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推行台語的四件事



推行台語有四件事:
1. 標音(將台語標上音標,才能教人說台語,以台語讀書)。
2. 正字(台語有音無字的說法是錯的,除了外來語和描聲字,大多數台語音都至少有一漢字對應,這是溯源的工作,簡單一句話,就是「這個字古時候怎麼寫」?)
3.活用,用於日常生活,只要看電視上的新聞報導,就知道一句話常須夾雜「普通話」才能表達完整。
4. 創新,以台語寫詩、寫散文、寫戲劇,拍電影,寫小說,教學,引進新知識。
======
1. 標音方面,起步得早,方法正確,現在逐漸有「台羅拼音」的共識。這是四項工作中最成功、普及的一項。
2. 正字方面,當然以台文的立場,不用管「這個音古時候怎麼寫」或「這個字古時候怎麼寫」,直接將台語用音標表達即可,這就是所謂「台語羅馬字」的議題。
(以下引自「台語半桶師雜記」http://hik-u-tw.blogspot.com/2010/07/jul2010.html?showComment=1279070425638#c2397254191100818636新鮮料理人 - 2010,07,05,09:18 留言:「毋別」看過遐「毋別」禮數的人
hiku--sian
Tâi-gú " m7-bat" ū nng7-khuán ì-sù:
a. buē-hiáu, m7-tsai: I m7-bat lé-sòo.
b.tsîng-king: Guá m7-bat khuànn-kè tshiūnn i hiah siáu-lîn ê.
Tsit nng7-lī ing-kai bô-tâng, bô lí b ná-ē long-īng tsù-im e?
to-siā.

P1090377
這樣的寫法,也是可以,只是很多人會讀到「霧煞煞」,隔閡多了很多。
正字還有一個功用,是和這個語言的歷史連結起來。除非關心台文的人認為歷史不重要,大家從今天起開始寫歷史。否則,追回這個音(或用字)的原來漢字,仍然是「語源學 etymology」要進行的工作。
正字,這一項是四個項目中作得最差的,主要是隨意亂作、亂傳,方法做得不扎實。
例如:
P1090382
上面這張照片 ti7(於),應該是ti7(置),kap(及)是正確的,推sak(推廣)意思是對了,字卻未寫出來。
P1090393
P1090395
P1090392 
上面三張台南市台灣文學館的圖,(5 扌舉竹篙)與(3 田蠳夯旗叫艱苦),其實同一(gia 5)的音,一寫(5 扌舉)與另一寫(3 夯),寫法紛紜。
(4 八的ㄔ奇咧看),站立,一般台文是寫作「企」,(3 田蠳)雖然越來越多人用來代表蜻蜓,但是此字的音只是「近似」,原意為「蠳龜」,是能吃蛇的烏龜,意思是不對的。
(5 扌弄金龜),(3 塗虱)都是不常用的表達方式。
我認為如果不知道「本字」是什麼,就用「台羅拼音」標出此字,不這麼做,硬湊出一個字來,這個字不是廢棄已久的罕用字,就是《康熙字典》或《說文》不收的字,即使收了此字,原字典也不是台語使用的意思,這就是牽強附會,攀親帶戚。
這樣的字,有時候電腦打不出來,中文教授不知其義,既不正確,又連累小朋友死記一個根本用不到的字。這些字,例如「尪某 」(夫婦),「辶日辶月」(遊玩),甚至三個春,三個鳥,三個客作為一個字,造字的人自得其樂,卻是此風會遺害後人。
在「正字」的作法,我們是希望作到三點:
一、音合。二、意對。三、有文獻佐證。
現舉例如下:
1. 白醭:台語稱發黴為「生醭」。《一切經音義》卷60:「白醭(《考聲》云:「物、醋,其上生白毛謂之白醭。』《蒼頡篇》云:『醬敗生衣。』)」(CBETA, T54, no. 2128, p. 711, b15)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13:「若褥席等及衣架飲食等處,有青衣白醭生者」(CBETA, T23, no. 1443, p. 975, a5-6)
(
seⁿ) (phú)
台語也稱發黴為「臭醭」。
(tshàu) (phú)


2. 台語稱蒸米炊飯為「饙飯」,讀音類似「悶飯」,近代也有人寫成「燜飯」。
將煮過的飯再溫熱一遍也叫「餾飯」。
《一切經音義》卷63:「熱饙(《詩傳》云:『饙,餾也。』《爾雅》云:『饙,餾捻也。』《字書》云:『蒸米也。』」(CBETA, T54, no. 2128, p. 726, b10)
3. 台語稱彎腰為「亞下去」,此「亞」字與亞洲的亞讀音不同。
「亞」字在此為 [ann]第三聲,紅豆餅中的紅豆餡,「餡」為這個音的第七聲。
 (àⁿ)
杜甫「上己宴集詩」:『花蕊亞枝紅』, 「入宅詩」:『花亞欲移竹』,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
元稹「望雲騅馬歌」:『亞身受取白玉羈,開口銜將黃金勒』,
白居易「晚桃花詩」:『一樹紅桃亞拂池,竹遮松蔭晚開時』,
以上的「亞」字,均作彎腰低身解釋。
《康熙字典》亞字: (1).出自《說文》: 醜也,象人局背之形。
(2). 出自《爾雅》:次也。《蜀志》:「諸葛亮管蕭之亞」。
(3). 出自《增韻》:少也。
以《說文》的字義較接近,但不是很清晰,局背就是彎腰的意思。

論語:「君子之德小人之德草上之風必偃。」
(tshó) (siāng) (tsi) (hong) (pit) (àⁿ)
如此一來,「偃」字的台語讀音,就浮現出來。
4. 「攝影」今人大都讀為
(
liap) (iáⁿ)

     以禪宗初祖 Kassapa 譯作「迦葉(ㄕㄜˋ)」而言,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8:「尊者舍利子。尊者大目連。尊者迦攝波」(CBETA, T23, no. 1443, p. 949, c29)
「攝」字台語應讀為「siap 」
(kia) (siap)
       
5. 搞怪:
報章雜誌稱人作怪為搞怪,意思不對,寫法也不合。
南宋陸游<示子遹>詩: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陸游自己註解說:「晉人謂戲為狡獪,今閩語尚爾。」
這個稱法可以上溯到詩經《鄭風》<狡童>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
台語稱小孩「不聽話,常自作主張而出錯」為狡獪,

(káu) (kuài)
寫成「搞怪」,並未符合本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