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初期漢譯論書之阿含古註---法友飛鴻 38

PB110045

版主贅語:

廣淨法師為越南博士比丘淨行法師的高徒,而淨行法師的老師正是赫赫有名的釋明珠博士比丘,為《中阿含與中部比較研究》一書的作者。

(Minh Chau, Thich, (1964/1991), The Chinese Madhyama Āgama and the Pāli Majjhima Nikāya, (Buddhist Tradition Series, volume 15),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India.)

     近年來淨行法師執行一項相當重要的專案,將漢傳《大藏經》譯為越南文,既是利益越南佛教徒學習北傳三藏,也是對佛教全體有未可限量的貢獻。如同漢譯佛教文獻最後與藏譯、巴利佛教文獻成為三大重要法寶,如同高麗佛教與日本佛教對漢傳佛教的反哺,未來越南文的佛教三藏也定能發揮續佛慧命的家業。

廣老為我大學同學,當大學時期我還在研讀禪宗與《中論》時,他尚未親近佛學,沒想到人世滄桑、浮沉不定,十多年後在工研院佛學社演講裡,他是主講「中論與相對論」的法師,而我依然故我,當觀眾提問找渣。

羨君遊戲浮漚際,

笑我榮枯彈指間。

但是廣老不時倒駕慈航,希望能夠及時拉我一把。不過,我看,依我現在的體重,不是拉一把就拉得上岸了。
======================

KWANGCHING 提到...

在印度就有越總頌的問題了。
在阿毗達達磨中,各家論師除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以外,還要引契經,為自己的論點證明。
但是有時你所引的契經我部所不誦,另外有時雖然有部有誦,但是是越總頌。
顯示第一結集後,契經還在結集,有的是共同的結集,有的是各別的結集。各別的結集,就有人不認同。共同的結集中,有的是插了隊,並沒有編入總頌(攝頌)中。
在印度的情況就已經這麼複雜,在經過翻凙的過程,不知道又發生了什麼事。總之我對各位在漢譯文獻中,這麼用心用力的努力挖掘,是蠻佩服的,我是很早就放棄這樣的工作。
不過後代的論中(婆沙論,順正理論,瑜伽論和大智度論等大論),倒是引用大量的契經(阿含經),第一這些論文翻譯的品質很好,第二對於經文的內容,有深度和精彩的討論。如果能對照回去,對於古譯的經文之瞭解,應該大有助益。針對於婆沙的契經和佛說,我做了一點爬梳,二百卷中挖出了七十九卷,晒在網上,歡迎來參考。
婆沙挖完,準備繼續挖順正理論和瑜伽論和大智度論。
照過來,照過來,從經文比對,對回印度論師對經文的解讀,可能比做攝頌研究有意思。

2012年2月17日上午4:44
============================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廣老,能否將網址貼出,並且舉一實際例子。例如說,點入網址: ccc.xxxx.vvv 其中那一段文字即是對應《雜阿含xxx經》。這類工作我在《瑜伽師地論》找到不少《雜阿含經》〈八眾誦〉(相應部〈有偈品〉)的對應資料,與在《大智度論》找到不少漢譯《義足經》(精確地說,應該是《小部˙經集》〈彼岸道品〉與〈義品〉)的對應資料。
但是,《婆沙》與《俱舍》我則不曾用功。大抵,後期翻譯的譯書提供一個難得的文獻版本,但是早期的漢譯佛典,不管是在教義、部派歷史、佛教翻譯史、漢傳佛教史都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
我說的早期,是指漢、魏譯經,我說晚期,是指隋唐譯經。
如果以基督教在漢地傳教為例的話,早期相當於唐朝記錄的景教教義,晚期相當於明末利馬竇翻譯的教義,萬萬不可以「後後」來指正「前前」。

2012年2月17日下午7:55

KWANGCHING 提到...

阿坤學長,
我略舉一二,
1)比較詳細的是《雜阿含》的「上座名」經:
(四六四)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
《婆沙》的卷二十九幾乎就是逐字逐句的解釋。
卷二十九
謂契經說,具壽阿難往詣尊者名上座所。(147.3)
~~~~論文中有對上座名經之詳細而精彩之註解,更有更深入之探討。
2)雜阿含轉法輪經(379經)
。。。
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
《婆沙》中雖然沒有詳錄經文,但是有詳細解說:
卷第四十一
如契經說,佛轉法輪,憍陳那等苾芻見法。 地神藥叉舉聲遍告:「世尊今在婆羅痆斯仙
人鹿苑,三轉法輪具十二相,乃至廣說。(210.1)
3)長阿含卷十六有大梵天王和不知名比丘之問答,

彼比丘詣梵王所問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大梵王告比丘言:「我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眾生父母。」時彼比丘告梵王(0102016)曰:「我不問此事。自問『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長者子,彼梵王猶報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無能勝者,乃至造作萬物,眾生父母。」比丘又復告言:「我不問此,我自問四大何由永滅。」長者子,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報彼比丘四大何由永滅。時大梵王即執比丘右手,將詣屏處。語言:「比丘,今諸梵(0102017)王皆謂我為智慧第一,無不知見。是故我不得報汝言『不知不(102.3)見此四大何由永滅。」又語比丘:「汝為大愚,乃捨如來於諸天中推問此事。汝當於世尊所問如此事。如佛所說,善受持之。」

《婆沙》中有類似之故事謂比丘是馬勝尊者。

卷五十一中:
謂契經說,大梵天王不了尊者馬勝所問,恐梵眾知,方便引出軟言愧謝,彼說梵王由覆纏故,引出眾外,方申不了。為遮彼意,顯示覆纏唯欲界有。然大梵王為慢諂誑覆蔽心故,(0271003)便作是語。
我的爬梳晒在新開的『大婆毘沙論讀書心得』,已經爬到七十九卷了。但是還沒有做和阿含對照的工作。

《順正理論》引用的更多,幾乎一個論點就引了五個十個契經的很常見,《順正理論》包含了很多研究阿含的寶貴資料。
另外《瑜伽》的〈聲聞地〉中,也有很多契經,應該都是有部的《雜阿含》,又是玄奘很滿意的翻譯。
《大智論》的文章美,故事又精彩,但是它的引文出處就比較廣一點。

2012年2月19日上午5:07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廣老新開的『大婆毘沙論讀書心得』網址
http://mahavibhasa.blogspot.com/

2012年2月19日下午9:45

KWANGCHING 提到...

早期的漢譯佛典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個人的見解是直接進攻,有相當高的難度,所以倚賴論文中的譯文和討論來幫忙,解讀古譯的經文。
再引一段婆沙的論文,論師們(譬喻師)直接就說你所引契經皆非佛說。
(婆沙八十二卷--大正27,425c-426a)
佛說有四補特伽羅能生梵福,云何為四?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未曾立窣堵波處,為佛舍利起窣堵波,是名第一補特伽羅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未曾立僧伽藍處,為佛弟子起僧伽藍。是名第二補特伽羅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佛弟子眾既破壞已,還令和合。是名第三補特伽羅能生梵福。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修四梵住,是名第四補特伽羅能生梵福。

「譬喻者」說,如是契經非皆佛說。此中前三亦非一切皆生梵福,彼所得果不相似故。謂若有人在佛生處、得菩提處、轉法輪處、般涅槃處,起大制多、眾寶嚴飾。復有餘人,更於諸
處聚砂石等作小制多,彼二生福豈得相似?

又若有人,為佛弟子造僧伽藍,高廣嚴飾。如(0425003)誓多林、林(0425004)、大林、闇林寺等。復有餘人,為佛弟子隨宜造立小僧伽藍,彼二生(426.1) 福豈得相似?又若有人,令彼天授所破僧眾還得和合。復有餘人,能善和息憍餉彌等僧鬪諍事,彼二生福豈得相似?故知彼經非皆佛說,亦非一切皆生梵福。四梵住經是佛所說,此四梵住皆是梵福。

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如是契經皆佛所說。此中四種皆生梵福。

2012年2月20日下午2:52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2012年2月21日下午1:56

廣老,在南傳九分教並未包含「譬喻」,大抵「譬喻」就如同「俗講」,以傳奇故事逗引初機學佛,有時也當不了真。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3:「問:『若爾,<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

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CBETA, T27, no. 1545, p. 916, b24-27)

從漢傳經論尋找古譯的阿含注疏,你也熟識的美國菩提學會的丘中仁居士早在 2005年就完成了《瑜伽師地論》的經論對讀索引:

http://www.mahabodhi.org/yogacara/index.php

只是,不管丘中仁師兄或是您老,均未公開發表文章,除非執經問字、親炙請益,是無緣得知此中法味的。

本庄良文,1984年指出「三昧天」論師的《俱舍論疏》將所有《俱舍論》引用的阿含經,將其經文完整地抄錄,據說不只保留與巴利、漢傳不同的對應經文,也有兩者所無的獨傳經文。

但是,如同鄧偉仁在這期《人生》雜誌(2012年2月版)所說的,世界各國學者對漢譯論書與相關漢疏所作的研究完全空白,恐怕到時候這一張對照表還是會由外國學者完成。

Honjō, Yoshifumi, (1984), A Table of Āgama Citations in the Abhidharmakośa and the Abhidharmakośopāyikā, Kyoto, Japan.

==================================================

KWANGCHING 提到...

阿坤學長:
俱舍論和契經的對照,總共有三個版本,兩本是日本人編的,最後一本是德國人編的。
三本我都有,但是大搬家來法國,一時找不到。
本莊良文是其中之一,另外作者忘記了,兩本我在FY的圖書館裡都留有挎貝,沒有的話以前授業的生徒應該有。
德國人是PASADIKA老法師編的,PASADIKA是ANALOYO的老師。
日本的版本,一本是和漢語契經的對照,這一本對漢語佛經的幫助比較直接,另一本是和巴利系的契經對照。
PASADIKA的本子出版很遲,好像2000前後才出版的,是綜合各版本的大全,是德文的著作,不過內容大部份是對照,德文很少。
之前因為大部份都著重義理的部份,對於對照研究這個金礦就沒有開採下去。
另外,婆沙中還有對對方所引的契經,直接就指責說此『非三藏』,這些經典如果能找到漢文的對應本,你就中大奬了,對於攝頌的謎題,大有助益吧。
~~~~
本生的問題,契經中有的資料很有限,漢譯有的妙眼婆羅門,是佛自說的本生故事,另外南傳的大典尊也是。
現有的本生故事最早是附於律藏,當成佛傳的一部份(前生),各部律典所傳不一,可見是經典結集之後,佛教傳到(印度)各地,才各別加進去的材料。後來才出律藏中獨立出來。
另外從婆沙的討論來看,很多頌是後來才編的,所以都不被阿毗達磨論師承認為是最早的結集和契經,看來論師時代部派已經各有契經,而且他們對契經的認定標準蠻嚴格的,

2012年2月24日下午4:56

===================================================

KWANGCHING 提到...

引一個『非三藏』的例子:
又彼所引第三契經:「離色、受、想、行不應說識,有去來等者亦依欲色
界說,若無色界,應說離受想行,不應說識有去來等」。若即如文而取義者,如餘經
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豈上二界亦資(0431004)段食」。

問:「云何通彼所說過難?」答:「此不須通,『非三藏』故」。(大正27,432a)

2012年2月24日下午6:17

3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廣老,在南傳九分教並未包含「譬喻」,大抵「譬喻」就如同「俗講」,以傳奇故事逗引初機學佛,有時也當不了真。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3:「問:『若爾,<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


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CBETA, T27, no. 1545, p. 916, b24-27)

  從漢傳經論尋找古譯的阿含注疏,你也熟識的美國菩提學會的丘中仁居士早在 2005年就完成了《瑜伽師地論》的經論對讀索引:


http://www.mahabodhi.org/yogacara/index.php


只是,不管丘中仁師兄或是您老,均未公開發表文章,除非執經問字、親炙請益,是無緣得知此中法味的。


本庄良文,1984年指出「三昧天」論師的《俱舍論疏》將所有《俱舍論》引用的阿含經,將其經文完整地抄錄,據說不只保留與巴利、漢傳不同的對應經文,也有兩者所無的獨傳經文。


但是,如同鄧偉仁在這期《人生》雜誌所說的,世界各國學者對漢譯論書與相關漢疏所作的研究完全空白,恐怕到時候這一張對照表還是會由外國學者完成。

KWANGCHING 提到...

阿坤學長:
俱舍論和契經的對照,總共有三個版本,兩本是日本人編的,最後一本是德國人編的。
三本我都有,但是大搬家來法國,一時找不到。
本莊良文是其中之一,另外作者忘記了,兩本我在FY的圖書館裡都留有挎貝,沒有的話以前授業的生徒應該有。
德國人是PASADIKA老法師編的,PASADIKA是ANALOYO的老師。
日本的版本,一本是和漢語契經的對照,這一本對漢語佛經的幫助比較直接,另一本是和巴利系的契經對照。
PASADIKA的本子出版很遲,好像2000前後才出版的,是綜合各版本的大全,是德文的著作,不過內容大部份是對照,德文很少。

之前因為大部份都著重義理的部份,對於對照研究這個金礦就沒有開採下去。

另外,婆沙中還有對對方所引的契經,直接就指責說此『非三藏』,這些經典如果能找到漢文的對應本,你就中大奬了,對於攝頌的謎題,大有助益吧。
~~~~
本生的問題,契經中有的資料很有限,漢譯有的妙眼婆羅門,是佛自說的本生故事,另外南傳的大典尊也是。
現有的本生故事最早是附於律藏,當成佛傳的一部份(前生),各部律典所傳不一,可見是經典結集之後,佛教傳到(印度)各地,才各別加進去的材料。後來才出律藏中獨立出來。

另外從婆沙的討論來看,很多頌是後來才編的,所以都不被阿毗達磨論師承認為是最早的結集和契經,看來論師時代部派已經各有契經,而且他們對契經的認定標準蠻嚴格的,

KWANGCHING 提到...

引一個『非三藏』的例子:

又彼所引第三契經。離色
受想行不應說識。有去來等者亦依欲色
界說。若無色界應說離受想行。不應說
識有去來等。若即如文而取義者如餘經
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豈上二界亦資(0431004)段食。問云何通彼所說過難。
答:此不須通『非三藏』故。(大正27,43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