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魏德東:台灣佛教的創新與特色 (一位中國學者的觀察)

Magnolia-1

以下引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142554/

2009-04-21 21:35:48

上週結束的台灣之行,首尾9天,除寄身於桃源弘誓學院,在新竹玄奘大學開會外,又特别參觀了印順法師親手所建的4處道場:新竹福嚴精舍、台中華雨精舍、嘉義妙雲蘭若、和台北慧日講堂,不過,給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台北的慈濟人文大厦和法鼓山。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佛教可以說創造了人間奇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謂的四大道場,即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和中台禪寺。這些道場規模之大,信眾之多,活動影響之巨,組織之嚴密,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前所未聞,即便放在當代世界宗教的整體視野中,亦堪稱翹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佛教道場巨大成功的標誌,絕非僅僅是「大」,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新與特色。每一個成功的道場,都有十足的創新精神,形成了他人不可替代的特色,構成了五彩紛呈的當代台灣佛教。而不同道場之間的激烈競爭,又進一步推動了各大道場特色的發展,促進了台灣佛教的繁榮。
佛光山標榜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四大事業,然而,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它的傳教。200多個道場,遍及五大洲,可以說第一次將漢傳佛教世界化。而所有的道場,都以麥當勞式的連鎖形式出現,統一的組織架構,統一的標識,統一的活動形式,乃至統一的微笑和告别手語,使佛光山派成為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漢傳佛教道場,乃至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這一被稱之為「星雲模式」的傳教方法,足以奠定星雲在中國佛教傳播史上的大師地位。
慈濟功德會有所謂四大志業,八大事業,但其最令人感佩的,還是它的慈善及醫療。全球1000万萬的會員規模,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救災,其災害救助能力在許多方面已經超過了國家的力量。更為難得的是,慈濟充分發揮佛教的無我慈悲精神,以慈善為橋梁,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種族間建立起和解與共榮。最典型的事件,是慈濟在印度尼西亞的救災,不僅使印尼人對華人的敵視有所緩和、化解,而且在建設救災房時,慈濟功德會居然給當地穆斯林修建了清真寺。
法鼓山的領袖是獲得日本佛學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其道場的特色也集中於科研與教育。法鼓山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在資料建設、佛典數據化、佛教教育、佛教出版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研究所優雅的環境,齊全的資料,周到的服務,使無數參訪者流連忘返。這一地處台北遠郊的道場,因此也吸引了一些國外的優秀學者長期為其服務。法鼓山因此對文化程度較高的知識分子信教群體形成了獨特的攝受力。
中台禪寺以禪修立世,以其保守性赢得市場份额。然而,其所建築的中台禪寺,高大雄偉,無與倫比,成為台灣中部的新地標。建築出自著名設計大師李祖源之手,在形式上,是將一平面展開的中國佛寺豎立起來,朝拜者從低到高,依次進入甚深法界,而其建築頂端的標誌物,則融合了佛教和各大流派乃至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因素,堅持傳統而又新意叠出。
在宗教學上,有一个著名的「區位」理論,認為不同人群的信仰要求是不同的,基本會穩定在一定的區位上。一個宗教場所成功的關鍵,就是抓住特定區位的人群,形成不可替代的宗教產品。台灣佛教的繁榮與成功,再一次印證了這一理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