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評論「台灣wiki」《出曜經》詞條

pict 627

http://www.twwiki.com/wiki/%E5%87%BA%E6%9B%9C%E7%B6%93

《出曜經》,

三十卷。印度·法救菩薩造,後秦·竺佛念譯。又稱《出曜論》。收在《大正藏》第四冊。全經系由詩頌(udāna,即優陀那,感興偈),及註釋此詩頌之故事(avadāna,即阿波陀那、譬喻)所組成。
關於『出曜』一詞,僧睿〈出曜經序〉云(大正4·609b)︰『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故知『出曜』可能是譯自十二部經之一的阿波陀那,即謂本經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說奈遠甚妙之教義。又,『出曜』一詞可能是出自《詩經》的『日出有曜』。若果如此,則出曜即意為『出現的光明』,亦即將經中的種種譬喻故事,以『光明』為喻。
全經三十卷三十四品,系對《法句經》所作之解釋。其中所揭偈頌,多與吳·維只難譯《法句經》一致。而用以解釋偈頌的因緣故事,則與晉·法炬、法立共譯的《法句譬喻經》相符,惟前者所舉較後者為廣。
本經的偈頌部分(即《法句經》),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俱舍論》卷二、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所載,作者為法救,僧睿的〈出曜經序〉即根據此說。然《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則謂『佛入滅后,諸弟子所集。』至於長行的譬喻部分,作者不詳。關於本經的傳譯,僧睿〈出曜經序〉所述頗詳。據其所述,罽賓沙門僧伽跋澄於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至長安。後秦·皇初五年(398)秋,依太尉姚旻之請,僧伽跋澄執梵本,竺佛念宣譯,道嶷筆受,和、碧二師校合訂正。僧睿本人亦曾參預校訂。

以上引自《台灣wiki》(www.twwiki.com)

================================

辣筆書評:

1. 三十卷。

目前《高麗藏》、《大正藏》、《趙城金藏》是30卷。

《磧砂藏》、《洪武南藏》、《乾隆藏(龍藏)》都是20卷。更不用談一般圖書館較少見到的《崇寧藏》、《普寧藏》、《永樂北藏》也都是20卷。

以歷代古經錄而言,有記為20卷,也有記為19卷,就是沒有有記為30卷。

因此,僅寫作「三十卷」,是太粗疏了。

2. 印度·法救菩薩造。

「《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撰也」。「撰」,有「著作」、「編輯」兩義。

「造」就只有「著作」的文意了。

支謙〈《法句經》序〉說:「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作,...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眾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CBETA, T04, no. 210, p. 566, b17-25)

這是說,偈頌是佛所作,而抄集成品,是五部沙門各自編輯各自的《法句經》偈頌。

所以,法救所撰,可能是將「譬喻故事」與偈頌編輯在一起。

3. 後秦·竺佛念譯:

這是僧伽跋澄與竺佛念翻譯於皇初六年(西元399年)

4. 全經由詩頌(udāna,即優陀那,感興偈),及註釋此詩頌之故事(avadāna,即阿波陀那、譬喻)所組成。

事實上,《出曜經》的偈頌是否能夠全部稱為「優陀那」尚值得商榷。集在「優陀那」的偈頌是否全部都是「感興偈」,則大有問題。

《出曜經》不是由「偈頌」和「譬喻」所組成

《出曜經》是由「偈頌」、「解說(註釋)」與「攝頌」所組成

而「解說(註釋)」則有「句意詮釋」、「譬喻故事」、「引用經文」、「引用阿毘曇毘婆沙論」等四種型態。

5. 僧睿〈出曜經序〉:

應該是「僧叡」。

《出曜經》卷1:「僧叡」(CBETA, T04, no. 212, p. 609, c14)

6. 奈遠甚妙:

版主不懂這四字的涵意。

7. 全經三十卷三十四品:

其實應作「三十三品」,「三十四品」是誤將「不放逸品」分為「放逸品」與「不放逸品」兩品。

8. 其中所揭偈頌,多與吳·維只難譯《法句經》一致:

「維只難」應作「維祇難」。稱「吳、維祇難」不如稱「天竺、維祇難」。

《法句經》卷1:「始者維祇難,出自天竺」(CBETA, T04, no. 210, p. 566, c4-5)

《出曜經》859頌,《法句經》758頌,《出曜經》有31頌引自《法句經》,應該不算是「多」。

9. 而用以解釋偈頌的因緣故事,則與晉·法炬、法立共譯的《法句譬喻經》相符

這也需重新計算過數目,我認為此段敘述是「印象」,言過其實。

10. 佛入滅后:

應作「佛入滅後」。

1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原文「系」、「維只難」、「僧睿」等錯別字,讓人懷疑:原稿是簡體字,由軟體轉為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