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彼岸道品第一問, 阿逸多問--2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三項 波羅延

波羅延Parayana,或譯為[波羅耶那]、[波羅衍拏];或譯義為[過道]、[彼岸到],是早期集成的問答偈頌集。現存銅鍱部誦本,編入小部[經集]的第五品──[彼岸到品]。內容共分18章:1、序偈;2到17──一六章,為16學童所問;18(章)結說。全部共174偈;16學童所問凡92偈。據序偈所說:大婆羅門婆和利Bavari到南方出家,教授五百學眾。因為不明[頂與頂墮]的意義,聽說釋迦子成一切智者,特命十六位學童來見佛;佛也就為他們解說了[頂與頂墮]的意義。其次,學童們一一發問,成16章。結說為:16學童都出了家,得到解脫。年老的賓祇耶Pingiya受持佛的教授,回南方去復命。波羅延的16學童,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相近,如[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婆須蜜Vasumitra,世友)說:[十六婆羅門,阿逸、彌勒是其二。]出曜經也說:[十六裸形梵志,十四人取泥洹;二人不取,彌勒、阿耆是也。]這正與中阿含經(66)[說本經]相合:佛記阿夷哆Ajita未來作轉輪王,彌勒Maitreya成佛。16學童事,說一切有部與銅鍱部所傳一致,只是說一切有部,以二人不取涅槃,與銅鍱部的傳說小異。

這部偈頌集極為古老!在雜阿含經(相應部)已說到:[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憂陀延所問]。但不要以為比[雜阿含]的任何部分為早。在聖典的成立中,雜阿含為[修多羅]、[祇夜]、[記說](弟子所說、如來所說)三部分所合成。說到的波羅延四經,都屬於如來所說、弟子所說部分──[記說]。[波羅延]雖沒有編入[祇夜](八眾誦),也是祇夜所攝、是不了義,是有餘說;要經如來與弟子的決了,意義才能明了。這就是[瑜伽論]所說,以[祇夜]為不了義,[記說]為了義的意義。所以,這雖是古老的,但比[雜阿含]的[修多羅]相應部分,要遲一點。約與[祇夜](有偈品)集成的時代相當,而為[記說]所決了的對象。這是依[波羅延]主體,16學童的問答而說。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相同,[波羅耶那]也是大眾部所共傳的,所以可想見為早期集成的。但各部所傳,次第與文句,當然會有多少出入。如[優陀延學童所問]的末後問答(經集1110、1111偈),在[瑜伽論]中屬於[阿氏多所問。]在意義(識滅)上,[瑜伽論]所傳似乎更為恰當!

主體16章大體相同,而序偈與結說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序偈中有關[頂與頂墮],銅鍱部的傳說是:無明是頂;與信、念、定、欲、精進相應的明,是頂墮。說一切有部所傳,如[發智論]所說:信三寶為頂,退失三寶的信心是頂墮。在修行過程中,這是不退轉與退轉的意義,所以頂是四加行位(坤案:暖、頂、忍、世第一法)之一。二部的傳說完全不同。[波羅延]以超越生死為主題,能越生死而達寂滅,所以名為[波羅延](彼岸到),本指答16學童所問部分。在[波羅延]的傳誦中,雖有為波羅延摩納婆說頂與頂墮的傳說,而並沒有公認的一致意見。所以現有的序說與結說,都是屬於部派的附錄。說一切有部說:[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頂與頂墮,是泛說為學童們說的。而今小部的[波羅延]以16學童,阿耆多在先,就說頂與頂墮,佛為阿耆多說。賓祇耶在後,就將結說部分歸於賓祇耶說。而且序偈所說的南方地名,可解說為與序偈編集者的區域有關。序偈與結說稱賓祇耶為[大仙],也似乎不適當。總之,序偈與結說是屬於部派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