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引自部落格《銀碗盛雪》:
http://mormolyca.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30.html
-
2012/1/30
〈以水清淨身,惡業中脫離?〉
那些晨昏事水者認為如此可獲得成就,
此一但成立,則水族也可獲得成就。
udageṇa je siddhim udāharanti | sāyaṃ ca pāyaṃ udagaṃ phusantā /
udagassa phāseṇa siyā ya siddhī | sijjhiṃsu pāṇā bahave dagaṃsi ||(Sūyagaḍa 7.14)
--
是哪位無知者對無知的你說這些話:
「以水清淨身,惡業中脫離。」
如此龜和魚,都將往天昇,
又如龍與鱷,及水中游類。
"Ko nu te idam akkhāsi ajānantassa ajānato;
Udakābhisecanā nāma pāpakammā pamuccati.
‘‘Saggaṃ nūna gamissanti sabbe maṇḍūkakacchapā;
Nāgā ca suṃsumārā ca ye c'aññe udake carā.(Therīgāthā 240-241)
--
Rev. R. Morris發表於1893年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第四卷中的文章雖然認為佛/耆兩教相近的幾個偈子「可能借自相同來源(... may have been borrowed form a common source)」,但在分析完Sūyagaḍa 2.6的偈子之後卻又認為從格律的角度來看,是耆那教「重組(re-setting)」了巴利偈誦,不知是否是因為他認為巴利偈誦比耆那教偈誦來得好讀(better readings)的關係!?
張貼者: mormolyca 於 下午7:46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 Rev. R. Morris發表於1893年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第四卷中的文章雖然認為佛/耆兩教相近的幾個偈子「可能借自相同來源(... may have been borrowed form a common source)」,但在分析完Sūyagaḍa 2.6的偈子之後卻又認為從格律的角度來看,是耆那教「重組(re-setting)」了巴利偈誦,不知是否是因為他認為巴利偈誦比耆那教偈誦來得好讀(better readings)的關係!?
-
這有兩種可能,
Norman, K. R., (1997), A Philological Approach to Buddhism--The Bukkyō Dendō Kyōkai Letures 1994,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UK.
K. R. Norman 在該書中解釋過類似的狀況, - 一是古老的偈頌造成遺忘、疑漏的現象,
- 一是由於語言的轉換造成「落韻」的窘狀。
-
第一種現象,請參考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8/04/1268-1.html - 2012年1月31日上午3:24
-
mormolyca 提到...
- 學長提到的「落韻」讓我想起日前在耆那教偈誦中出現的「ii」音節,不知這是否是為了補足遺落的音韻而被添入的?
但不論是傳誦過程中的遺忘或是語言轉換造成的落韻,我們也很難據此斷定是哪個宗教重組了對方的偈誦,就Morris的該段分析來看,重組說似乎有點過快下決定。 - 2012年1月31日下午7:14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2012年2月6日下午7:57
MN 7 Vatthupama 布喻經
(A) 多水河與阿迪卡卡河,伽耶河與孫陀利陀河,巴雅伽河與娑羅撒帝河﹔
以及多水河,愚者即使終生在這些河裡沐浴,
也不能淨化他所作的黑業;
(B) 孫得利陀河能帶來什麼功德?
巴雅伽河與多水河能帶來什麼?
他們無法清淨造惡業者,
一個行為殘酷粗暴的人﹔
(C ) 一個人始終清淨內心,
在春祭日、聖日,
常作清淨行,
清淨內心,至於戒行圓滿﹔
婆羅門,你應在此處沐浴,
成為眾生的庇護,
(D) 如能不妄語,不傷害眾生,不竊盜,
具信而無瞋,
如此你何須更往伽耶河沐浴?
因為任何井水將是你的伽耶河。〕
《中阿含93經》:
(1)「妙好首梵志, 若入多水河,
是愚常遊戲, 不能淨黑業。
(2) 好首何往泉, 何義多水河,
人作不善業, 清水何所益?
(3) 淨者無垢穢, 淨者常說戒,
淨者清白業, 常得清淨行。
(4) 若汝不殺生, 常不不與取,
真諦不妄言, 常正念正知。
(5)梵志如是學, 一切眾生安,
梵志何還家, 家泉無所淨。
(6) 梵志汝當學, 淨洗以善法,
何須弊惡水, 但去身體垢。」
(7) 梵志白佛曰: 「我亦作是念,
淨洗以善法, 何須弊惡水。」
(8) 梵志聞佛教, 心中大歡喜,
即時禮佛足, 歸依佛法眾。」(CBETA, T01, no. 26, p. 575, c23-p. 576, a9)
《增壹阿含13.5經》: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此身無數劫, 經歷彼河浴;
及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樂彼, 闇行不清淨;
宿罪內充軀, 彼河焉能沐?
淨者常快樂, 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 彼願必果成。
設護不與取, 行慈不殺生;
守誠不妄語, 心等無增減。
汝今於此浴, 必獲安隱處;
彼河何所至, 猶盲投于冥。」
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止!止!瞿曇!猶如僂者得伸,闇者見明,迷者示道,於闇室然明,無目者為作眼目。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說此妙法,願聽為道。」(CBETA, T02, no. 125, p. 574, c14-28)ˋ
在《增壹阿含13.5經》與《中部7經》是「長行」的地方,我們可以看見《中阿含93經》的傳承是「偈頌」,大概很難從文獻去考察究竟是「偈頌被寫成長行」還是「長行被轉成偈頌」。在東晉失譯的《梵志計水淨經》反而是幾乎分辨不出偈頌形式:
《梵志計水淨經》卷1:「「此不得除黑黑行,用彼水淨,為在水,何所見?人作諸惡行,此水何所能淨者?有堅牢淨者,當持戒行、行清淨行,[5]行清淨[6]行常得應戒,若不殺盜、不妄[7]語為得等度,梵志[8]當住此作一切善,為得安隱。汝婆羅門!何須還家?何須[9]水及家?汝婆羅門!寧求淨善法,何須弊惡水?但除塵垢穢。」
「瞿曇或作是念:『寧求淨善法,不須弊惡水,用除塵垢穢。』」(CBETA, T01, no. 51, p. 844, a23-b2)
[5]〔行〕-【宋】【元】【明】。[6]行+(清淨)【宋】【元】【明】。[7]語=言【宋】【元】【明】。[8]當=常【宋】【元】【明】。[9]水=外【宋】【元】【明】。
不過,三部經都沒有「魚龜水族」都能昇天的反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