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導師書札--12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 第五期)

繼程法師:

一、《般若經》之本義,應求之於《大般若經》自身。

  《現觀莊嚴論》成立極遲,與中觀、唯識不同,蓋

  出入中觀、唯識,而自成體系(較近中觀)。在秘密

  大乘興起期,《現觀莊嚴論》盛行。歐陽君之「大

  般若經敘」亦可謂一家之說。均可用為讀《般若

  經》之助。

二、什譯「大小品」,與《般若經》早期思想相近。

  奘公所譯,則在教典流傳中,有所增補、潤飾。

  (與唯識宗義為近)原文即有所差異,並非全出於

  譯者也。

三、「業力不失」,過去之一切業,僅其中一業,感得

  今生之總異熟---如生人、或生鬼趣中,其餘業力

  不失,故有業隨身之說。「帶業往生」,本非經文

  所說。如淨業成熟,往生極樂,未能悟入無生以前

  ,有漏業力猶在,則亦當然帶著,即隨身之意。

  但以在淨土中,此等業無緣助而不致再感生死

  果報,故亦有等於無耳。

今年衰朽日甚,寫作不易繼續,一切決於因緣,豈能一如己意也。專復,即請法安。

         印順合十  九月十九日

         (民國八十四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