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雜阿含 1268經, 沒有偈頌的有偈品經典--2
《雜阿含1268經》就成為〈有偈品〉中沒有附帶偈頌的經文,就顯得與『結集』的宗旨不符。
《雜阿含 1268經》「愛喜滅盡,我心解脫。心解脫已,故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並未顯示出偈頌的形式,「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的意義也不明顯,由《別譯雜阿含 179經》可知,「我盡觀見,有汝天當知今我之心得善解脫。得解脫故,能知眾生之所縛著、得解脫、盡解脫、淨解脫,亦悉知之。」這是口誦傳統的問題,不是因為「訛寫」或是「錯譯」所造成的。
我們試著從巴利聖典《SN 1.1.2》解答此一疑惑。
A. 在舍衛城。爾時夜晚已過,有一天子容色殊妙,身光遍照整個祇園,來詣世尊處。已到世尊處,敬禮世尊,立於一面,彼天子向世尊說:「友,你是否知道眾生之解脫道、解脫果與究竟涅槃?」世尊回答:「朋友,我知道眾生之解脫道、解脫果與究竟涅槃。」
巴利經典中,世尊與天子互稱「朋友」,在《雜阿含1268經》經文避開了天子對佛的稱呼(在《雜阿含1267經》天子稱佛為「世尊」),不像《別譯雜阿含》179, 180 兩經,直稱佛的姓「瞿曇」。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nomokkha是自煩惱、染汙之繫著、繫縛解脫之道路,pamokkha為解脫之果,viveka為涅槃。』或者菩提比丘建議此三字均譯為『涅槃』。菩提比丘比較建議後者。
此句在『雜阿含1268經』對應的翻譯為[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在『別譯雜阿含179經』對應的翻譯為[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
B. 彼天子向世尊說:「友,你是否知道如何是眾生之解脫道、解脫果與究竟涅槃?」世尊回答:「朋友,我知道眾生之解脫道、解脫果與究竟涅槃。」彼天子向世尊說:「友,如何是你所知道的眾生之解脫道、解脫果與究竟涅槃?」
C.
對『根本於喜樂的三有』完全滅盡,
對『想』與『識』(之喜樂)亦止息,
經由斷絕與平息對『受』(之喜樂),
朋友,我如是知道眾生的解脫道、解脫果與究竟涅槃。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nandibhavaparikkhaya ti nandimulakassa kaammabhavassa parikkhayena ; nandiya ca bhavassa ca ti pi vattati”』,巴利文nandibhavaparikkhaya為具格,nandi為喜樂,bhava有,parikkhaya為捨斷、斷絕( [pari遍] + [khaya滅盡] : m. 遍滅盡),此字為[經由斷絕對三有的喜樂]。nandimulakassa為具格,nandi為喜樂,mula為根本,kaammabhavassa為具格,(kaama第一個a為長母音,欲貪,欲),bhava為有(三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此字為[經由三有的造業]。parikkhayena為具格,此字為[經由斷絕]。ti為【引號】,指上述的字句。ca為[和and],中文為[甲和乙],英文為A and B,巴利文為A ca B ca。 pi為[也:also, too],vattati為適合,也適合如此捨斷。
『覺音論師註』:by the utter destruction of kamma-process existence rooted in delight; it is also proper to understand it as meaning “(the destruction) of delight and of existence”. 經由對[根本於喜樂的、造業的三有』的徹底斷絕﹔也可理解為對[喜樂]和[有]的斷絕。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法句經註》』『nandibhavaparikkhinam:tisu bhavesu parikkhinatanham』,菩提比丘譯為『one who has destroyed craving for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斷絕喜樂和有的人』為『斷絕對三有的愛取、欲貪的人』。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nandibhava為『根植於喜樂的三有』指『三種造業活動(tividhakammabhisankhara(S 12.51))』。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喜樂』意指『行蘊』,『有、三有』意指『色蘊』,第二句提及『想蘊』與『識蘊』,第三句提及『受蘊』﹔當四蘊的造業過程不再發生即是『有餘依涅槃sa-upadisesa-nibbana』。根植於喜樂的三有』指『三種造業活動tividhakammabhisankhara(《SN 12.51》)』。
依字面翻譯為:「經由斷絕『有』與『喜樂』,
經由斷絕『想』與『識』,
經由斷絕、經由寂滅『受』,
如此,朋友,我確實知道,
此為眾生的解脫道、解脫果與涅槃。」
菩提比丘註:此偈頌的後二句不合於詩韻。(《雜阿含1268經》中,佛告天子:『愛喜滅盡,我心解脫﹔心解脫已,故知一切眾生所著、所集,決定解脫、廣解脫、極廣解脫。』前三句為偈頌,後兩句改用長行的文體(散文)翻譯,可能是此原因。但是如同《雜阿含1267經》『Ogha 流』,如果把「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當成各經共有的框架,《雜阿含1268經》就成為〈有偈品〉中沒有附帶偈頌的經文,就顯得與『結集』的宗旨不符。
如果依照巴利文的編輯,「愛喜滅盡,我心解脫˙˙等等」是一首偈頌,而沒有『不相關的』框架,似乎比較合理。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本經中的『天子』是天道的眾生嗎?(****)
2. 本經偈頌本文為何?(**)
3. 就偈頌本身,《雜阿含 1268經》與《SN 1.1.2》的偈頌涵義認何?(***)
4. 《雜阿含 1268經》與《SN 1.1.2》的偈頌與那一部經論的經文相呼應?(*****)
5.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是固定框架,還是經文本有的偈頌?(****)
6. 巴利〈有偈品〉是否重複此偈頌「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7. 《雜阿含 1267經》與《雜阿含 1268經》恰巧和《SN 1.1.1》與《SN 1.1.2》一樣,兩經緊排在一起,《別譯雜阿含 180經》與《雜阿含 179經》也一樣,只不過次序相反,這會有什麼意義?
8.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9. 本經的漢譯兩譯與巴利版本主要的差異在那裡?(***)
10.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