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參考資料

2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501301/

2009-08-03 16:44:29 來自:(何處青山不道場)

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參考資料

1、西南地區
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遺物及其年代與傳播途徑的考察》,《文物》1992年第11期。
楊泓著:《四川早期佛教造像》,載楊泓、孫機著:《尋常的精緻》,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

唐長壽:《樂山麻浩、柿子灣崖墓佛像年代新探》,《東南文化》1989年第2期。
唐長壽:《四川早期佛教遺物辨識》,《東南文化》1991年第5期。
唐長壽:《樂山柿子灣崖墓畫像石刻研究》,《四川文物》2002年第1期。
樂山市文化局:《四川樂山麻浩一號崖墓》,《考古》1990第2期 ,總第269期。
向玉成:《樂山崖墓佛像與佛教傳入問题》,《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3期,2004年5月。

綿陽博物館何志國:《四川綿陽何家山1號東漢崖墓清理簡報》,《文物》1991年第3期。
何志國:《四川綿陽何家山2号東漢崖墓清理簡報》,《文物》1991 年第3期。
何志國:《從四川綿陽出土的中國最早的銅佛像談起》,《文物天地》1991年第5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忠縣涂井蜀漢崖墓》,《文物》1985年第7期。
趙殿增、袁曙光:《四川忠縣三國銅佛像及研究》,《東南文化》1991年第5期。
何志國:《安縣與城固搖錢樹佛像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
何志國等:《四川安縣文管所收藏的東漢佛像搖錢樹》,《文物》2002年第6期;
羅二虎:《陜西城固出土的搖錢樹佛像及其與四川地區的關係》,《文物》1998年第12期。
羅二虎:《略論貴州清鎮漢墓出土的早期佛像》,《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
温玉成:《用“仙佛模式”論說錢樹老君》,《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27卷第1期。

謝志成:《四川漢代畫像磚上的佛塔圖像》,《四川文物》1984年第4期。

劉文鎖:《巴蜀“胡人”圖像札记》,《四川文物》2005年第4期。
謝崇安:《中江塔梁子東漢崖墓胡人壁畫雕像考釋———兼論印歐人種入居我國西南的時代問題》,《四川文物》,2005年第5期。

2、銅鏡
翟玉莘:《介绍一面與佛教有關的漢代銅鏡》,《江漢考古》1996年第3期。
霍巍:《四川何家山崖墓出土神獸鏡及相關問題研究》,《考古》2000年第5期。
王仲殊:《論吳晉時期的佛像夔鳳鏡》,《考古》1985年第7期。
熊壽昌:《論鄂城出土的“佛像鏡”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3年第7期。
王仲殊:《關於日本的三角缘佛獸鏡》,《考古》1982年第6期。
熊壽昌:《 “畫纹帶佛獸鏡”質疑——與王仲殊先生商榷》,《東南文化》1992年第3、4期合刊。

3、長江中下游魂瓶陶俑
陳萬里:《中國歷代燒製瓷器的成就和特點》,《文物》1963年第6期。
鎮江博物館:《鎮江東晉墓》,《文物資料叢刊》第8期,1983年12月。
仝濤:《五聯罐和魂瓶的形態學分析》,《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2期。
仝濤:《魂瓶所反映的宇宙觀念》,《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陶思炎:《魂瓶、錢樹與釋道融合》,《學術月刊》1994年第5期。
朱松林:《試述中古時期的招魂葬俗》,《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金式武:《招魂研究》,《歷史研究》1998年第6期。
趙幼强:《試論東漢會稽畫像鏡的藝術風格及對早期越窑堆塑瓷裝飾的影響》,《東南文化》2000年第7期。

楊泓:《跋鄂州孫吳墓出土陶佛像》,《考古》,1996年第11期。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武昌蓮溪寺東吳墓清理簡報》,《考古》1959年第4期。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兩晉南朝隋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第3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馬鞍山佳山東吳墓清理簡報》,《考古》1986年第5期。
武漢市博物館:《武漢黄陂聶口古墓清理簡報》,《文物》1991年第6期。
武漢市博物館、江夏區文物管理所:《江夏流芳東吳墓清理簡報》,《江漢考古》1998年第3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鄂州市塘角頭六朝墓》,《考古》1996年第1l期。

4、總體南方
何志國:《論早期佛像在長江流域的傳播》,《東南文化》2004年第3期。
宿白:《四川錢樹和長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中國南方發現的早期佛像札记》, 《文物》2004年第10期总第五八一期。

5、北方
丁明夷:《試論孔望山摩崖造像》,《考古》1986年10期。
温玉成:《孔望山摩崖造像研究總論》,《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
俞偉超 信立祥:《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文物》1981年第7期。
湯池:《孔望山造像的漢畫風格》,《考古》1987年第11期。
阮榮春:《孔望山佛教造像時代考辨》,《考古》1985年第1期。
李洪甫:《再論孔望山造像的時代》,《考古》1986年第10期。
閻文儒:《孔望山佛教造像的题材》,《文物》1981年第7期。
劉洪石 丁義珍:《孔望山摩崖造像——中國最早的佛教藝術》,《美術叢刊》25,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2月。
連雲港市博物馆《連雲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調查報告》,《文物》1981年第7期

曾昭燏 :《關於沂南畫像石墓中畫像的题材和意義》,《考古》1959年第5期。
安志敏:《論沂南畫像石墓的年代問題》,《考古通讯》1955年第2期。
温玉成:《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佛教壁畫研究》,《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吴焯:《從考古遺存看佛教傳入西域的時間》,《敦煌學輯刊》1985年第2期。
[日]田邊勝美:《絲綢之路錢幣藝術及造型》,《新疆錢幣》1997年第1期。
[日]齋藤理惠子著,賀小萍譯:《敦煌第249窟天井中國圖像内涵的變化》,《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酒井敦子著,李静杰譯:《南北朝時期的植物雲氣纹樣》,《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6、單體佛像
李静杰,田軍:《早期單體石佛區域性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總第80期。
楊泓:《試論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飾的主要變化》,《考古》1963年第6期。

7、總體論述:
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文物》1980年第5期。
巫鴻:《早期中國藝術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1986年),載《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编》,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7月。
巫鴻:《再論劉薩訶——聖僧的創造與瑞像的發生》,載巫鴻著,鄭岩、王睿編,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编》,三聯書店2005年7月。
張總:《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美術研究》1989年第4期。
杭侃:《關於早期帶有佛教因素文物的幾點思考》,《朶雲》第60集《中國南方佛教造像藝術》。

林樹中:《早期佛像输入中國的路線與民族化、民俗化》,《朵雲》第六十集《中國南方佛教造像藝術》。
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國的仙佛模式》,《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仝涛:《東漢“西王母+佛教圖像”模式的初步考察》,《四川文物》2003年第6期。
何志國:《“仙佛模式”和“西王母+佛像模式”說商榷》,《民族藝術》2005年第4期。

8、印度犍陀羅
宫治昭著,李静杰譯:《近年來關於佛像起源問題的研究狀况》,《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劉欣如:《貴霜時期東漸佛教的特色》,《南亞研究》1993年第3期。
[蘇]B·G·加富羅夫著,楊富學譯:《貴霜文明與世界文化》,《民族譯叢》1993年第1期。
梅村:《大夏黄金寶藏的發現(上)》,《文物天地》1991年第6期。
吴焯:《西伯爾罕的寶藏及其在中亞史研究中的地位》,《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4期。

( 徐振杰 提供)

http://www.xingousi.com/monogra/buddart/earlybuddha.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