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阿含字典》(39):涅槃


「Nirvāa 涅槃 Nibbāna」具有幾個不同的字義
一是「貪欲,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漏盡,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為涅槃。」
如《雜阿含490經》卷18: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CBETA, T02, no. 99, p. 126, b2-4)

《雜阿含28經》卷1:「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CBETA, T02, no. 99, p. 6, a6-9)。
《雜阿含104經》卷5:《雜阿含經》卷5:「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CBETA, T02, no. 99, p. 31, c7-11)

一是「樂、欲望的滿足」,如《長阿含1經》卷14:「現在生泥洹論,」(CBETA, T01, no. 1, p. 93, b12)所稱,有認為「我於現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CBETA, T01, no. 1, p. 93, b17-18),有認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即是「泥洹(涅槃)」。
《增壹阿含44.6經》卷40〈九眾生居品44〉:「一類自知為一類;若干類自知為若干類;悉具足自知為悉具足;涅槃自知為涅槃,於中而自娛樂。」(CBETA, T02, no. 125, p. 766, a24-26)。
對應的《中部1經,根本法門經》相當的經文,莊春江老師譯為「他覺知涅槃為涅槃;覺知涅槃為涅槃之後,他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從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喜歡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他不遍知涅槃。』」
很顯然,這不是所謂的「貪、瞋、癡永盡無餘,漏盡,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涅槃」不同。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2016, 第3輯)之中, KR Norman 的〈對涅槃的幾點誤解〉(p. 91-110),諾曼教授剖析註釋師或譯經師將「Nirvāa 涅槃 Nibbāna」與「Nibbuta 滿足、平靜、止息」兩個不同的字義混淆了。
在漢譯經文中,我們較難分辨到底是否原來用字為「nibbuta」。

2 則留言:

Wildkid 提到...

師兄好

如果從其他宗教各自提出他們對涅槃的定義來看呢?
也就是說各宗教都以"涅槃" 一詞作為其終極的理想境界

譬如

一是「樂、欲望的滿足」,如《長阿含1經》卷14:「現在生泥洹論,」(CBETA, T01, no. 1, p. 93, b12)所稱,有認為「我於現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現在泥洹」(CBETA, T01, no. 1, p. 93, b17-18),有認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即是「泥洹(涅槃)」。

樂、欲望的滿足為涅槃,至各禪一境性為涅槃

師兄提出的第二個例子

莊春江老師譯為「他覺知涅槃為涅槃;覺知涅槃為涅槃之後,他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從涅槃思量、思量『涅槃是我的』,而喜歡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他不遍知涅槃。』」

從受、想來覺知涅槃有涵蓋四禪及四空定的意味。

如此從各個宗教來看各自有其認為的涅槃,這樣會有

「Nirvāṇa 涅槃 Nibbāna」與「Nibbuta 滿足、平靜、止息」

兩者字義差異的問題嗎?

Wildkid 提到...

另外這經中所講涅槃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與這經

《雜阿含28經》卷1:「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所講的見法涅槃

是相同意義嗎?

末學認為雜阿含28經 "見法涅槃" 所對比的應該是長阿含1經 "現在生泥洹",有別於雜阿含490經

師兄您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