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按語:
不管是兩岸史學、漢學,或是海外史學、漢學,甚至細微到朱熹宋學,都不是我所熟習、熟讀的範圍,此處純粹是轉錄「別人的評述」,供台灣學者參讀。
========
========
以下引自彭浩仁豆瓣貼文 2012-04-21 10:50:15 :
〈就余英時及海外漢學、歷史學與“小小君”兄討論記錄〉
,昨天凌晨兩點來鐘看完了《余英時訪談錄》一書,作為一個又豆瓣控的人,立馬在豆瓣上作了標記,寫了如下一段話:“訪問基本都是學術問題,這就比較有意思了,少了許多無謂之詞。看余先生的回答,對自己論著的夫子自道,對我們理解余英時的想法還是很有幫助的。余先生的很多話都值得深思,很有意思。當然,每個人關注的點不一樣,我們也許可以問問,如果我們作這個訪談的提問者的話,會如何提問。這也是很有意思的。當然,也由於各自的關注的重點不同,對於陳致先生的提問,難免常回差生意猶未盡或者沒有幫我提出想知道的問題的感慨。”
“小小君”兄很快給我回覆了許多內容,我後來又有所回覆。因為小小君兄所說多涉及海外漢學、歷史學,而我對於海外研究不甚瞭解,所以回覆往往難免隔靴搔癢、辭不達意之感。現將我二人討論的記錄整理、標注於此書評論之下,一來以作記錄,二來也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加以指正。
2012-04-20 02:42:14 小小君
这书没看,打算等图书馆购买,从图书馆借。另,我深深觉得余英时的实际水平和他的名声并不相符。当然我不是说他没水平,而是说他名声远大于他的实际水平。比如他前不久帮《二十一世纪》所撰《戊戌政变今读》一文,就出现了至少两处重要的史实硬伤〔日后详说〕,暴露出他其实并不具备晚晴政治史的知识谱系,纯因名声大了,别人邀稿,他不好拒绝,便信手书写,孰料出了错。
2012-04-20 02:48:52 小小君
我发现,大多数大牌学者的优秀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早期,越往后其质量反而不如以前〔至少和他们之前立下的标杆相比〕。比如CUHK有位L姓讲座教授,他的所有著作和近期论文我都有所涉猎,但我深深发现其中写的最好的,倒是他在加州大学圣芭拉分校的博士毕业论文。当然这个规律不是绝对的,也有越写越好的著名学者,像茅海建,他的晚期作品就比早期作品成熟得多,无论是行文,还是内涵。
2012-04-20 02:53:28 小小君
嗯。不知道楼主你看了葛兆光领衔的复旦文史研究院主编的几本国际会议论文集没有〔不是讲座那个系列〕。我看了其中《从周边看中国》和《都市繁华》两本,发现其中收录的很多会议论文,根本就是半成品,或曰阶段性成果。按说这些论文在会议上宣读,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得到其他学者的批评与建议,回去之后再慢慢修改。孰料葛兆光居然全部结集出版,真无语。书价还老高,幸好是借来的。
2012-04-20 02:56:09 小小君
还有,我觉得余英时教授的定位,其实应该是一个Sinologist, 而不是Historian.. 当然最早有类似表述的是杨联陞,杨自称自己是Sinologist, 而何炳棣则为Historian.. 假如杨联陞是Sinologist, 那余英时其实也差不了多远。
2012-04-20 08:36:19 彭浩仁
兄好,余英時先生的水平是否與名聲不符,我覺得不好說,以我這種未入門的水準,實在不好評論,但至少還是很有水平的。至於兄說“他前不久帮《二十一世纪》所撰《戊戌政变今读》一文,就出现了至少两处重要的史实硬伤〔日后详说〕,暴露出他其实并不具备晚晴政治史的知识谱系,纯因名声大了,别人邀稿,他不好拒绝,便信手书写,孰料出了错。”這個大概也是存在的。
2012-04-20 08:36:34 彭浩仁
《朱熹的歷史世界》本來也就是為《朱熹文集》(全集?)作序而寫的,越來越大而成了一本專書。余先生原來是不是對宋史有深入的研究,我覺得值得懷疑。如果他沒有用四五年時間好好把宋代相關史料過了一遍,寫出這本大書,那他原本答應為《文集》寫序就很難說得很專業了,或者說,如兄所言,大概會有好些硬傷吧。(當然,現在《歷史世界》的下編我還是覺得有些闡釋是有問題的。三四年前看的此書,具體記不清了。)這大概也是受聲名所累了。
2012-04-20 08:36:48 彭浩仁
余英時到底算漢學家還是歷史學家,這個很難說。楊聯陞堅稱自己是漢學家,這一方面可能是自謙之詞,另一方面也許和他的研究確實零散,並沒有系統性,他自己稱為開雜貨鋪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余英時的研究,基本上還是有個主線在的,其最主要的部份大概就是知識份子,其他雖旁涉很多,但多是枝節問題,不是他最主要的論著。從這個角度看,我更願意稱其為文化史學家,或者知識史學家吧。
2012-04-20 08:37:00 彭浩仁
按我膚淺的理解,西方漢學家多是以西方學術為背景,運用西方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古代的學術,至於中國經典的理解,可能並不是特別好(當然,楊聯陞等可能有例外)。從這個角度看的話,余英時似乎也不好說只是個漢學家,余的研究首先多是建立在自己對中國經典文本的較為深入的理解基礎上的,然後才是用一些西方的理論、方法來闡釋,當然,也有中國傳統的方法。
2012-04-20 08:38:06 彭浩仁
當然,漢學家或者說西方的中國史研究者(按兄的定義,西方的中國史學家大概是很少的,何炳棣這些人,說白了還是中國出去的。而且西方純粹的中國史學家可能現在越來越少了吧?如研究上古史的李峰,不是凶光是否認為是歷史學家?巫鴻在兄看來是藝術史學家還是漢學家?)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大概由於所處的環境,他們對西方的理論能運用的更好(在中國史研究中常會理論先行,這也是存在的)。同時,他們所處的環境,常能產生一種從外部看中國的狀態,對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東西,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也許是旁觀者清吧。
2012-04-20 08:38:16 彭浩仁
我覺得對於漢學家,其研究結果或許很多不能從(事實上,我覺得西方漢學的研究很多還是很膚淺的,當然,我英語很差,看不了原文版的,只能看看翻譯過來的,不知道現在最新的研究是不是已經不一樣了),但我們從他們那也是能學到視角、理論等等的。
2012-04-20 08:40:06 彭浩仁
葛兆光先生現在大概是算在思想史學家里的吧?但事實上,按照兄的理解,我覺得不妨也把他放到漢學家里好。葛先生的研究狀態和漢學家其實很相像,一來他的研究很雜,好像什麽都搞;二來,他的很多研究都是受西方的理論或者熱點的影響的(如《中國思想史》、從周邊看中國等等都是),他大概也有理論先行的問題。當然,葛先生的國學功底很好,不至於出現太多的問題。所以,葛先生給人最大的好處,似乎還在於理論或者研究的導向、指引作用吧。至於具體研究的成果,倒是可以再討論的。
2012-04-20 08:40:15 彭浩仁
余欣也是一樣,他那本《中古異相》也有點漢學家的意思。或許現在的研究者受西方的影響較大,而國學功底本又不是太好,歷史學等國學研究有向漢學研究範式發展的可能?
2012-04-20 08:40:26 彭浩仁
至於優秀作品集中在早期,這個似乎一般都是這麼認為的,國內一般不是說最好的是博士論文嘛。(當然,也有例外,但不多。)這大概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博士三四年寫一篇論文,且沒有太多的雜務,時間也多,當然出精品的可能就大。很多學者早期的作品,大概多為博士論文或延伸出來的東西吧。畢業工作之後,雜務既多,時間少了,而又有時限上的壓力(如國內每年發表多少篇論文、項目結項等等),自然不太容易出好的作品了。
2012-04-20 08:40:35 彭浩仁
葛先生文史研究院的這兩本我好像就翻過《從周邊看中國》,確實有你說的問題吧。但既然能出,大概還是經過學者同意的吧。只要是同意了,那出出來也不能算是葛先生的錯了。
2012-04-20 08:40:46 彭浩仁
余英時先生、葛兆光先生都是我最仰慕的歷史學家,他們的研究當然存在很多問題(至於說在漢學家這個問題上,我覺得葛比余更像漢學家),對他們這種歷史學家,我們更多的可以放在他們是如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視角、視野、理論、方法上,畢竟他們給人的啓發性是比一般歷史學家大的(如何炳棣),至於具體的研究成果,則可從可不從。
2012-04-20 08:40:51 彭浩仁
漢學家或者說上面說的余先生、葛先生這些新派的歷史學家,他們給我們的更多的是理論、方法上的啟示,而兄所說的歷史學家,大概更多的貢獻是在實證性的論證中國史上的具體問題了吧。這兩派大概都是需要後學吸收的吧。若說實證性的研究,我最仰慕唐長孺先生,我們要研究中國史,這更是必須要學的。
匆匆為復,望兄指正。
2012-04-20 14:55:29 小小君
指正不敢担。我先去喝口水,等下来慢慢回复。
2012-04-20 15:08:00 小小君
名声与实际水平不相符的学者有许多,比如余英时、史景迁、秦晖等等。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余英时先生的成绩,我也没有这么大本事,我只是觉得应该就事论事、有一说一。现在很多人把余英时吹捧成华人历史学界的执牛耳者,私以为这话是有商榷空间的。但如果说余英时是华人学者中在顶尖名校担任讲座教授次数最多的人,这话就说得通了。
2012-04-20 15:18:42 小小君
其次,很多人说余英时的研究包含了古今中外,这点没错。但如果细化到具体的断代史上,论深度,其实并不见得比该方向的学者深。比如说余英时的早期作品《汉代贸易与扩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难得。但是论研究深度,很多地方真的不如国内王子今教授的相关成果。无非王子今教授不懂英文,也不晓得将自己的成果译成英文发表罢了〔李伯重先生在这点上就做得相当出色,知道中英各一份,两地发表〕。
2012-04-20 15:34:48 小小君
到了清代部分,余英时的几部著作都是走思想史的。虽然余英时引述杨联陞的话,说西方学者对制度史不感兴趣,给他们念思想史和文化史最好了。但实际情况是,西方学者之中,在中国制度史有创见的并不少,像贺凯之于明代政治制度史和欧立德之于清史,都是相当出色的。特别是欧立德教授,能熟练、广泛使用满文材料,这点是余英时所不具备的。
2012-04-20 15:42:12 小小君
顺便说下,欧立德教授最近有本新书,是讨论清代总督制度的,具体书名我忘记了,也没有Google出来。查欧教授的主页,也没有这本书的书讯,若是有人记起来,烦请告知下,当初我记得看过中文评介,很是充满兴趣.. http://harvardealc.org/biography.php?personId=222
2012-04-20 15:47:26 小小君
你问我说,李峰和巫鸿算不算Sinologist.. 按照我的理解,巫鸿更应该算是艺术史学家多点,虽然前几年《在美国发现历史:中国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收录了巫鸿的回忆文章,并置于首篇,但我觉得巫鸿和其他传统中国历史研究者相比,还是有一个距离和隔阂的。李峰的话,我看过他的《西周的灭亡》和《西周的政体》,特别是《西周的政体》写的很好,我觉得把他归为考古学者会更好,你觉得呢。
2012-04-20 15:51:19 小小君
余欣那本《中古异象》翻过几页,觉得很对葛兆光的胃口,日文文献远多于英文文献,视角、选题都很有葛兆光的风格。要我说,与其说余欣是荣新江教授的弟子,倒不如说是葛兆光先生的弟子会更为贴切。当然余作为荣门弟子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也就是这么一说而已。
2012-04-20 15:58:57 小小君
我昨天从图书馆借来陈学霖教授的《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我觉得其中第二篇《朱元璋惩贪“剥皮实草”酷刑重研:兼与王世华教授商榷》写得尤见功力,甚是喜欢。推荐给兄台,可以一读。顺便感叹下,陈学霖教授的《明代人物与传说》《明代人物与史料》和《宋金史论丛》什么时候才能有大陆版呀.. 上海古籍要是能像引进孙国栋教授的著作那般有眼光,引进陈学霖教授的这几本就好了。
2012-04-20 23:25:55 彭浩仁
“比如说余英时的早期作品《汉代贸易与扩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难得。但是论研究深度,很多地方真的不如国内王子今教授的相关成果。无非王子今教授不懂英文,也不晓得将自己的成果译成英文发表罢了”
余先生此文我沒有看過,不太清楚到底怎麼樣。但兄既然說“七十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难得”,那麼我們看學術還是用歷史的眼光好,當時的成果如果是一流的,我們當然得承認。學術本就是要後來居上的,我們不能拿余先生七十年代的東西跟王子今先生現在的東西比啊。
2012-04-20 23:29:36 彭浩仁
看兄的意思,似乎對余先生清代的論著多集中在思想史頗有微詞。愚以為學術分科,本沒有高低之分,思想史也好,制度史也好,都是需要的。余先生清史方面的著作,如《論戴著與章學誠》,我覺得還是很有功力的,而且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有自己的所得,也促進了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這大概就很不錯了。
2012-04-20 23:33:13 彭浩仁
李峰的話,我覺得上古史本就很難跟考古分開,如果說是考古學者,當然也可以(他本科好像就是學考古的吧),當然,稱為歷史學家也行吧。
2012-04-20 23:35:37 彭浩仁
至於兄對余欣的看法,我很贊同,呵呵。也許,余欣受葛先生的影響很大吧。或者說,葛先生《中國思想史》一書出來後,很多人都是受其《導論》的影響的。當然,這種影響不一定不好。
2012-04-20 23:36:28 彭浩仁
陳學霖教授的書在寫本科論文的時候似乎看過,具體記不清了,到時找來看看。
2012-04-20 23:36:55 彭浩仁
因為下午出去后到現在才回來,回覆晚了,還請見諒。
2012-04-20 02:42:14 小小君
这书没看,打算等图书馆购买,从图书馆借。另,我深深觉得余英时的实际水平和他的名声并不相符。当然我不是说他没水平,而是说他名声远大于他的实际水平。比如他前不久帮《二十一世纪》所撰《戊戌政变今读》一文,就出现了至少两处重要的史实硬伤〔日后详说〕,暴露出他其实并不具备晚晴政治史的知识谱系,纯因名声大了,别人邀稿,他不好拒绝,便信手书写,孰料出了错。
2012-04-20 02:48:52 小小君
我发现,大多数大牌学者的优秀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早期,越往后其质量反而不如以前〔至少和他们之前立下的标杆相比〕。比如CUHK有位L姓讲座教授,他的所有著作和近期论文我都有所涉猎,但我深深发现其中写的最好的,倒是他在加州大学圣芭拉分校的博士毕业论文。当然这个规律不是绝对的,也有越写越好的著名学者,像茅海建,他的晚期作品就比早期作品成熟得多,无论是行文,还是内涵。
2012-04-20 02:53:28 小小君
嗯。不知道楼主你看了葛兆光领衔的复旦文史研究院主编的几本国际会议论文集没有〔不是讲座那个系列〕。我看了其中《从周边看中国》和《都市繁华》两本,发现其中收录的很多会议论文,根本就是半成品,或曰阶段性成果。按说这些论文在会议上宣读,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得到其他学者的批评与建议,回去之后再慢慢修改。孰料葛兆光居然全部结集出版,真无语。书价还老高,幸好是借来的。
2012-04-20 02:56:09 小小君
还有,我觉得余英时教授的定位,其实应该是一个Sinologist, 而不是Historian.. 当然最早有类似表述的是杨联陞,杨自称自己是Sinologist, 而何炳棣则为Historian.. 假如杨联陞是Sinologist, 那余英时其实也差不了多远。
2012-04-20 08:36:19 彭浩仁
兄好,余英時先生的水平是否與名聲不符,我覺得不好說,以我這種未入門的水準,實在不好評論,但至少還是很有水平的。至於兄說“他前不久帮《二十一世纪》所撰《戊戌政变今读》一文,就出现了至少两处重要的史实硬伤〔日后详说〕,暴露出他其实并不具备晚晴政治史的知识谱系,纯因名声大了,别人邀稿,他不好拒绝,便信手书写,孰料出了错。”這個大概也是存在的。
2012-04-20 08:36:34 彭浩仁
《朱熹的歷史世界》本來也就是為《朱熹文集》(全集?)作序而寫的,越來越大而成了一本專書。余先生原來是不是對宋史有深入的研究,我覺得值得懷疑。如果他沒有用四五年時間好好把宋代相關史料過了一遍,寫出這本大書,那他原本答應為《文集》寫序就很難說得很專業了,或者說,如兄所言,大概會有好些硬傷吧。(當然,現在《歷史世界》的下編我還是覺得有些闡釋是有問題的。三四年前看的此書,具體記不清了。)這大概也是受聲名所累了。
2012-04-20 08:36:48 彭浩仁
余英時到底算漢學家還是歷史學家,這個很難說。楊聯陞堅稱自己是漢學家,這一方面可能是自謙之詞,另一方面也許和他的研究確實零散,並沒有系統性,他自己稱為開雜貨鋪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余英時的研究,基本上還是有個主線在的,其最主要的部份大概就是知識份子,其他雖旁涉很多,但多是枝節問題,不是他最主要的論著。從這個角度看,我更願意稱其為文化史學家,或者知識史學家吧。
2012-04-20 08:37:00 彭浩仁
按我膚淺的理解,西方漢學家多是以西方學術為背景,運用西方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古代的學術,至於中國經典的理解,可能並不是特別好(當然,楊聯陞等可能有例外)。從這個角度看的話,余英時似乎也不好說只是個漢學家,余的研究首先多是建立在自己對中國經典文本的較為深入的理解基礎上的,然後才是用一些西方的理論、方法來闡釋,當然,也有中國傳統的方法。
2012-04-20 08:38:06 彭浩仁
當然,漢學家或者說西方的中國史研究者(按兄的定義,西方的中國史學家大概是很少的,何炳棣這些人,說白了還是中國出去的。而且西方純粹的中國史學家可能現在越來越少了吧?如研究上古史的李峰,不是凶光是否認為是歷史學家?巫鴻在兄看來是藝術史學家還是漢學家?)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大概由於所處的環境,他們對西方的理論能運用的更好(在中國史研究中常會理論先行,這也是存在的)。同時,他們所處的環境,常能產生一種從外部看中國的狀態,對我們平常習以為常的東西,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也許是旁觀者清吧。
2012-04-20 08:38:16 彭浩仁
我覺得對於漢學家,其研究結果或許很多不能從(事實上,我覺得西方漢學的研究很多還是很膚淺的,當然,我英語很差,看不了原文版的,只能看看翻譯過來的,不知道現在最新的研究是不是已經不一樣了),但我們從他們那也是能學到視角、理論等等的。
2012-04-20 08:40:06 彭浩仁
葛兆光先生現在大概是算在思想史學家里的吧?但事實上,按照兄的理解,我覺得不妨也把他放到漢學家里好。葛先生的研究狀態和漢學家其實很相像,一來他的研究很雜,好像什麽都搞;二來,他的很多研究都是受西方的理論或者熱點的影響的(如《中國思想史》、從周邊看中國等等都是),他大概也有理論先行的問題。當然,葛先生的國學功底很好,不至於出現太多的問題。所以,葛先生給人最大的好處,似乎還在於理論或者研究的導向、指引作用吧。至於具體研究的成果,倒是可以再討論的。
2012-04-20 08:40:15 彭浩仁
余欣也是一樣,他那本《中古異相》也有點漢學家的意思。或許現在的研究者受西方的影響較大,而國學功底本又不是太好,歷史學等國學研究有向漢學研究範式發展的可能?
2012-04-20 08:40:26 彭浩仁
至於優秀作品集中在早期,這個似乎一般都是這麼認為的,國內一般不是說最好的是博士論文嘛。(當然,也有例外,但不多。)這大概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博士三四年寫一篇論文,且沒有太多的雜務,時間也多,當然出精品的可能就大。很多學者早期的作品,大概多為博士論文或延伸出來的東西吧。畢業工作之後,雜務既多,時間少了,而又有時限上的壓力(如國內每年發表多少篇論文、項目結項等等),自然不太容易出好的作品了。
2012-04-20 08:40:35 彭浩仁
葛先生文史研究院的這兩本我好像就翻過《從周邊看中國》,確實有你說的問題吧。但既然能出,大概還是經過學者同意的吧。只要是同意了,那出出來也不能算是葛先生的錯了。
2012-04-20 08:40:46 彭浩仁
余英時先生、葛兆光先生都是我最仰慕的歷史學家,他們的研究當然存在很多問題(至於說在漢學家這個問題上,我覺得葛比余更像漢學家),對他們這種歷史學家,我們更多的可以放在他們是如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視角、視野、理論、方法上,畢竟他們給人的啓發性是比一般歷史學家大的(如何炳棣),至於具體的研究成果,則可從可不從。
2012-04-20 08:40:51 彭浩仁
漢學家或者說上面說的余先生、葛先生這些新派的歷史學家,他們給我們的更多的是理論、方法上的啟示,而兄所說的歷史學家,大概更多的貢獻是在實證性的論證中國史上的具體問題了吧。這兩派大概都是需要後學吸收的吧。若說實證性的研究,我最仰慕唐長孺先生,我們要研究中國史,這更是必須要學的。
匆匆為復,望兄指正。
2012-04-20 14:55:29 小小君
指正不敢担。我先去喝口水,等下来慢慢回复。
2012-04-20 15:08:00 小小君
名声与实际水平不相符的学者有许多,比如余英时、史景迁、秦晖等等。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余英时先生的成绩,我也没有这么大本事,我只是觉得应该就事论事、有一说一。现在很多人把余英时吹捧成华人历史学界的执牛耳者,私以为这话是有商榷空间的。但如果说余英时是华人学者中在顶尖名校担任讲座教授次数最多的人,这话就说得通了。
2012-04-20 15:18:42 小小君
其次,很多人说余英时的研究包含了古今中外,这点没错。但如果细化到具体的断代史上,论深度,其实并不见得比该方向的学者深。比如说余英时的早期作品《汉代贸易与扩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难得。但是论研究深度,很多地方真的不如国内王子今教授的相关成果。无非王子今教授不懂英文,也不晓得将自己的成果译成英文发表罢了〔李伯重先生在这点上就做得相当出色,知道中英各一份,两地发表〕。
2012-04-20 15:34:48 小小君
到了清代部分,余英时的几部著作都是走思想史的。虽然余英时引述杨联陞的话,说西方学者对制度史不感兴趣,给他们念思想史和文化史最好了。但实际情况是,西方学者之中,在中国制度史有创见的并不少,像贺凯之于明代政治制度史和欧立德之于清史,都是相当出色的。特别是欧立德教授,能熟练、广泛使用满文材料,这点是余英时所不具备的。
2012-04-20 15:42:12 小小君
顺便说下,欧立德教授最近有本新书,是讨论清代总督制度的,具体书名我忘记了,也没有Google出来。查欧教授的主页,也没有这本书的书讯,若是有人记起来,烦请告知下,当初我记得看过中文评介,很是充满兴趣.. http://harvardealc.org/biography.php?personId=222
2012-04-20 15:47:26 小小君
你问我说,李峰和巫鸿算不算Sinologist.. 按照我的理解,巫鸿更应该算是艺术史学家多点,虽然前几年《在美国发现历史:中国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收录了巫鸿的回忆文章,并置于首篇,但我觉得巫鸿和其他传统中国历史研究者相比,还是有一个距离和隔阂的。李峰的话,我看过他的《西周的灭亡》和《西周的政体》,特别是《西周的政体》写的很好,我觉得把他归为考古学者会更好,你觉得呢。
2012-04-20 15:51:19 小小君
余欣那本《中古异象》翻过几页,觉得很对葛兆光的胃口,日文文献远多于英文文献,视角、选题都很有葛兆光的风格。要我说,与其说余欣是荣新江教授的弟子,倒不如说是葛兆光先生的弟子会更为贴切。当然余作为荣门弟子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也就是这么一说而已。
2012-04-20 15:58:57 小小君
我昨天从图书馆借来陈学霖教授的《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我觉得其中第二篇《朱元璋惩贪“剥皮实草”酷刑重研:兼与王世华教授商榷》写得尤见功力,甚是喜欢。推荐给兄台,可以一读。顺便感叹下,陈学霖教授的《明代人物与传说》《明代人物与史料》和《宋金史论丛》什么时候才能有大陆版呀.. 上海古籍要是能像引进孙国栋教授的著作那般有眼光,引进陈学霖教授的这几本就好了。
2012-04-20 23:25:55 彭浩仁
“比如说余英时的早期作品《汉代贸易与扩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难得。但是论研究深度,很多地方真的不如国内王子今教授的相关成果。无非王子今教授不懂英文,也不晓得将自己的成果译成英文发表罢了”
余先生此文我沒有看過,不太清楚到底怎麼樣。但兄既然說“七十年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难得”,那麼我們看學術還是用歷史的眼光好,當時的成果如果是一流的,我們當然得承認。學術本就是要後來居上的,我們不能拿余先生七十年代的東西跟王子今先生現在的東西比啊。
2012-04-20 23:29:36 彭浩仁
看兄的意思,似乎對余先生清代的論著多集中在思想史頗有微詞。愚以為學術分科,本沒有高低之分,思想史也好,制度史也好,都是需要的。余先生清史方面的著作,如《論戴著與章學誠》,我覺得還是很有功力的,而且也說明了一些問題,有自己的所得,也促進了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這大概就很不錯了。
2012-04-20 23:33:13 彭浩仁
李峰的話,我覺得上古史本就很難跟考古分開,如果說是考古學者,當然也可以(他本科好像就是學考古的吧),當然,稱為歷史學家也行吧。
2012-04-20 23:35:37 彭浩仁
至於兄對余欣的看法,我很贊同,呵呵。也許,余欣受葛先生的影響很大吧。或者說,葛先生《中國思想史》一書出來後,很多人都是受其《導論》的影響的。當然,這種影響不一定不好。
2012-04-20 23:36:28 彭浩仁
陳學霖教授的書在寫本科論文的時候似乎看過,具體記不清了,到時找來看看。
2012-04-20 23:36:55 彭浩仁
因為下午出去后到現在才回來,回覆晚了,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