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雜阿含 1269經, 不攀亦不住的另一呼應--2
《雜阿含1269經》與《雜阿含1316經》的問與答相同嗎?問偈方面:《雜阿含1269經》『誰度於諸流,晝夜勤精進﹔不攀亦不住,何染而不著?』﹔《雜阿含1316經》『誰度於諸流,晝夜勤不懈?不攀無住處,云何不沒溺?』出入僅在第四句,《雜阿含1269經》是就生死流而說不染著,《雜阿含1316經》則就比喻的急流而說不沒溺,其實是雷同。答偈方面:《雜阿含1269經》『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內思惟繫念,度難度諸流﹔不樂於欲想,超越於色結﹔不繫亦不住,於染亦不著。』﹔《雜阿含1316經》『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內思惟正念,能度難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愛﹔貪喜悉已盡,不入於難測。』前四句均為具『戒、定、慧、念』能度難度之流﹔後四句為「對『根本於喜樂的三有』完全滅盡而得不攀不住」,其實也是雷同。不過值得注意,此句『根本於喜樂的三有的完全滅盡』是《SN 1.1.2》的經義而「不攀不住」是《SN 1.1.1》的經義,而《SN 1.1.2》的對應經典《雜阿含1268經》與《別譯雜阿含179經》並未提到此句,反而在《雜阿含1269經》與《雜阿含1316經》出現,實際上造成《雜阿含1267經》、《雜阿含1268經》與《雜阿含1269經》的互相牽連的關係。這裡出現的問題是『完全相同的兩部經,為何一部是『無天子名稱而有讚佛偈』,另一部是『有天子名稱而無讚佛偈』,這樣的重複有什麼意義呢?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別譯雜阿含178經》與《別譯雜阿含315經》上,也同樣是『無天子名稱的經、有讚佛偈』。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情況不是出於錯譯,而是出自背誦傳統的差異,這也是我斷言的「就〈有偈品〉而言,《別譯雜阿含經》與《雜阿含經》的血統較近,而與《相應部柯耶》距離較遠」的原因。
在此,我也純就《SN 2.2.5》Candana 栴檀(天子)來做詮釋:
Standing to one side, the young deva Candana addressed the Blessed One in verse:
立於一側之栴檀天子以偈頌向世尊問:
“Who here crossed over the flood,
Unwearying by day and night?
Who does not sink in the deep,
without support, without a hold.
誰能於此世日夜精勤地度過瀑流?
他不攀亦不住而能不沉溺於身流。
One always perfect in virtue
Endowed with wisdom, well concentrated,
One energetic and resolute
Crosses the flood so hard to cross.”
(世尊回答:)
(比丘)具足戒,有智慧與具念,具決心與精進不懈,能度過難度的瀑流。
One who desists from sensual perception,
Who has overcome the fetter of form,
Who has destroyed delight in existence
He does not sink in the deep.
能斷除欲想,克服色結的纏縛,斷除對(三)有的喜樂,他不沉溺於深流。
菩提比丘的註解提到:斷除欲想指斷除五下分結,色結指五上分結;對(三)有的喜樂,指三種行(業),善的、不善的與無記的。另有一種解釋:欲想指欲界有,色結指色界有,且暗含無色界有。對有的喜樂指對三有的業行。
菩提比丘的註解指出此為《經集蛇品第九章,雪山夜叉經》173~175偈。相當於《雜阿含 1329經》(爾時世尊說偈答言:『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如思惟繫念,是能度深淵;不樂諸欲想,亦超色諸結;無攀無住處,不溺於深淵。』娑多耆利、醯魔波低復說偈問佛:『何法度諸流?以何度大海?云何捨離苦?云何得清淨?』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正信度河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斷苦,智慧得清淨。」(CBETA, T02, no. 99, p. 367, a4-15)我們留待《雜阿含 1329經》與《經集蛇品第九章,雪山夜叉經》對讀時再細談。
不過,在討論「第一結集」時,我一再提示重複的經典背後的意涵,這是在討論經典結集史時,不能忽略的文獻實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