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王建偉、金暉校釋:《雜阿含經校釋》

P1170268

原始佛典,南北分傳, 塵封千年,今還清白;漢巴契會,釋疑解難,以古注古,始見真容,道源一趣,同彰其宗。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後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最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最豐)。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謂: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漢譯《雜阿含經》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唯一梵出作品,被認為是最接近早期佛經原貌的佛陀言論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最古老的佛經。

此珍本自來中國,即以「小乘經」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顛倒、經卷殘失、誤寫誤補、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雜阿含經校釋》即在此基礎上努力拓展,以求還原。《校釋》主要成績有三:(1)編類補佚、勘訂足本。依玄奘、義淨等譯典所記體例,重編類目、還原卷次;以《高麗藏》為底本,《房山石經》、《趙城藏》等近十種刻本為校本,輔以漢巴經論,校勘全文;由巴利本譯補兩卷佚經。(2)漢巴精對、以古注古。南以巴利三藏,北以本母、阿含異本、有部阿毗達磨、有部律書等文獻,互參匯注,不避不漏,集為詞典。(3)南北相較、證其同源。全面、深入比較研究漢巴早期經論,增改對經,記錄證據,顯示南北阿含實出同源,同期經典之詞、句、文、義皆具極高互釋性,令後期經典望塵莫及。

全書工程浩大、頭緒繁多,作者傾二人之力、盡十餘年告成,填補了《雜阿含經》乃至原始佛教研究領域的多項學術空白。本書校點恰當、譯語準確、注釋精細,不僅恢復了《雜阿含經》的原貌、疏通了經文的滯礙,更廓清了原始佛教的思想結構,令這部沉寂千年的古籍珍本重放光彩。

=========================

王建偉(1958~)、金暉(1971~),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師從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Kelaniya-Sri Lanka)尊者達默迪納博士(Ven. Dr. Dhammadinna)學習巴利經典,深入南北傳佛教思想、歷史之比較研究。2000年初至今,十餘年專研《雜阿含經》及相關漢、巴原始經論,完成《雜阿含經校釋》(2014年付梓)。創立阿含學苑(Āgamārāma),有《來果禪師年譜》、《生命的真意》等多種著、譯作品於海內外出版。

==================

版主按語:

此書自稱「校點恰當、譯語準確、注釋精細」,應該值得寫一書評。

「南北相較、證其同源」,這話有語病。只要不是「外道竄入」、「狂人妄改」,即使是聲聞弟子各自所說,也算是「同源」。論述此項,應談其異同,而非論其「同源」。

「重編類目、還原卷次」,應該只是一種「重新編次」以求還原「原貌」的嘗試;這種「重新編次」,已有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佛光《雜阿含經》,以及

向井亮,(1985),〈《瑜伽師地論》攝事分と《雜阿含經》〉, 《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

此書可算是第四種,如果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也算一種的話,則此書是這一類「重新編次」的第五種。

========徐文堪〈跋〉============

《雜阿含經》為四阿含之一,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對佛教史、佛教哲學、中國文化史等的研究都極為重要。但由於此經在流傳過程中,發生次第顛倒、缺失、誤補等現象,為了恢復其原貌,非常需要對照巴利原本,進行校勘、標點和注釋。上世紀末,大陸和台灣雖分別出版了四阿含的現代版本,受到讀者歡迎,但仍存在許多缺憾,有待彌補。

本書作者王建偉、金暉先生長期潛心研究佛典,並曾師從斯里蘭卡著名學者學習巴利三藏,他們在吸取呂澂、印順等前輩學者和日本、西方、印度、斯里蘭卡等學術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以《高麗藏》為底本,選取《房山石經》、《磧砂藏》、《趙城藏》、《大正藏》等進行校訂,並與巴利藏對勘,對全書進行標點,詳加注釋,調整卷次,完成了達350萬字的巨著,從而使得我國對《雜阿含經》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具有國際先進水準。全書體例完善,並且編制了專門的《雜阿含經詞典》。

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為廣大佛學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好、最可靠的《雜阿含經》的新本,因此是一部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具、社會效益良好的創新專著。

是為跋。

徐文堪

二〇一四年元月二十日

======================

版主按語:

徐文堪先生此〈跋〉,可謂善頌善禱,無甚新義,文中稱「為了恢復其原貌,非常需要對照巴利原本」,略有語病;令人誤以為他主張「巴利《相應部》是《雜阿含經》的原本」。

其實,兩者為不同部派的傳本,既有「同」、也有「異」,以目前的學術界見解,尚不宜稱誰先誰後,孰為原本,孰為增刪改訂

======================

〈後記〉

此書近因,可推1999年的《雜阿含經》講習,當時的備課筆記算是第一次粗淺功夫。一年下來,發現不少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底本錯訛、不明之處較多,給研習帶來不少障礙,而求之現存的校點注本,又未能滿足所需。為遣此難,發心自編一本校釋。此書正式發端在2000年春,從刻本收集、底本確定及相關漢巴梵資料的搜尋、遴選開始,歷十五春——學習巴利、鑽研三藏、譯補缺佚、校點經論、注釋文義、編輯詞典,眾緣和合,乃得脱稿。付梓之際,略表餘情,以為後記。

首先說明,盡管初起因緣決定了本書的工作性質和導向,即以古譯經論及本母、巴利三藏(包括注疏)為基礎對《雜阿含經》的經義、名詞作盡可能合乎原始教義的解釋,框定概念、免生歧義、啟發正思惟,但同時佛法的實踐親證原則又決定了這些文字的解釋並不能究竟了義,執著概念、偏好解釋將會誤入歧途。這是我們對文字解義的基本認識。

其次,本書在利用巴、漢文獻及現代研究成果方面是比較全面的,但由於時間、精力等條件所限,在梵、藏文獻方面,這次沒能將《雜阿含經》的梵本斷片和藏文相關文獻收歸利用是一個小小的缺憾,希望未來能有機緣圓滿此事。又,案頭尚有部分保存相對完好的梵本經論(斷片)未列入本書主要参考文獻目錄,如《因緣集》(梵nidānasaṃyukta)、《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法句經》(梵dharmapada)、《法蘊論》(梵dharmaskandha)等,其中《因緣集》可與《雜阿含經·因緣集》前分對應,最為珍貴。因為體例和篇幅的關係,這些梵本殘片的原文對照沒有作為重點出注,還需後時另作安排。

再次,在本書撰著過程中,我們陸續對相關的經論作了校點注釋,其中有不少經文(阿含)出自阿毗達磨等論藏,不僅有經有論,而且均為玄奘等大譯家的手筆,遺珠歷歷!對此,我們計劃在原有校點、注釋的基礎上擴大範圍,完整地將這些文字編輯成書,經論合璧、校點注釋,以饗讀者。此項工作將與原計劃中的《雜尼迦耶》的翻譯同步進行,望有生之年得遂所願。

最後,謹向十多年來一直支持、關心我們和我們工作的親友、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其中特别要感謝我們尊敬的善知識達默迪納長老長期以來的教授、指導,感謝他遠隔重洋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巴利文獻,並為本書作序。同時,還要感謝徐文堪、胡曉明兩位教授熱心推薦本書,感謝徐老審閱本書部分文稿並為作跋。還要感謝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的吳平老師、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羅顥老友、上海玉佛寺圖書館的慧靜法師為本書的資料采集提供了方便。特别感謝阿含學苑的全體同仁無私奉獻、風雨同舟,感謝海外好友張安楠、溫鳳珠兩位居士的長期支持!又,此書成就,得益於諸多前賢的研究成果,各類電子佛教文獻研發製作者的辛勤工作也是重要的助力,在此我們一並表示深深的謝意!

作者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八日

========================

版主對〈後記〉的按語:

1. 文中稱「《法句經》(梵dharmapada)」,其實,現今存本的梵文《法句經》是「Udānavarga」。

2. 文中稱「《因緣集》(梵nidānasaṃyukta)」、「《雜阿含經·因緣集》」,其實,梵、巴「nidānasaṃyukta, nidānasaṃyutta」一般譯作「因緣相應」,「《雜阿含經·因緣集》」則古本《雜阿含經》即作「雜因誦」。

3. 文中稱「《雜尼迦耶》」,略有語病;台灣學界、教界稱此為「《相應部》」、「《相應尼柯耶》」,如無絕對必要,不宜又出新名詞,以循前譯而減少讀者記憶新詞的負擔

======================

學術著作、經典校釋,不是一般趕流行的暢銷書,諸如「填補了《雜阿含經》乃至原始佛教研究領域的多項學術空白。本書校點恰當、譯語準確、注釋精細」之類的吹噓,可以不用在書上印出,而可以留待他人評論。下周可以拿到書,我想做的六項「acid test 酸性測試」為:

1. 《雜阿含1021經》卷36:「欲者是偈因,文字莊嚴偈,
 名者偈所依,造作為偈體。」(CBETA, T02, no. 99, p. 266, b9-10)

2. 《雜阿含36經》卷2:「云何有四?」(CBETA, T02, no. 99, p. 8, a26)

3. 《雜阿含經》卷2:「陰、根、陰即受  二陰共相關
 名字、因、二味  我慢、疾漏盡」(CBETA, T02, no. 99, p. 15, b2-3)

4. 《雜阿含612經》卷24:「唯除食息、[24]補[25]寫」(CBETA, T02, no. 99, p. 171, c10-11)[24]=補【宋】。[25]寫=瀉【元】【明】。

5. 《雜阿含64經》卷3:「「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CBETA, T02, no. 99, p. 16, c8-10)

6. 《雜阿含174經》卷7:「如是,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2]來現在,當求大師,八種經如是。種種教隨順、安、廣安、周普安、導、廣導、究竟導、說、廣說、隨順說、第二伴、真知識、同意、愍、悲、崇義、崇安慰、樂、崇觸、崇安隱、欲、精進、方便、廣方便、堪能方便、堅固、強健、勇猛身[八>心]、勇猛難伏、攝受常學、不放逸修、思惟、念、覺、[3]知、明、慧、辯、思量、梵行、如意、念處、正懃、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憶念一一八經,亦如上說。如斷義。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亦如是。」(CBETA, T02, no. 99, p. 46, a6-15)
[2]來+(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宋】【元】【明】。[3]知=智【宋】【元】【明】。

4 則留言:

商羯羅的梵書(Brahman of Sankara)) 提到...

版主您好:
最近有考慮購進王建偉、金暉校釋的《雜阿含經校釋》,適巧找到您也寫有這部書的這篇短評,不知您文中提到的"酸性測試"的結果為何?
或總體來看,是否值得購入讀與藏?
謝謝!

台語與佛典 提到...

親愛的商羯羅婆羅門:
這本書應該是目前最好的版本,填補了佛光《阿含藏》的一些不足之處。
我認為值得購買閱讀。我已經對這一套書寫了一篇書評,預計明年能夠刊出,到時候再來論列這六項「Acid test 酸性測試」,他通過了三項,有三項未通過。
我在書評中論列了此書的一些缺點、訛誤;但是,此書的嚴密、踏實,有其獨到之處。

Joseph 提到...

博主你好,從《杂阿含经校释•词典》“王舍城”等条有说

“巴利经并注谓毗婆罗山(Vebhāra)与频陀山(pandava)谷地相连,比丘住此间窟中禅修。”

我想请问博主是否知道那个巴利经注的出处

台語與佛典 提到...

Dear Joseph,
版主沒有這一方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