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期的佛教手印---- 1990-1993年在賴鵬舉、顏娟英、李玉珉的引導之下,版主學習了一點「佛教圖像學」的皮毛。僅以此文紀念那一段學佛的日子,並且藉以表達對賴鵬舉醫師的懷念與哀思,賴鵬舉醫師曾帶著我出入台北市古董街,要我指出各尊佛像的可能年代及疑訛點。
=====
印順導師認為佛滅紀元是西元前 390年,如果以世壽81歲來計算,則佛誕生於西元前 471年。
一般學者認為,釋迦牟尼約生於西元前460年,而於西元前380年入滅。大略的計算的過程是這樣的,
西元前256 年,阿育王於「阿育王法敕(大摩崖)第 5號」上面描述立於阿育王灌頂(登王位)第 13 年。
西元前269 年,阿育王灌頂(登王位)。
阿育王登基於佛滅後120年,所以佛滅紀元為西元前389年。
佛陀世壽81歲來計算,佛誕生於西元前 470年。
以巴利五師相傳的記載來看,《善見律毘婆沙》:「今次第說師名字:優波離,[10]大象拘,蘇那拘,悉伽符,目揵連子帝須。」(CBETA, T24, no. 1462, p. 677, b19-20)。[10]Dāsaka, Sonaka, Siggava, Tissa Moggaliputta.。
元亨寺譯,巴利《一切善見律註序》:「如優波離、大象拘、蘇那拘、私伽婆、目犍連子帝須」(CBETA, N70, no. 36, p. 33, a12-14 // PTS. Sp. 32)。
優波離於世尊證悟之兩年(?)後回到釋迦城時出家,佛陀 29歲出家,35歲成道,37歲回道迦毘羅衛城,當年優波離出家,假設當年優波離為 18歲,則佛陀入滅時,優波離為 62歲,而在該年傳戒給20歲的大象拘,大象拘在60歲傳戒給20歲的蘇那拘,蘇那拘在60歲傳戒給20歲的悉伽符,悉伽符在60歲傳戒給20歲的目揵連子帝須,此時(目揵連子帝須得戒時)為佛滅後 120歲,而目揵連子帝須後日成為阿育王的帝師。
依照北傳的算法,《雜阿含604經》:「(佛)告阿難曰:『於我般涅槃後,百年之中,當有長者名[21]瞿多,其子名曰[22]優波崛多」(CBETA, T02, no. 99, p. 165, b23-25)[21]Gupta.。[22]Upagupta.。
《雜阿含604經》敘述優波崛多為阿育王師。也是「百年」。(《妙雲集》22冊,《佛教史地考論》190頁,列阿難傳商那和修,傳優波毱多為帝師),以阿難出生於佛成道日,佛陀53歲時,阿難成為侍者,時年18歲;佛陀入滅時,阿難46歲,假設阿難80歲傳給20 歲的商那和修,離佛滅才34年;若商那和修也在80歲傳給20 歲的優波毱多,此時離佛滅才94年;若優波毱多50歲成為帝師,則離佛滅124年,如果優波毱多在阿育王灌頂後十年成為帝師,則佛滅到阿育王灌頂為114年;如果優波毱多在阿育王灌頂後五年成為帝師,則佛滅到阿育王灌頂為119年。
以上的推論,立足於阿育王灌頂的年代,而那一年可由現存的阿育王石柱和法敕,經碳十四鑑定得到較確切的紀元,再經由南傳五師相傳或北傳阿難傳優波毱多得到佛滅紀元。誤差應該不超過五十年。
========
以法輪代表佛陀 |
西元元年以前的佛教圖畫資料很少留存到今日,如果我們想認識初期的釋迦牟尼佛圖像,只有到今天為止的佛教考古發現可作參考,這些圖像都是來自雕刻。
初期(西元前200年到西元前100年)的佛教圖像並不以人的形像描繪佛陀,通常是以足印、菩提樹或法輪代表佛陀(如圖一、圖二)。
圖三:左手的法輪並未顯示圓形 |
圖四:作法輪形狀的是右手 |
在西元前100年前後,開始模仿希臘雕刻以人的形像代表佛陀,雕刻師會用某一個特殊的姿勢表示此一人像是佛陀,現存的石雕可以發現兩種特別的手式(也就是「手印」),一種是「轉法輪印」,依據佛所說的第一部經《轉法輪經》,據統計,經、律所保留的「鹿野苑度五比丘」的版本有三十多種,我們在此依據《雜阿含379經》:「世尊告五比丘」(CBETA, T02, no. 99, p. 103, c14)和《相應部56.11-12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708.htm)。圖像絕大多數是「一手當胸掌心朝外,拇指和食指略圈作圓形為輪,其他三指自然微彎;另一手當胸掌心朝內,五指自然直伸微彎而以中指(或小指)輕觸兩指所作的法輪」,有些圖像右手並未碰觸到左手。(如圖三、圖四、圖五),有一特殊造型為:「左手當胸掌心朝外,拇指和食指圈作完整圓形為輪,其他三指自然微彎朝上;右手當胸掌心朝內,五指自然直伸微彎而以中指(或小指)輕觸左手兩指所作的法輪」。
圖五,兩頭鹿代表鹿野苑初轉法輪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5:「魔王復告曰:『...汝今證知;...捨頭目手足血肉妻子男女金銀諸珍,為求無上正智故,誰當證汝?』
爾時世尊...手指於大地曰:『此當證我,如於三阿僧祇劫中作無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祠會,為利益有情故,捨頭目手足血肉妻子金銀諸珍實不虛者,當自證我。』是時地神從地涌出,合掌而發聲曰:『罪者!如是,如是。如世尊言,實不虛也。』作是語已,時魔王罪者,內懷羞愧默然而住,顏容憔悴而失威德,心懷懊惱作是念云:『...』念已便去。」(CBETA, T24, no. 1450, p. 123, a27-b13)
初期佛教雕刻依上述「召喚地神為證而伏魔」的故事,佛像作「右手手心向內,自然垂下觸地,左手或手心向上平放左腿上、或當胸執袈裟一角;較後期圖像有強調右手食指指地或左手當胸手心朝外,跟初期造像不同。
「轉法輪印」有立像,有坐像,「觸地伏魔印」則純粹是坐像,因為站著手碰觸不到地嘛!(如圖六、圖七、圖八)
從實務操作而言,「轉法輪印」需作「鏤空雕」,和「觸地伏魔印」只需淺浮雕或高浮雕,前者難度高出很多。以存世雕刻而言,「轉法輪印」的雙手常因雕刻過程的琢傷,較易風化崩壞。從後代佛像造型來看,後代作品極少見到「轉法輪印」,或者忘失「轉法輪印」的要素;反而,「觸地伏魔印」綿延不斷,可在漢地與藏地佛像見到蹤影。
圖六 |
圖七 |
圖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