爾許」溯源---兼論「是所」、「爾所」、「如所」、「如許」等指別代詞〉,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65-74,上海教育出版社。

58.〈從概念出發的詞語比較研究---以《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為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 183-198,2002,巴蜀書社。

59. 〈《道行般若經》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2004,《漢語史學報》第4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27-146。

60.〈中古漢語語料鑑別述要〉,2005,《漢語史學報》第5輯,p. 270-279,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柏棋

61. 〈上座部佛教之正統論與語言觀〉,《從聖典到教史---巴利佛教的思想交涉》146-176頁,2009,明目文化,台中縣。

黃征

62. 〈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要論〉,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11。

黃優良

63. 〈中古阿含部佛經詞語例釋〉,2005,《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p. 100-103

何亮

64. 〈中古漢語約量時段的表達〉,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p. 102-115,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九盈、蔣紹愚

65. 《古漢語詞匯講話》,2010,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何亞南

66. 〈漢譯佛經與後漢詞語例釋〉,1998,《古漢語研究》第1期。

67. 〈漢譯佛經與傳統文獻詞語通釋二則〉,2000,《古漢語研究》第4期。

季琴

68. 〈支謙譯經所反映的東漢三國時期的新詞〉,2005,《宗教學研究》第3期。

季羨林

69. 《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1995,台北市,東初出版社。

姜南

70.〈佛經翻譯中格範疇的系統對應〉,《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2輯,2009,pp.20-43,巴蜀書社。

齊冲

71.〈漢語音譯佛經詞彙中省音現象的分析〉,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30-143,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西谷登七郎

72. 〈六朝譯經語法之一端(以《增一阿含經》為中心)〉,1958,14,《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

辛島靜志

73.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1997,《俗語言研究》第4期,p. 29-49,京都。《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3-74,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4.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1998,《俗語言研究》第5期,p. 47-57,京都。《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3-74,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5.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三)〉,2008,p. 144-168,《語言學論叢》第37期。

76.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2000,《文化的餽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3-74,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7.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與異譯及梵本對比研究〉,2001,《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pp. 313-327,巴蜀書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07-321,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78. 〈《道行般若經》和「異譯」的對比研究--《道行般若經》中的難詞〉,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99-212,巴蜀書社。

79. 〈《撰集百緣經》的譯出年代考證--出本充代博士的研究簡介〉,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 49-52,上海教育出版社。

80. 〈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2007,許文堪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293-305,巴蜀書社。(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

81. 〈早期漢譯佛教經典的語言研究--以支婁迦讖及支謙的譯經對比為中心〉,2010,《漢語史學報》第10輯,pp. 225-237,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徐真友 (Richard Spahr)

82. 《關於佛典語言的一些研究》,1997,萬金川譯, 《正觀雜誌》,第一期,p. 68-83,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96-210,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徐時儀

83.《慧琳音義研究》,199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中國。

84. 〈佛經音義中有關織物的詞語--佛經音義外來詞研究之一〉,2002,梁曉虹、陳五雲,《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144-150。

85. 《佛經音義概論》,2003,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大千出版社汐止鎮,台灣。

86. 《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2005,梁曉虹、徐時儀、陳五雲,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87. 《玄應眾經音義研究》,2004,北京市,中華書局。

88. 〈玄應《眾經音義》所釋西域名物詞考〉,《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2004,pp. 282-295,巴蜀書社。

89.〈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4,(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湖南大學。

90.《佛經音義研究》,2005,(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徐時儀、梁曉虹、陳五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91. 〈佛教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5,《漢學研究》第23卷第一期,台灣,漢學研究中心。

92. 《佛教音義與漢語詞匯研究》,2005,商務印書局,北京市,中國。

93. 〈《一切經音義》所釋外來詞考〉,2008,(第三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台北市,台灣。

94. 《《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2009,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許理和(Erik Zurcher)

95. 〈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1977,(英文發表於《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十二卷第3期,1977。漢譯為蔣紹愚譯,發表於《語言學論叢》第14輯,1987)。。《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75-112,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96.〈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英文為《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之中的一篇論文, 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1991, Oakville-New York-London, Mosaic Press。漢譯為顧滿林譯,發表於《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2001,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志村良治,(1995),《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江藍生、白維國翻譯,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志村良治

97. 〈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1995,江藍生、白維國翻譯,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張建勇

98. 〈中古律部漢譯佛經語詞札記〉,2005,《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p. 85-86。

張金泉

99.〈P. 2901 佛經音義寫卷考〉,1998年1月,《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1期,杭州市,中國。

張涌泉

100.〈敦煌本玄應《一切經音義》敘錄〉,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564-579,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張永言

101.〈漢語外來詞雜談〉,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1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慶之

102.〈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1999,《學術集林》卷六,2000,pp. 223-235,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103. 〈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一),2000,《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輯,2000,pp. 302-32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104. 〈佛典與漢語語法研究〉(20世紀國內佛教漢語研究回顧之二),朱冠明,2306,《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2006,pp. 413-459,巴蜀書社。

105.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一)〉,200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176-192,巴蜀書社,中國。

106.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二)〉,2003,《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pp. 328-344,巴蜀書社,中國。

107.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1990,文津出版社,1992,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台灣。

108.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一輯,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pp. 247-262,中國。

109.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2001,《語言學論叢》第24輯,商務印書館。《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1-32,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110. 《佛教漢語研究》,2009,商務印書局,中國。

朱冠明

111. 〈移植:佛經翻譯影響漢語詞彙的一種方式〉,2008,p.169-182,《語言學論叢》第37期。

竺家寧

112. 《佛經語言學專輯》,1998,《香光莊嚴》55, 56兩期,嘉義縣竹崎鄉。

113. 〈佛經語言研究綜述──詞義的研究〉,2007,《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5期(96年6月),嘉義縣竹崎鄉。

114. 〈《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2006,《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pp/ 83-108。

周美慧

115.〈西晉竺法護譯經音譯詞研究〉,2006,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61-77頁。

周祖謨

116.《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2004,學苑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陳秀蘭

117. 〈對許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一文的幾點補充〉,1977,《古漢語研究》第2期。

118. 〈魏晉南北朝與漢文佛典的被動式研究〉,《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長沙市。

119. 〈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比較研究〉,2008,中華書局,北京。

陳文杰

120.〈再論中古漢語的處所指代結構〉,2007,《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431-449,巴蜀書社。

儲泰松

121. 〈「毗嵐」的流變及其相關問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 38-42。

施向東

122. 〈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1983,《語言研究》第1期,中國。

123. 〈梵漢對音與古漢語的語流音變問題〉,天津大學,天津市,中國。

史光輝

124. 〈從語言角度判定《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2005,《漢語史學報》第5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pp.280-286。

釋德安

125.〈《無量壽經》譯者考--以佛經語言學為研究主軸〉,2005,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嘉義,南華大學竺家寧。

釋果暉

126.〈安世高譯經的考察〉,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34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釋宗舜

127.〈竺家寧〈《慧琳音義》與佛經中的名詞重疊現象〉商榷〉,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23-134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曾良,(2011),《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市,中國。

曾良

128. 〈敦煌佛經字詞與校勘研究〉,2011,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市,中國。

蔡佳玲

129.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2007,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金川。

曹廣順

130. 〈也從語言上看 《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遇笑容,《古漢語研究》第2期,1998。

131. 〈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譯年代問題--以《舊雜譬喻經》為例〉,遇笑容,《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2000,pp. 424-444,巴蜀書社。《佛教漢語研究》,2009,朱慶之編,p.348-357,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132. 〈中古譯經與中古漢語語法史研究〉,2002,《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孫尚勇

133. 〈佛經偈頌的翻譯體例及相關問題〉,2005,《宗教學研究》,66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pp. 65-70。

134.〈中古漢譯佛經偈頌體式研究〉,2005,《普門學報》,181-220頁,台北市,普門學報社。

姚孝遂

135. 《許慎與《說文解字》》,1983,北京中華書局。

顏洽茂

136. 《南北朝佛經複語詞研究》,1981,遼寧師大。

137. 《佛教語言闡釋--中古佛經詞彙研究》,1994,杭州大學博士論文,杭州大學出版社。

138. 〈魏晉南北朝佛經詞釋〉,1996,《杭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p. 52-59。

139. 〈《大正新修大藏經》平議二題〉,2002,《漢語史學報》第2輯,p. 200-206,上海教育出版社。

140. 〈說「逸義」〉,《古漢語研究》第4期,2003。

顏洽茂、荊亞玲

141.〈試論漢譯佛典四言格文體的形成及影響〉,2008,《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83-93頁,台北,法鼓佛教學院。

汪維輝

142. 《佛經『齊』字解詁》,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216-220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43. 《《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2007,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

144. 〈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1982,《龍蟲並雕齋文集》第3冊,中華書局,北京,中國。

王鍈

145.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2001,北京,中國。

萬金川

146. 《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1998,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47. 《龍樹的語言概念》,1995,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48. 《佛經語言學論集--佛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2005,南投縣名間鄉,正觀出版社。

149. 〈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2009,《第四屆印度學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主辦。

于亭

150.〈玄應《一切經音義》版本略考〉,2006,商務印書館,《語言學探索:竺家寧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11-26頁。

151.《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俞敏

152. 〈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1999,商務印書館,《俞敏語言學論文集》,236-250頁。

俞理明

153. 《漢魏六朝佛經代詞新探》,四川大學。

154. 《東漢佛道文獻詞彙研究的構想》,2005,《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16-30,巴蜀書社。

遇笑容

155. 《梵漢對勘與中古譯經語法研究》,2006,《漢語史學報》第6輯,p. 61-67,上海教育出版社。

156.〈理論與事實:語言接觸視角下的中古譯經語法研究〉,2008,《漢語史學報》第7輯,pp. 121-127,上海教育出版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