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讀詩會 7:家在牛欄西復西—2009.08.29



李賀〈送沈亞之歌并序〉:
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于吳江。吾悲其
行,無錢酒以勞,又感沈之勤請,乃歌一解以送之。
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里紅。
紫絲竹斷驄馬小,家住錢塘東復東。

元和七年是西元 812年,距今一千兩百年前,晚唐的詩人李賀,朋友沈亞之因為落第,要從長安返回蘇州附近的吳江。李賀也貧苦落魄,既沒有錢為朋友壯壯行色,也辦不起餞別的酒席,只是寫一首詩,盡一下朋友的情義。也因為這首詩,讓我們知道有「沈亞之」這個人,也就應了「贈人以言,重如千金」的說詞。
「雖然滿路的桃花,讓千里之內都映照著桃紅的春意,我的朋友沈亞之這位吳興才人,卻要在失意中離開長安,在絲絃管吹離歌欲斷之下,騎著瘦小的驄馬返鄉,家遠在東邊的錢塘更往東去。」
曾是杭州知府,更早是皇上敬重的京中大臣蘇東坡,被遠遠貶到海南島,海南島上的黎族也不知他曾是位尊權重的大臣,就像平常親友一般慇勤往來。蘇東坡這首詩有強烈自嘲的味道。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屎』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覺得喝到「馬西馬西」在半醉半醒之間,(請放江蕙的歌曲「半醉半清醒」)問在地的黎人,要怎樣才能回到我的住處?覺得周遭都是刺竹、攀藤不知方向,黎人指示說只要循著牛屎走,就可以到達,我家住在牛欄的西邊過去,還更西邊的地方。』
「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的蘇東坡,對照出「家住牛欄西復西」的自得其樂與落寞。可是在京作官的三年是蘇東坡,作品最少,即使有,也是不足傳世的應酬之作,反而是顛簸在黃州、海南島時,反而有動人心弦的文章,此時的蘇東坡,「醉裡似曾遷海外,夢中不覺到江南」,應該更接近「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吧?
以下引自
http://163.17.96.1/%E8%AE%80%E6%9B%B8%E5%BF%83%E5%BE%97/%E8%98%87%E8%BB%BE.%E5%AE%9A%E9%A2%A8%E5%9D%A1.htm
讀書心得                        陳浪勇
蘇軾 定風波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云: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雲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中關連到三個人:蘇東坡、王鞏及柔奴,蘇軾是宋朝新舊黨爭中的關鍵人物,他為了堅持政治理念而被歸類為守舊派,也因其詩詞聞名全國而被視為領導人物,可以說他遭嫉妒與受政治迫害是個性與文才使然,這是無可改變的,但是對於王鞏這一位「從東坡學為文,因受東坡下御使獄而坐累,貶賓州監酒稅,凡三年,亦幾死,而無憂幽憤歎之意」的門生,東坡是既欣慰又不忍的。
詞前描述柔奴的容貌及善應對,且世居京師,這可說是東坡對她的「始初印象」,在那封建的年代,世家公子身邊的女子多是「容貌秀麗,善應對」,但是共富貴者未必能共貧賤,這位世居京城的女子隨王鞏一起坐貶,東坡試著淡淡的問其南遷歲月的狀況說「應是不好」,其中隱含對王鞏及柔奴的歉意,其實東坡自己亦數度遭放逐,廣南風土多瘴氣且交通不便,心理的不適加以環境惡劣的苦痛,這位天才文人感受當較弟子為深,而全文的精妙處在於柔奴歷盡滄桑後的話語:「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東坡驚歎之餘方有這首詞的傳世。
吾鄉與他鄉的分別在於生活的不便與心靈的歸屬問題,既是他鄉異地,自無安適怡然的心情,而時時興起的思鄉的愁緒,鄉愁與政治的困頓百般糾纏環繞,似乎只有歸鄉,只有回到北方、回到京城,才能實現政治抱負,身心也才能獲得安頓。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的思考方式跳脫了傳統,也啟發了東坡多感的心靈,今人數百年後讀此詞句,這位奇女子的生命彷彿又鮮活了起來,人生際遇難料,但若能安頓此心,則日日是好日,若心不得安頓,則生命永遠有期待,也只是在期待,日復一日皆是磋跎。不論處在人生的那一個階段,不論職位的高低,如果都能全心全意去奉獻,去努力,則容易受到周遭人士的認同,不因為你是身處他鄉而視你為「異客」,而你的生命也會因為投入而獲得意義,因此,切莫再等待遲疑,也不必去考慮留在這個學校的時間的短長,先用心才能安心,安身立命就從此動心一念開始。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_30.html
行香子 宋、蘇軾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
共誇君賜,初拆臣封﹔
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

鬥贏一水,功敵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
暫留紅袖,少卻紗籠﹔
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