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台文用字商榷:「捾籃仔」和「摸飛」



=====
 我台文寫得既少又差,不自量力,(圓仔花不知醜 inn5-ah-hue1-m7-tsai1-bai2,大紅花醜不知 tua7-ang5-hue1-bai2-m7-tsai1),卻常常以「用字問題」騷擾《花埕照日》的「一蕊花」。
這幾天,「月光光,秀才郎,騎金馬,過屏東」,貼出了「捾籃仔 ⋯⋯ 假燒金,真摸飛」,「捾」字應作「毌」。「捾」字讀作「屋活切 guat」,這是一個「入聲字」,意為「取、援」;「毌 kuann7」是「貫」的本字,意為用東西(繩子、手)穿過物品來攜帶,這也是古代稱銅錢為「一貫、兩貫」的由來。「毌籃仔」不是「提籃仔」,「提」是「手指抓著籃子的把手」,「毌」是「手穿過把手與籃子之間的空洞,讓籃子掛在手腕」,見過老太太上寺廟燒香的人就知道。
「摸飛」應寫作「嗎啡 moo5-hui1」,這個詞的用法應該是年代較晚,可能是起於日治時代。 吃了「嗎啡 moo5-hui1」以後會「飄飄欲仙」,除了「麻醉藥物的本意:嗎啡」以外,台語本來是用以形容「享受、頹廢式的放縱」,後來漸漸轉成「摸魚、忙裡偷懶」。
不知,文友王昭華以為如何?
===== 
王昭華回函:  
關於「捾」,我有限的認知以為它是形聲字,就kuann啊,加個手,沒有想太多。您說的手挽籃子的動作我知道,但不算是挽的動作也用「捾」,例如,捾hǎng-ngóo(提 裝湯的容器),捾皮箱,捾燒酒⋯都是手抓著而已,並無「貫」的意思。 
「嗎啡」倒是好。「摸飛」怪,這我同意。是我沒想到。

2 則留言:

Tan Zun 提到...

記憶中好像kūann用「懸」字,再次去字典確認,故是「懸籃仔假燒金」。「懸」本字縣,詞源詞義太原始,字典上釋義用複合詞「懸挂」,為配合華文及台語現代化,也許用「挂」近音同義詞較理想。

匿名 提到...

鄭天福:
「摜kuānn」:提、拿。
《說文》:「捾,搯捾也。从手官聲。一曰援也。烏括切。」
《集韻》:「捾,取也。」按:挖取。
「捾」兮字義無合;「摜kuānn」才是正字。例:「摜行李」-提行李。
《廣韻》:「摜,摜帶。」
《玉篇》:「摜,古患切。帶也。」
「摜」兮本字是「毌kuānn」。
《說文》:「毌,穿物持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